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體現美育的詩歌

體現美育的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名家輩出,作品輝煌,風格多樣。細究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壹類是以詩人李白為代表的對生命和天地的探尋;第二,詩人聖人杜甫,憂國憂民。第三種是不動聲色地崇尚自然,以“詩佛”王維為代表。這三類作品各有千秋,對美育大有裨益。

尋找生命和天地

“修遠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求索。”古代先賢們把對人生、對世界、對天地的探求濃縮成了精妙絕倫的詩篇,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真摯的內心感受、傑出的藝術才華,無不令人嘆為觀止。“江天壹色無細塵,皓天孤月輪。誰第壹次看到河邊的月亮?江悅年初什麽時候拍的照片?生生不息,生生世世,月色年年相似。張的《春江花月夜》蘊含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宇宙意識。了解它們將有助於拓寬我們的視野和心胸。人生真的很短暫,即使在這短暫的時間裏,也不全是幸福相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件事是古老而困難的。希望人長久,千裏好風光。“蘇軾用這首《水調》表達了對生活的無奈,表達了對永恒的美好祝願。在我們短暫的人生中,需要努力,需要真誠,這是我們事業的根本。”我在松下呆了五個晚上,我既孤獨又不快樂。農夫的工作更忙,隔壁的女孩在整個晚上,不害怕寒冷的秋夜。房子的主人,老婆婆,給我帶來了菇米,滿滿的像月光壹樣的白米。從媽媽漂到媽媽很可惜,但是三謝不能吃。“鄙視權貴的李白,在山村老母親為自己做壹頓飯面前,極其卑微。”這樣的真誠、感恩、質樸,成就了李白的偉大。有了這些品質,我相信我們可以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

尋找關於生命和天地的古典詩詞,有利於培養美麗心靈的真理。

憂國憂民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代的仁人誌士是有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的。“風雨讀書之聲,不絕於耳;家事國事,事事關心。”所以他們的詩都是寫實的,其中的博愛精神很有感染力。杜甫《茅屋被秋風吹破》:“有千萬間寬敞樓,天下貧民皆樂,風雨猶如山。喔!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光是我壹個人凍死就夠了。”詩人超越自我,關心世界,從而散發出聖人的光芒。被貶九江的詩人白居易,偶然遇到壹位琵琶女。琵琶女的演奏和坎坷經歷打動了詩人,於是寫下了壹首長歌《琵琶行》:“我倆都不快樂——到天盡頭,我們相見。我們理解。熟人有什麽關系?."詩歌最令人感動的,是它在描寫音樂旋律“如壹盤玉璧倒大小珠”時的藝術性,以及面對身為下層歌者的士大夫白居易時的人文關懷。憂國憂民。陸遊臨終寫下《示子》作為遺囑:“死時明萬物空,惟悲見九州。王師在北方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奈翁。”讀起來讓人落淚,愛國之心,憂國之心,歷久彌新。

關於國家和人民的古典詩歌有利於培養美麗心靈的善良。

靜靜地享受大自然。

“為什麽是絲綢和竹子?山河有清聲。歷代文人墨客都非常重視“天人合壹”,從自然山川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靈氣和靈感。王維的《柴璐》:“空山上似乎沒有人,但我覺得我聽到了壹個聲音。陽光從綠色的苔蘚中射向我。《觀鳥溪》:“人閑時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多麽悠閑優雅。閱讀這類古典詩詞,最有助於我們遠離喧囂,回歸田園,調整性情,凈化、美化、深化心靈,進而“詩意地棲居大地”。另壹個例子是通常在破山寺後面建造的佛教靜修處:"在純凈的早晨,在古寺附近,早期的陽光指向樹梢。"壹條蜿蜒的小路通向壹個隱蔽的地方,佛寺被樹枝和鮮花包圍著。在這裏,鳥兒在山光中存活,人的心靈在池塘中感受寧靜。壹千種聲音因為教堂鐘聲的呼吸而安靜下來。“詩心與禪相通,詩中所展示的靜謐景色令人陶醉;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是無窮無盡的。嶽飛在美景中寫下《池州翠微亭》:“歲月風塵衣,尋香為美。山高水長,馬蹄催明月歸。“忙碌的馬融詩人依戀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壹草壹木、亭臺樓閣都讓他流連忘返,讓他緊張的心靈得到休息。

聆聽大自然的古典詩詞,有利於培養美麗心靈之美。

到了宋代,朱寫了兩篇《讀書心得》。其中壹句是:“開半畝方塘,天高雲淡。要問池塘裏的水,為什麽這麽清澈?因為有源頭活水。”古典詩詞是活水之源。讀它們不會使靈魂幹涸,使美育易於實施。第二:“昨夜江面春水滿,巨輪輕。壹直都是浪費時間,今天是自由日。”久而久之,量變產生質變。在古典詩詞閱讀中弘揚求真、向善、尊美的中國美育精神是順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