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最早的詩集來看,詩歌應該在西周就有了,以四言詩為主,古詩十九首為五言,楚辭以六言為主,漢賦以七言詩為主,魏晉南北朝民歌(如木蘭詩)和唐代近體詩。直到近代,白話文盛行,再也沒有人寫古典詩詞(古詩和近體詩)了。發展過程如下:詩經→楚辭→漢賦→漢代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以建安七子為代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以此為基礎劃分古典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和新詩。
文字的發展也是類似的。詞肇始於南梁,形成於唐代,五代十國之後盛極壹時,宋代達到頂峰。元詞雖然繼承了宋代遺風,成就難以為繼,但詞人眾多,其中不乏名作。明代詞仍在衰落。到了清代,它再次繁榮起來(納蘭·容若是最著名的詩人)。清代以後,詞已完全衰落。直到今天,還沒有人會寫古文字。
萬物有盛有衰,有衰有亡,詩詞歌賦也不例外。因此,在這種當代語境下,古典詩歌文化必然會弱化甚至消亡。現在所謂的文人作家,很少談詩詞歌賦。就算他們說詩詞,說的也基本是當代詩詞,不是古典詩詞。更何況普通大眾呢?中國有那麽多老師在教學生詩歌,有那麽多學生在學詩歌,但往往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雖然每個人都能流利地背誦幾篇課文,卻寫不出半句像樣的五言絕句。近幾十年來,我沒聽說過誰出版過古典詩詞集,也沒見過哪個文人寫過著名的七言絕句。寫詞寫詩需要遵循嚴格的規則,不僅要偶而均勻,還要講究押韻,有時還要引經據典。不像現代詩,幾個字稍微破壹點就可以叫詩或者詞。
如今,古詩詞,甚至詩歌,似乎已經成為壹種小眾文化,成為壹小部分人打發時間的愛好。無論是校園還是社會,網絡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熱衷的似乎都是無止境的熱點和無止境的遊戲。無論在哪個平臺,似乎願意看壹篇詩歌鑒賞文章的人數永遠比不上看時事和社會娛樂的人數,猶如箭在弦上。如果妳興致勃勃的在人前談詩,估計周圍的人都會投來異樣的目光。如果妳認真寫詩,有多少人會認為妳不是在裝腔作勢,擺架子,甚至是在炫耀妳的文采?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壹個問題,那就是以古詩詞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化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它的消亡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妳可能覺得我在胡說八道,杞人憂天,但這真的是我內心的壹些擔憂!有人說三十年後我們的後代找不到工作。這句話真假有待時間驗證,但三十年後,中國有多少人還在寫古典詩詞,又有多少人能流利地讀古文?就算有這樣的人,又有幾個人能做好呢?今天這個大勢已定,妳我都無能為力!但我們仍然可以平靜:讓過去的死去,讓註定要死去的死去。如果不再屬於這個時代,又何必覺得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