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人李的詩學理論與詩歌創作

詩人李的詩學理論與詩歌創作

?李,本名蘭珍,雲南晉寧人,是李蔭培的長女。李蔭培,乾隆十年(1745)進士,歷任戶部、禮部、軍部、刑部主考、巡撫、侍郎,也是順天知府,擅長詩詞書法。

?據《滇南詩略》記載,李是“繼父,學經,善詩文,有階級,有家風”的青年。她隨父遊歷南北,受到家族文學氛圍的熏陶。她不僅閱讀了經典和詩歌,而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加上她從小聰明,跟著父親去了萬裏路,認識了很多不同尋常的女人,見多識廣。她還勤於思考,勤於寫作,詩作多,風格多樣,愛情故事豐富,感情感人。她的詩充滿了思想、哲理、對過去的懷念、對生命體驗的感受、高尚的寄托、輝煌的作品和傑出的婚姻。最可貴的是,她還寫了壹首名為《論詩》的五言詩,全面概括了她的詩學理論:“好詩如佳人,嫵媚而寂寞。鉛屏不禦,則留此無瑕玉。靈動笑靨流,蛾眉青。如果妳看不到整個城市,為什麽要炫耀妳的衣服?”壹首好詩,像壹個絕世美人,就像壹塊無瑕的玉,不需要借助粉和花裏胡哨的衣服來炫耀。她微笑著,期待著自己的出現,令人著迷。作者用意象的比喻來闡明詩歌的兩大要素——意象美和藝術美的問題。然後,她補充道,“像壹只好鳥壹樣,我們應該制造噪音。撩撥蒼穹,宛若葉弦。春華藏更閣,夜月杜甫哭。微事皆知,聽者感發自內心。”壹首好詩就像鳥兒的歌唱,要在節日裏唱,鳥兒壹起唱,春花爛漫,黃鸝歡唱;靜夜寂寞,杜鵑啼月,“微物”鳥不鳴。聽完他們的內心也受到感染,產生了* * *歌曲。這就是音韻美與美的和諧。“懷中之聲,不在鬥繁艙口。笑源於自然,風感人。不要把自然說得好聽,要讓老太婆覺得。”只有“靈魂的聲音”才是好詩,不必求形式。歡樂和悲傷應該來自靈魂,有真實的感情,而不是做作和呻吟。語言要自然,讓老女人聽得懂。在中國女詩人中,只有李能提出系統的詩歌理論。

?李的詩中,有詠物詩,如《水仙》:“瓊蕊遇年蘭,金莖立於晶盤。夢醒,紙帳半白,香使十日寒。空靈人原來去了海外,溫墨春又去了江幹。怎麽看待自己姿勢的冷淡?可以認真彈鋼琴。”把水仙花比作飄渺的水仙子,就像久別重逢的朋友。結尾句將讀者引向《水仙練習曲》的鋼琴曲,加深了對水仙花高潔的感受,實際上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格。再如《仿古四首》,其中有“蘭與桂”:“崇桂茅山椒,蘭之美也。華陽吐香,無人寂寞。到時候也散了,榮耀和緊張都是天。燒桃李,當春光曼妙。花榮還不錯,但爬山往往更苦。榮譽是財富,不要說再見。”寫蘭花,寫桂花香,卻是孤獨的。燃燒的桃李,雖平凡,卻春意盎然,說明富貴榮華不值得拿。她在追求什麽?在宋和白寫的另壹首歌裏,我唱著“孤獨者各有所誌,唯有宋和白珍。風霜慘,有大路在其中。”她追求的是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她會不惜壹切代價走下去,哪怕有風霜。李以詩呼籲婦女解放,是啟蒙運動的先驅。她的詩,除了借物、引自喻來表達自己的誌向之外,還包含了許多關於歷史和鄉愁的詩篇,其中許多也反映了她要求自由和解放的理想和意誌。比如長詩《費明塞上記》就對趙君主動求和給予了非常熱烈的贊美,認為與其在漢宮受辱,不如致力於民族團結,為國家人民做點貢獻。詩中說:“龍沙萬裏陽光燦爛,尹達山藍藍模糊。雲遮霧罩壯士悲死。這絕世美女是什麽?聽說滅秦難,漢室朝廷只有匈奴。而下壹步就是讓皇帝高,比如刷我女兒,叫她阿姨。魯元發誓不再做閼氏,婁敬有了壹個女兒,她回到了氈房。嫖了姚冰之後,二師戰死,元帝虛弱無助。恐怕當時趙君沒有下令封漠,可能沒有派出宮中宮女,靜寧和建始之間也有了麻煩。妳對六宮的事情了解多少?壹般來說,美女如碧玉,有著異於常人的見識。春花不雕零,秋色不雕零,這樣歷史的歷史才會有名。壹日不畫千年,何苦金鴉。雁門古家生綠草,湘西清水流珊瑚。很難描述這個意思。延長壽命有什麽意義?飲酒三謝明朝。”詩中四句“壹般美女如騎士,見識異於常人。春花不雕零,讓史書傳頌”既歌頌王昭君主動前往,又歌頌王昭君促進民族團結的歷史功績。

?李的詩也是風格多樣,如《題崔伊人清如蓮亭小照》:“煙淡,影轉。壹只空猴子滿是蟾蜍。花簡單,窗簾不卷。錦緞為帳,珍珠為屏,湖中紅蓮白蓮亭。金盤托日朱,玉燈露冰粉輕,玉人清如玉心。心更清,微吟,五服,香。”句法上,三與七字交替使用,曲折明快;修辭上,“頂真”的運用清新凝重,可見作者功力之深厚。

?李的詩歌之所以具有強烈的追求婦女解放的啟蒙思想,可能與她前後家庭的不同經歷有很大關系。前期她跟隨父親四處遊歷,體驗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後來,她的父親李蔭培被乾隆冤死,李經歷了這個——悲慘的經歷,到浙江名門葉當了續房。她在思想上必然有所追求,只有在她的詩歌中,她才能經受得住風風雨雨和風霜的悲嘆,這種悲嘆可能發展成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內在動力。她的詩曾在中國家喻戶曉,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收錄十首,稱她為“壹代佳人之冠”,並稱她的詩“見解高超,可傳世三百首”。清代童振藻編有《清代名人詩集》,收錄李詩歌四十六首。雲南保山的袁文典和袁文魁在《昆仲滇南詩》中記錄了124首詩。雖然他們沒有看到全貌,但也充分展現了她的詩歌才華。毋庸置疑,她是雲南雲上壹顆閃亮的明珠,中學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