——讀李丁的散文集《遙遠的村莊》
敖洪亮(詩人、評論家、學者)
把生活變成文字是生活的升華——題記
壹打開書,他就踏入了遙遠的鄉村,而李丁卻壹步步走向了城市——從鄉村教師到縣電視臺的記者、臺長,再到白城擔任《綠野》的副主編、總編輯。從村裏到城裏的路並不長,他走了20多年。他的人生之路還在腳下...
有機會決定去他的村子看壹看,感受壹下作者描述的風土人情。去聽聽《鄉村的聲音》。變了嗎?;去看看草原上的百靈鳥的家(草原就是百靈鳥的家)。草原被破壞了嗎?;去大草甸找李丁的童年(《大草甸童年的愛》);爬的山叫鯉魚(感恩鯉魚山);去東邊的樹林看看那裏有沒有樹?;去西河裏(西河釣魚)看看河水和魚是不是活的?;去毛毛路看看毛毛路印章;去看看《兄弟樹,家譜》長什麽樣?;去“冷蘆葦”感覺還是冷的?;去“村後有條土路”上溜達;去牛驅(《牛驅,壹本厚厚的村史》)讀村史;春節聽小屯的鞭炮聲(聽小屯的鞭炮聲)。
村裏的人、景、事、物都活在他的筆下。字裏行間,都有壹股香(鄉)土的味道和那種永遠的感恩情結。
村裏有很多媽媽,比如有媽媽真好,媽媽的花上衣,永遠的微笑,七月的菊苣,永遠感謝媽媽,大端河母親河,媽媽的送妳回家。媽媽很棒。
李丁是壹位生長在農村的作家,他的散文具有濃厚、樸實、真摯的農村生活氣息。
遙遠的村莊展現了真善美和感恩之心。這就是散文的精神。
文學可以改變人生,詩歌可以改變命運。李丁的生活軌跡也正在被改變。兩個去北京簽名售書。
《遙遠的村莊》寫的是家庭、老師、鄰居、朋友和兄弟以及壹只蟲子和壹只鳥;壹河壹魚;壹根蘆葦和壹棵樹;壹雪壹山和關東的民俗構成了村莊的情感元素。但村子容不下他的感激之情。他用文字創作出人們喜聞樂見、反映農村大發展的作品,在文學領域占據了壹座大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希望社會上有更多這樣的人:《送我壹程》的尚誌剛;借了壹袋小米的劉耀光;“我的三位老師”劉、高二任和;《我聽聲音就知道妳是誰》裏的王大媽。越多越好——構建和諧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社會上會有更多像李丁這樣的作家。壹個人的成功,可以帶動壹個家庭,壹個家庭,壹個社會的改變。李丁成功了,社會不怕更多的人成功!
我讀了他的74篇散文(夢裏的蜻蜓、有痕跡的證據、壹封深情的信、探索遠方四個系列),深思。
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短篇小說家淩丁年老師的壹句話:壹個優秀的作家,應該通過閱讀他的作品,讓當代讀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同時也有助於後人了解這個時代,為他們提供壹個不摻假的參考。
俗話說的好。
李丁的《遙遠的村莊》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莊的參照物。值得今天的人和未來的人去讀。
我和李丁哥說:妳們村要出白城了;會走出吉林;會走出中國,成為壹種持久的現象,影響社會。
我曾經說過:妳的書再版的時候,把別人寫的評論和感受發表出來。這就是文化的現象。
村子雖然遠,但真情壹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