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首詩的標題往往指出了詩的內容,並確定了情感基調。閱讀時,要註意把詩的內容和詩的題目結合起來。
比如北宋寇準的《春上樓思故鄉》這首詩,從題目就告訴我們,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春天上樓時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高樓聊天期待,而且是平的。無人渡野水,孤舟渡日。荒村滿煙靄,古寺講鶯。舊事遠了,禪定乍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天”到“震驚”的情感變化。如果我們註意詩的題目,就很容易分析出眼前的景象觸動(驚喜)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不會有偏差。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留山》,明確指出這是壹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是詩人留山的話:“山光物態使春光煥發,不為輕飄飄。《謎》裏就算沒有雨,衣服也會沾在雲的深處。”詩中最後兩句描寫的是山和雲,景色很奇妙,表達了與美景待在壹起的感覺。如果我們不關註詩歌這個話題,可能會誤解為只是詩人自己對美好風景的留戀。
還有壹些詩,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它的體裁。如漢代以後,詩人以古代樂府詩為題作詩,如《塞上曲》、《塞下曲》、《參軍》、《隴西行旅》、《子夜吳歌》等,體裁為樂府體。唐朝長征詩人崔豪:“告訴我,妳住在哪裏?在這附近,在釣魚池旁邊?。讓我們壹起抓住我們的船,讓我們看看,我們是否屬於同壹個城鎮..”從題目來看,這是樂府詩。
第二,註意作者的身世和朝代。
要真正理解壹首詩,就要認識人,討論世界。同樣的風景,因為詩人不同的經歷和心境,會包含完全不同的情感。霜葉紅,有人贊美“二月花裏紅”,也有人痛心疾首地覺得“它總會留下人的眼淚”因此,在讀詩時,壹定要關註詩人的經歷和處境,關註詩人所處朝代的國情和政事。只有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有些詩歌會提供相關的註釋,有些則沒有註釋,需要從積累的知識中進行回憶和提煉。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寫的《江陰浮遠堂》:“橫岡望大江,萬裏愁浮遠堂前。最苦是無山遮目,淮南極目。”試題上加了壹條註釋:“戴復古,本名石屏,南宋末年詩人。”這個關於詩人生活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後期,國家衰落不可逆轉,這讓很多愛國詩人感到無比悲哀。詩人爬上山頂,眺望遠方。前宋的山山水水都沒了,他不忍心再看,就希望有山擋住他的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對國家戰敗所帶來的無盡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壹角幾梅,韓玲獨開。我遠遠的就知道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香味。”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在擔任首相期間,他主張改革,但最終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知道了這個背景,就可以知道王安石是用梅花比喻來表明他對變法的態度。無論什麽情況,寒冷無花,梅花依然會在人間綻放芬芳。
再比如既是官員又是隱士的詩人王維。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再去把握他的竹立館就很容易了。“我獨自倚在密竹中,彈著琴,哼著歌。聲音太輕,除了我的夥伴明月,誰都聽不見。”詩人把他對隱居的渴望都寫進了這美妙的風景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