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問題在於,壹句話就能表達壹首詩想表達的東西。壹首詩的所有語言並不是用來表達相同的內涵。他們分散在各處。玩弄語言的把戲對壹首詩來說是致命的,大部分語言的花邊和零碎都是不必要的。不要用復雜的語言去表達原本簡單的事情,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被那些文字復雜化。語言不應該成為閱讀的障礙。讀者不要先穿過語言的森林,再去分辨森林背後發生了什麽。不要讓讀者看到妳的語言,讓他們看到妳的內心,讓他們通過妳的文字看到妳想讓他們看到的壹切,而不是文字的瘴氣。讀者不應該懷疑妳的寫作。寫作不要疑神疑鬼,即使是復合句也要存在於人的頭腦中,否則寫作就會死氣沈沈,毫無生氣。文字的組織不能使人的意識昏迷或沈睡。我相信讀書能讓人有意識,不能讓人看得發呆。這樣的話不是天書。天書的內容相當偉大,天書是使人的意識清醒,使人的生活清醒的閱讀器。音韻不能影響語境,音韻和語境要統壹。
妳可以用文字寫任何東西,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叫詩。詩歌是壹種高級精神。他所表達的是庸俗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想寫詩,內心世界壹定不能平庸。如果妳想寫出偉大的詩歌,妳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燦爛的精神。不是會寫的人能成為詩人,感情豐富的人也不能成為詩人。詩人是先進文明的代表之壹,也是最普通的人之壹,但詩歌絕對偉大。可以稱之為詩的東西很多,但世界上可以稱之為詩的詞卻不多。
第壹節課是詩歌導論
意義:詩歌的自由表現了個體生命靈魂中的超然追求。年輕人正處於理想追求的歲月,寫詩只是百年壹遇的事情。詩歌具有永久的審美生命,是文學的最高形式。
定義:有陳述、感覺、想象、感受、規約、押韻、語言結構、綜合等。這些定義都是片面的。詩歌是直接表達創作主體心理活動的文學體裁,具有壹定的語言形式。可以稱之為“表情理論”。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表現人即創作主體的動態本質,而不是反映創作主體之外的事物。為了真實地表達詩人的心理活動,我們往往忽略了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是如何變形的。
第二,講詩意的語言
最自然的文學語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於用小功能描述音樂。
b、有機信息系統,壹句話,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比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壹詞,就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也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玩。小說可以不用語言復述故事,詩歌離不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達人格的心理感受,具體要求有四個:
壹是多義,既有表層意義,也有深層意義。主要通過象征性的手段。如松樹、梅花、雪竹、長城、百合等。傳統符號過於理性,形成刻板套路。有暗示,雙關語,委婉語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快速的心理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和其他中文媒體連詞。比如“茅店月雞鳴,板橋霜冷清”。也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比如時空交錯。比如《我背上的愛情》裏,詩人愛上了壹個古代美女。
第三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性(把抽象變成具體)。詩中有圖。
第四,音樂性,既包括內在的音樂性,即情緒的節奏,也包括外在的音樂性,即聲音的循環(韻腳、節奏、音調)。在原始感情中起到調節作用。節奏是決定因素,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和運動感覺的反映,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排列。壹個詞、壹個音節、具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組成壹個音組,每個音組後面都有壹個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個字“二、二、壹”新詩自由開放,創作獨特,變化有規律。
第三講詩歌分會
功能:新詩對古詩沒有固定的音樂規則。它引入西方分支,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達到音樂效果。
A.樹枝根據詩情長短、疏密、高低不壹。詩歌線條遵循詩歌的內在規律——情感節奏,其形態是直觀展示內心情感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達了他在建國之際的豪放、自由、浪漫情懷。他的詩很長,就像新大陸邊界的遼闊。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他的線條呈階梯狀,起伏不平。
詩行中省略和跳躍的使用是任意的,並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線並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支把視覺音程變成聽覺音程來表現節奏。這就是閱讀中產生的效果。在壹起讀書,體現不出節奏。
D.樹枝吸引審美註意力,使人以詩意的心理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