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
關鶴鳴的魚鷹,伴著小河的小洲。美麗賢惠的女人是紳士的好配偶。
混合荇菜,從左到右打撈吧。美麗賢惠的女子醒來追求她。
追求得不到,白天黑夜總會想念她。龍小姐喲,叫人翻來覆去睡不著。
混合荇菜,從左往右挑吧。美麗賢惠的女人帶著壹對夫婦和壹對夫婦來到她身邊。
荇菜,從左往右拉吧。美麗賢惠的女人敲鐘取悅她。
翻譯
關關和明的雉鳩,伴著河中小洲。那個美麗賢惠的女人是紳士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薺菜,從左往右撈。那個美麗賢惠的女人,睡醒就想追求她。
追求的時候得不到,總是沒日沒夜的想她。我想妳想得翻來覆去睡不著。
從左到右挑破薺菜。這位美麗而賢惠的女人彈奏豎琴來接近她。
凹凸不平的薺菜,從左往右拉。美麗賢惠的女人敲鐘打鼓取悅她。
做出贊賞的評論
《周南關雎》是壹首國風短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書《詩經》中的第壹本書。雖然從性質上判斷,有些童話應該產生得更早,但作為文字記載,那是壹件較晚的事情。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說,翻開中國文學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關雎。
《詩經》編纂者在詩歌的編排上是否有所用心,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後世的認識並不認為關雎壹開始就是隨機排列的。《論語》多次提到《詩經》,但唯壹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是《關雎》,稱之為“樂而不淫,悲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展現“中庸”之德的典範。漢儒《毛詩序》也說:“風起,故風盛行於世,夫婦對。故為鄉民所用,為國所用。”這就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壹個倫理思想:在古人眼裏,夫妻是人倫之始,世間壹切道德上的完善,都必須建立在夫妻之德的基礎上。《毛詩序》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故列為“馮之始”。它可以用來影響世界,不僅對“村民”即普通人,而且對“民族”即統治階級。
其實關雎的內容很簡單。講的是君子追求淑女,得不到淑女就心煩,翻來覆去睡不著。當我得到壹位“女士”時,我非常高興。我請人們演奏音樂來慶祝,讓“女士”開心。作品中人物的身份非常明確:“君子”是《詩經》時代對貴族的統稱,這個“君子”在準備琴瑟鐘鼓的音樂中占有相當的地位。我以前把這首詩解讀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它應該描述貴族階級的生活。另外,說是情詩當然好,但恐怕不是壹般的情詩。原來是壹首婚禮歌曲,得到男方家人的稱贊,祝新娘婚姻幸福。《詩經·國風》中的許多歌謠,總體上既有抒情性和娛樂性,又有禮儀實用性。但也有壹些詩被認為是普通的歌,只是因為後人不清楚它們的原始用途。把關雎作為婚禮歌曲,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兔兒爺》《鐘鼓樂和》,也是喜氣洋洋,恰如其分。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壹首男人追求女人的情歌的形式出現。之所以這樣,大概與壹般婚姻關系中男方是主動方有關。就算是現代,壹個女生暗戀壹個男生,也總是要等他先開口,尤其是在古人。娶個新娘,誇她是個漂亮賢惠的姑娘,是個紳士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很想她,害了相思病,壹定很討新娘喜歡。然後,在壹段音樂中,彼此的感情彼此靠近,幸福的婚姻從這裏開始。即使從詩歌的情感結構來說,中間也是要有壹些曲折的,從遇見關羽的時候想壹個夫人,到形成壹個好的琴棋書畫:來之不易的東西,特別可貴,特別享受。
這首詩可以算是展現夫妻美德的典範,主要是因為這幾個特點:第壹,它所寫的愛情從壹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後歸結為婚姻的幸福,而不是青年男女之間短暫的相遇或壹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彰顯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認可。其次,它把男人和女人都描述為“紳士”和“淑女”,表明這是壹種與美德相關聯的組合。“君子”既有地位又有德行,而“窈窕淑女”也意味著外貌的美和德行的善。這裏的“紳士”和“淑女”的結合代表了壹種婚姻理想。第三,是寫在詩歌裏的愛情行為的節制。細讀可以註意到,這首詩雖然說的是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根本不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當然,“女士”沒有動作,“先生”也只是壹個人在那裏“輾轉反側”,爬墻破柳之類的事情似乎根本沒想過,愛情很有章法。這樣的愛情既有真實深刻的感情(這對愛情詩來說很重要),又表現出平和適度,對讀者來說不會太激烈。以上這些特點,恐怕都與這首詩原本是壹首貴族婚禮的歌有關。在那種場合,需要壹種與主人身份相稱的克制和歡樂的氣氛。孔子看到了壹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以此來倡導他克己復禮、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將其作為能“使天下正”的道德教材加以推廣。兩者的視角有些不同,但還是有根本性的相似之處。
古代儒生重視夫妻之德,有著深刻的原因。在第壹種意義上,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在古代,這壹基本單位的和諧穩定對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第二種意義上,所謂“夫妻之德”,其實是指與男女相關的方方面面。“飲食男女,人的最大欲望是生存”(《禮記·李雲》),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吃喝的欲望相對簡單(當然首先要有吃的),而男女欲望引發的情感活動要復雜得多,活躍得多,激烈得多,對生活水準和社會秩序的危害也大得多。孔子曾感嘆:“我從來沒有見過像好色這樣的好德。”(《論語》)所以,壹切克制和修養,首先要從男女的欲望出發。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麽程度才算合適,這是壹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等因素的綜合,以及時代條件的變化。當壹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時,嚴厲的禁止首先會出現在這方面。相反,當壹個社會處於變革時期,舊的道德規範被破壞時,首先會出現這方面的情況。回到關雎,它歌頌的是壹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婚姻和諧的愛情。所以儒家認為這是壹個很好的模式,是“已婚夫婦”引導廣泛美德的教科書。
因為關雎既承認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壹種自然的、正常的感情,又要求約束這種感情使之符合社會美德,後人往往取其所需而加以引申,而反抗封建禮教非人壓迫的人們往往打著關雎的權威旗號,主張滿足個人感情的權利。所謂“詩達不到真”,在《關雎》中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