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名詞解釋:創造社左聯盟“三美”和“激流三部曲”中的泛神論

名詞解釋:創造社左聯盟“三美”和“激流三部曲”中的泛神論

創造社:

1921 6月成立於日本東京。早期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程、張資平、田漢、鄭等留日學者。他們的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等等。他們強調自我表現,推崇天才,崇尚自我,主張。從1925年的五卅運動到1926年,這個社會的文藝主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提倡革命文學,在現代文學史上影響很大。

創造社早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具有強調表現、尊重天才、非功利等藝術傾向。也就是說,文學必須忠實地表達作者自己的“內心要求”,贊美文學創作的“直覺”和“靈感”,註重個人情感的直接表達。所謂“尊重天才”,是指文學是天才的創造,不能用規則來衡量,具有反抗規範的破壞性精神。所謂“非功利”,就是文藝要擺脫壹切功利的計劃,追求文學的完整和美好。同時,他們還註重“時代的使命”和“不惜重炮轟擊”舊社會的文學表達。因此,創造社成員的早期文學思想比較模糊,充滿矛盾。

新文學初期,創造社和文學研究會形成了兩個高峰並存的局面。如果說文學研究會在各種藝術風格上以現實主義為主,兼收並蓄,那麽創造社的創作則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傾向。就思想實質而言,其浪漫主義包含了肯定人的價值、承認自我、承認個體精神自由的內容。它是個人主義社會思潮在文學上的反映,體現了五四反封建、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精神。

20世紀20年代初,文學創作活躍,文學社團興起。除了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之外,還有兩個文學社團能夠與這兩個文學社團相抗衡,並且在後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新月社和絲綢社。此外,壹些規模較小的文學社團,如淺草社、沈重社、湖濱詩社等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