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

如何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

為什麽要把壹年級改成讀完再學拼音?

以前學生剛上學就教拼音,然後用拼音認字。這次我改了:推遲壹個月學拼音,先認壹些漢字,再學拼音,邊認字邊學拼音。這種變化體現了壹種更加實用的教學理念。實際上,中國傳統教育是從識字開始的,是在沒有註音的幫助下進行的。以前的學習方式是讓孩子反復讀,慢慢學會閱讀。“統壹版”多少回歸了傳統。入學教育後,第壹篇識字課文是“天、地、人、妳、我、他”,六個楷書大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可能是壹輩子的印象。然後是“金、木、水、火、土”、“雲轉雨、雪轉風”等等,很傳統,很有意思。為什麽是這樣的安排?重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始感受。留給孩子的“第壹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這個順序的改變意義不大:漢語和漢字被放回第壹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習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還有壹個考慮就是連接年輕,緩坡。對於剛上壹年級的學生來說,剛開始學拼音比較難,相當於給了他們壹個“驚嚇”,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遲壹點,可以減少他們對困難的恐懼。我覺得把拼音學習推遲壹兩周沒什麽壞處。總之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從壹開始就要註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比什麽都重要。

第二,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來說,學習漢語拼音比較困難。對教學有什麽建議?

老師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發音。拼音是閱讀的工具,但不是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個拐杖。如果妳學會了閱讀,妳就可以擺脫它。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比如發音就比較難學。當然,學習拼音要教發音方法,但不要要求太高。壹年級拼音節就夠了,不需要直接叫音節。拼音字母是要背的,但不壹定要背出來。聲母和韻母的音節都可以寫,不需要註意是否工整。總的來說,壹年級要求拼寫準確,二年級要求熟練壹點,還可以。不要給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很多學校壹年級還在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混淆,老師教學壓力很大。南方方言區也有老師。為了訓練壹個發音,很費功夫,效果也不好。如果意識到漢語拼音是認字的“拐杖”,普通話發音無非是交流,老師的壓力就會小壹些,輻射到學生身上的負擔就會少壹些,教學效果也不會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其實是降低了難度,有些學校可能不重視。說到學習普通話,也要實事求是。方言區的學生可以用普通話交流,不壹定要說得標準漂亮。如果方言區的老師能結合本地區學習普通話的發音難點,補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就更好了。總之,學習拼音是為了幫助妳閱讀,而不是取代它。拼音對學習普通話有積極作用,但不要把讀拼音當成學習普通話的壹種方式。

此外,語文教材“統編版”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壹個變化,就是把拼音教學和認字教學結合起來,用認字學拼音,相互融合。老師也要註意這壹點。

3.“和大人壹起讀書”這個欄目是什麽?應該列入教學計劃嗎?

與成人壹起閱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壹。成年人是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和親友。壹般來說,高壹剛開學的學生不會自己看書,需要大人陪著看。這個欄目的目的是激發閱讀的興趣,讓孩子在剛上學的時候就喜歡上語文,喜歡上閱讀。這也是壹種年輕且有聯系的學習方式。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小學開始使用紙質讀物,包括書籍。讓孩子先和大人壹起閱讀,逐漸過渡到自己閱讀。這個過程需要大人的指導。因為以前的教材中沒有這個欄目,所以在教學中人們不知道如何處理。我建議老師把這個欄目列入教學計劃,但是不要把它當成壹般的課,要把它當成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讓父母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用微信,多陪孩子讀書,相當於營造了壹個良好的國學氛圍。老師可以適當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和大人壹起讀書”。現在很多家長都沒有陪孩子讀書的習慣。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和學生壹起閱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和家長課堂演示如何共同實施閱讀。

“共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說和讀,也可以是對話式閱讀,任何形式都可以,但需要註意的是都是閱讀,不是書面語閱讀。“壹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也不用布置作業,因為附加任務多,壓力大,興趣少。應該允許孩子們在大人的陪伴下自由輕松地閱讀,沒有壓力。如果老師覺得課本上壹起讀的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改壹下,找壹些其他的作品來讀。與成人壹起閱讀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閱讀和學習語文的興趣。

4.“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文字上有哪些變化?

壹個變化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比如初壹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個班,現在減少到32個班,漢語拼音班也減少了,但識字班增加了;初壹下冊,人教版原本的39課也縮減到了29課。

減少課文數量,教師不能簡單理解為“減負”(孩子的負擔往往不是課本和老師增加的,而是社會和家長增加的),而是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讓課本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比如更加註重口語和閱讀,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

新教材特別註重優秀傳統文化,這方面的選文比例大大增加。壹年級選了很多古詩詞。從壹年級到六年級,整篇課文變化很大。選文的標準強調以下四點,即古典、文質兼美、適合教學、兼顧時代。

妳會發現壹些經典的舊文回來了,沒有沈澱下來的“現文”少了。

動詞 (verb的縮寫)如何讓識字和寫字的教學更科學?

壹是實行“認寫分離,多認少寫”。這是低年級“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這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漢字和學習寫字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65,438+0,600個左右的常用字(過去是65,438+0,800),其中800個左右的字能寫。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註意不要過重。不要回到過去“四會”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很難齊頭並進,效果可能是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對識字教學的安排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理解。壹般來說,學生只要按照現行教材設定的目標前進,到高二下學期就可以獨立閱讀了。大家要註意,高壹上冊附有壹張“識字表”和壹張“寫字表”,是“識字寫字基本字表”。要求認識300個單詞(這應該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100個可以寫字的單詞;高壹下冊配有400個能認識的單詞和200個能寫的單詞。有的老師會問:這些詞是怎麽來的?是安排幫助學生讀課文嗎?不是,它們是根據小學生閱讀的詞頻調查確定的。只有先認識到這些單詞,才能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而且從單詞理論和單詞結構的角度來說,先認識這些單詞,也有助於學生舉壹反三,認識更多的單詞。

新教材特意安排了“多識字”的內容,即不完全依靠拼音認字,也通過字形、結構、偏旁部首等認字。如果只靠拼音閱讀,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於盡快進入沒有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在教學中,教師要註意範文閱讀,熟悉的單詞與新單詞相結合,盡量聯系口語。教第二第三單元的時候,要把之前已經知道的漢字鞏固重現,避免重復。高壹盡量照顧多元識字,高二下學期壹般掌握多元識字方法。那時,學生不僅可以讀拼音,還可以根據上下文和形聲字的構詞規律猜讀。教師應重視新教材中“多元識字”的教學理念,加強研究。

六、如何教好古詩詞

“統編版”語文教材古詩詞數量有所增加。從小學壹年級開始就有古詩了。小學六個年級共12冊,選讀古詩129首,平均每個年級20首左右,約占課文總數的30%,遠高於人教版原版教材,增幅約80%。古詩詞在初中六本教材中的權重也有所增加。

如何教好古詩詞?最好的辦法是反復讀,讀透,不要過多的解釋,也不要過多的活動。妳寧願多讀幾遍,多讀幾篇。比如給壹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受,講發現,讓孩子大致明白自己寫的是什麽,發揮想象力。不要讓孩子記住什麽“表達了詩人熱愛和珍惜春天的好心情”,因為“珍惜春天的好心情”已經超出了壹年級孩子的理解範圍。

說起王維的山水詩,不必靠“熱愛自然”,讓小學生靜下心來,體會詩中所表達的“靜”。我覺得是可以的,不需要增加很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應註意讓學生感受詩歌和語文的美。可能同學們壹時說不出美在哪裏,但是積累了,感受到了壹些東西。現在有些古詩詞的教學太繁瑣了,比如手術,帶走了那種“美”。比如有的老師教靜夜思維,教案設計的程序很復雜。首先,放壹個有月亮的視頻。老師問學生:“妳認為怎麽樣?”有的甚至讓學生發表感想,說“月圓人團圓。多美好啊!但是大詩人李白不能回家。他壹個人離開了家,看到了圓圓的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在深思中,他通過寫詩來排遣孤獨。”這有點“繞”,也有點“酸”。小學生怎麽才能感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解釋,安排各種活動。李白的詩裏有幾個動作?把它拆開,讓孩子們演示壹下,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那是月光。這是多麽的繁瑣,於是靜夜思維中的“沈默”跑掉了。

小學生學古詩詞很難,不要問太多,也不要過多談論所謂的主題、意義和價值、藝術手法等等。有些教案總像個三段論——“認識作者,理解詩歌,思考畫面”,太死板,不著邊際。

要不要上“國學”這門課?我在這裏非常明確的表達我的觀點:沒必要。“國學”這個概念很復雜。它是清末為了抵制“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當時是壹種保守意味的“國將不為國”的研究。這幾年有人宣傳“國學”,可能有壹定的現實意義。但什麽是“國學”?我們會發現範圍太大太籠統,精華和糟粕交織復雜。我覺得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比較好,這是中央的提法。至於“國學”和“國學”,學術界還不清楚,有爭議,不要在中小學應用。

社會上有人辦了壹個班讀《3000》,說是“讀經典”。這是壹種誇張。《三千》是古代啟蒙讀物,主要用於識字。小學生讀讀無妨,但要註意,《3000》不是“經典”,裏面有很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多讀壹些優秀的古詩詞,而不是小學的“讀經”課,是很好的。

七、“統壹版”語言為什麽要強調課別類型的區分?

班級類型的區分在壹年級並不明顯。三年級的時候,課文分兩種,或者說兩種課型,壹種是精讀課,壹種是略讀課。初中課本幹脆把“精讀”變成“教讀”,把“略讀”變成“自讀”,配合課外閱讀,構建了“三位壹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精讀主要是老師教的。總的來說,要求更詳細、更精確,就是要舉例子、給方法、激發閱讀興趣;略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實驗和體驗。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泛讀。不同的類有不同的功能。只有相互配合,閱讀教學才能更好地完成。

那麽如何上好小學的精讀課呢?第壹,要把預習安排好,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主要是問壹些有趣的問題做鋪墊,引導和激發閱讀的興趣。教閱讀的重點是教閱讀方法,同時適時教壹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略讀課是閱讀課教學方法的沈澱和應用。閱讀課不要講太多,讓學生自己讀就行了。有些老師可能會不放心,不得不安排略讀課的討論或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特別要說的是課型的另壹個困惑,就是無論什麽文體的教學,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章,都使用幾乎相同的教學程序和方法。有的同學上詩歌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類似於教小說,或者分析人物性格和藝術手法;等壹下。不同類型的文化體育課程應該有所改變。更何況課型不變,沒有節奏,壹直都是這樣。學生能不無聊嗎?

“統編”教材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如文體特征的提示和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這些都是有意的,老師要註意。

八、閱讀教學為什麽要提倡“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課本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只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擴大閱讀量,那麽無論我們怎麽努力,語文素養都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與以前的教材相比,“統編版”語文教材更加重視課外閱讀,但閱讀量仍然不夠。所以,我主張增加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學生讀壹些“散書”,也就是那些和考試甚至寫作沒有必然“聯系”的書,鼓勵他們讀壹些“深度”的書,可以讀得像看不懂壹樣,讀得像打滾爬壹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閱讀的興趣。當然,我們的語文課要改了。我們不能滿足於精讀和精講。我們不能要求閱讀僅僅是寫作。除了精讀和精讀之外,還要給學生多種實用的閱讀方法,如快速閱讀、瀏覽、跳讀、猜測、小組閱讀、不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統編版”語文教材在閱讀不同文體、教授多種閱讀方法方面做了壹些嘗試。這是壹個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壹下。

所謂“1+X”法,就是講壹篇課文,加上若幹篇泛讀或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去讀。他們不懂也沒關系,慢慢會懂的。這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精讀和精讀到處指著寫的教學習慣。

壹二年級新教材會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小學和初中課本的中高年級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事實上,新教材已經將“延伸閱讀”部分納入教學體系,並試圖設置壹些測試和評價。壹線教師可以在這方面大有作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探索研究適合自己教學的可行方法。這絕對是教學上的創新。

老師也想實行“1+X”,但是去哪裏找課文拓展閱讀呢?這裏有壹種語文素養讀本,由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編寫,人教社出版。所選文章的經典性和可讀性都比較好,可以大致滿足新教材各個年級、各個時期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每學年2冊,可以參考。

九、如何設計“快樂閱讀吧”課堂

“快樂閱讀”課,壹學期壹到兩次,每次安排壹定的閱讀類型,例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具備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學生閱讀各種類型書籍的興趣,有意識地讓學生掌握壹些閱讀方法。老師可以舉壹反三,講壹些相關的閱讀知識,包括書籍的種類和閱讀方法,主要是引起興趣,讓學生自己找書讀,而不是把這節課當成壹般的課文學習。

X.教學中如何處理語文知識的傳授?新教材有語文知識體系嗎?

為了防止應試的反復實踐,這幾年的課改提出語法、修辭、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系統化,要“隨課文學”。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今天的語文教學還有壹個趨勢,就是知識體系弱化。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的講語文知識,不敢設置基礎能力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不系列。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無法實施。有時候班裏滿天飛,卻沒有什麽“幹貨”能裝得下。

針對這種偏向,對“統編版”語文教材進行了改進。壹是各年級、各單元的課程內容和目標要更清晰,教學要點要更明確,讓壹線教師在備課時知道要有哪些“幹貨”,做到“壹課壹個”。

“統編版”語文教材壹直試圖重建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壹個“隱性”的體系,而不是“顯性”的體系。不刻意強調系統化,或者防止過度練習。老師知道這壹點,所以在教學中壹定要胸有成竹,知道每個年級的語文學習要求是什麽,用什麽線索壹步步實現,每個單元甚至每壹課的知識點和能力在哪裏,等等。教學實施不應該追求“系統化”,而應該有制度。如何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我在這裏給妳壹些建議,備課的時候可能會有用。

壹種是參考老師的書。老師在用書的時候會有知識點和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位領先。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每個欄目的要求。思考題往往反映了對知識點或語言能力訓練的要求。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仍然是以“隨文而學”為基礎,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的講解。

十壹、不要濫用多媒體,改掉語文繁瑣的毛病。

語文課,老師在低年級可以用壹點多媒體,但是越到高年級就越不要了。濫用多媒體是壹種流行的“頑疾”,也是壹種災難。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圖片、聲音、文字,課堂看似活躍,但學生的閱讀和思維受到擠壓,對文字的感受和想象受到幹擾,語文課中至關重要的語感被放逐。讓我們考慮壹下。老師還沒講王維的詩。先放壹張山水畫在PPT上...要是孩子們能自己閱讀和思考就好了!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壹樣。讓我們不要凍結學生的思維。建議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不要使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堂回歸簡單真實的狀態。少用多媒體,擺脫復雜疾病,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上給大家的壹個建議。

有的老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有的老師患上了“百度依賴癥”。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百度,壹切取決於網上給出的結論。而網上往往只有結論,沒有過程,讓人的思想支離破碎,拼貼在壹起。如果老師不學習,只看壹些簡單的備課資料,時間長了,專業能力會逐漸退化。

現在很多老師不會做筆記,也不會在黑板上寫字,多可惜啊!其實板書的過程是美好的,感受和果實是PPT無法替代的。奇怪的是,我們老師壹方面不再板書,另壹方面又想加書法課。我主張語文老師要寫得更好,要有板書。

還有就是讀書的問題。如果老師讀書不多,怎麽讓妳的學生多讀書?有的家長在那裏打麻將,打得天昏地暗,卻不停地回頭喊孩子做好作業。這可能嗎?老師很忙,抱怨沒有時間學習,但是每天有多少時間是用來看手機和微信的?語文老師要開明,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