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部借物抒情的作品,也是紀伯倫著名的散文詩之壹。
讀完《海浪之歌》,我們不禁通過海浪和海岸的意象,想起詩人本人和他對祖國熱烈而苦澀的愛。熟悉這位詩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國——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並沒有給他太多。早在少年時代,為了生存,他和家人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萬裏之外的美國求生。後來,這位立誌報國的詩人“白白”被流放。在自己的土地上,連個立足之地也沒有,還要長期在異國他鄉生活。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導致的與故土的分離,不僅沒有沖淡他對祖國的思鄉之情,反而冷卻了他熾熱的親情。相反,他愛得更深,想得更深。他不僅組織流離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為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而奮鬥,還經常在自己的詩歌中表達對祖國深深的愛。《海浪之歌》是這類詩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和海岸的熱戀意象,壹波三折地表達了對祖國始終不渝的感情和熾熱的赤子之心。
這首詩中的海浪意象非常感人。她迷戀情侶海岸,激情四射,愛得深沈。天亮了,她在愛人耳邊發誓要忠貞不渝;晚上,她唱了壹首為愛祈禱的詩。漲潮時,她滿懷熱情,緊緊擁抱著愛人;潮水退去,她形影不離,依戀地撲倒在愛人的腳下。面對她真摯火熱的愛情,海岸萬分感激。他吻了她,包容了她的“任性”。然而,與海岸相連的“懸崖”並不同情她,也不理解她。無論她怎麽奉承他,怎麽微笑,怎麽傾訴心事,她總是充耳不聞,不理不睬。他的態度讓海浪感到難過和心疼。在寂靜的夜裏,大地上的壹切都在沈睡的神的懷抱中睡著了,而她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然而,她的戀情並沒有減退,也沒有動搖她對愛情的信念,她決心只要“還剩壹口氣”,就“這樣消磨歲月”。表現出無限的忠誠。海浪對愛情的這種態度也反映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愛。
海浪不僅具有人類的特征,可以很好地表達詩人的感情,而且還具有海浪的特征。比如她的“任性”,不安分的心態,早晚的情緒變化,潮起潮落的不同動作,等等。符合海浪的特征。這也說明這個擬人化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顯示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華。
紀伯倫作品中的壹切似乎都是詩人的影子,是他的道具,充滿了他的氣息,跳動著他的詩心。在他的文學世界裏,壹切似乎都匯聚成壹個巨大的合唱團,打著旋兒,贊美生命、自然和愛情,而生命、自然和愛情似乎只是宇宙運行的同壹個宏大過程的不同表述和不同名稱,以此來證明壹個最終的和諧——這樣的想法總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它純粹是東方的。
與現實世界不同,在這首散文詩中,海浪被詩人賦予了浪漫的花意象。它最初是作為“海岸”的愛好者出現的。前四節,布局了戀愛中的女人形象,在潮起潮落的節奏中,離不開她的愛人。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層的隱喻,它成為了人類世界的守護者——“夜很靜,壹切都在沈睡,我卻徹夜未眠”。在星空、人魚、礁石、愛人組成的畫面中,發出永恒的* * *聲,“時而歌唱,時而嘆息”,海浪的歌唱也是海浪的嘆息。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詩中對海浪之愛的內涵,這不僅是對海岸的愛,更是對世間萬物的更廣泛的愛。這種博大的愛,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愛的真諦是覺醒”,因為我愛這個世界,所以即使“熬夜讓我看起來憔悴”,我也要守護這個世界,守護它的和諧,守護它的美好。
在這裏,我們只是看到了詩人本人的形象。詩人應該是這世上各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末所寫:“這是我的生命;這是我壹生的工作”,在這裏海浪的形象已經轉化為詩人自己堅定的聲音。
詩人的故鄉位於地中海的東端,這可能是他的散文詩中海洋的形象如此親切的原因。夜深人靜時獨自拍打著海岸,唱著嘆息的大海的夢幻畫面,壹定是這首散文詩的出處,不是那些只是在地圖上想著大海,沒有在海邊久久徘徊的人所能寫出的。
紀伯倫的散文詩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有敘事的、抒情的、議論的、故事式的、寓言式的、戲劇性的、簡單對話式的、書信式的、逐行詩的、長篇故事、短篇故事、短詩、格言警句等等。他為世界散文詩寶庫留下了非常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