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在閱讀壹首詩的時候欣賞它的語言風格?

如何在閱讀壹首詩的時候欣賞它的語言風格?

第壹,欣賞古詩詞的精煉用詞

古人寫詩註重煉詞,使之生動感人。閱讀古詩,評價詩人提煉詞句的技巧和作用,有助於深入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煉詞是指錘煉文字,是指詩人經過反復琢磨,從詞匯寶庫中選取最恰當、最準確、最生動的詞語來描述事物或表達思想;分析精煉的詞,是品味用得好的詞隱藏的感情,還是品味它們更生動的效果。比如李清照的《醉花吟》,寫的是主角對自己的感傷和憐惜。末了寫著:“墨濤不忘我,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個“瘦”字是整篇文章的眼字。生動地概括了整篇文章的意思,畫龍點睛,讓人物和環境看起來非常和諧。

所謂“點睛”,指的是壹首詩的題目中簡潔生動的用詞。比如2002年高考,選了李白的《春夜洛杉磯聞笛聲》:“誰的余笛在黑暗中飛,春風彌漫洛杉磯。這小夜曲裏全是斷柳,誰也經不起想家!”詩題中的“聞笛”二字是“題眼”,所以全詩四句中的前三句都是用來寫笛子的,把讀者引向美妙的音樂境界,直到最後壹句才透露出詩人的本意。又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幸福”。八首詩中雖然沒有用“喜”字,但字裏行間處處透露著“喜”的含義。在閱讀中,發現並評論“題眼”有助於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

詩有“詩眼”,詞有“詩眼”。這裏的“詩之眼”和“詞之眼”有時是簡潔生動的文字,有時是傳達主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詩意的眼睛,通常是動詞或形容詞。分析詩之眼,就是要抓住詩歌中動詞或形容詞最凝練生動的味道,看到它在深化詩歌意境、傳達詩人感情方面的作用。

例子

參軍

李白

戰鬥的戰鬥被打破了,城市被敵人包圍了,被敵人包圍了。

沖進大營,射殺呼延將軍,單槍匹馬引剩余將士回去。

“參軍”是樂府中的老話題,與詩歌內容沒有必然聯系。這首詩描述了壹個勇敢的將軍的形象。第壹句描寫他過去的軍旅生涯,“破鐵衣”,說明戰鬥時間長,戰鬥激烈;第二句寫的是眼前的情況,“數著包圍圈”說明極其危險;最後兩句寫他突破重圍,由壹條陌生的路回到了家。壹個“獨立”字是這首詩的眼睛。這個詞似乎有壹種決定性的力量,壓倒敵人的千軍萬馬,給人壹種頂天立地的感覺。他極力贊揚老將軍的英雄主義。

穿過季翔神廟。

王偉

不知道季翔寺在哪裏,爬了幾英裏進入雲霧和山峰。

古木參天,卻無行人小徑,寺內山中鐘。

山裏的泉水打在危巖上,松林裏的太陽也冷。

傍晚時分,來到空池,靜靜禪坐,壓制心龍。

【註】①安禪:佛語,指閉目靜坐,無雜念。2龍:指世俗的欲望。

古人評論詩歌時常用“詩眼”壹詞。所謂“詩眼”,往往指的是壹首詩中最凝練傳神的壹個字。這首詩的後兩句,妳覺得“詩眼”是哪個詞?為什麽?請簡要欣賞全詩。

【高考標準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間流淌的泉水,被巖石阻隔,仿佛啜泣般低吟。因為森林的黑暗,陽光照射在松樹上的顏色顯得暗淡。|“咽”“寒”這兩個字,形象、凝練、生動地表現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

在王維的五言詩中,題目中的“國”字,是訪問、拜訪的意思。因為詩人“不知道”季翔寺,他走進茫茫大山去尋找它,幾英裏後,他來到了迷霧山脈。中間四句,寫妳在深山老林的所見所聞。參天的叢林裏壹個人也沒有,古樹參天,突然遠處飄來微弱的鐘聲,讓寂靜的山林更加安詳。那五六句話,還是表現了山的清靜與寒冷。“壹條小溪唱過彎彎曲曲的巖石”,這裏險峻的巖石聳立在山間,無法輕快地流動,只能艱難地在巖石間穿行,仿佛發出嗚咽聲。這首《燕子》寫得準確生動,襯托出山林的靜謐。“太陽是青松鍛煉出來的”,詩人用“冷”來形容太陽的顏色,也很生動。林中壹片漆黑,夕陽的余輝擦在深深的松林上,給人壹種“冷”的感覺。“冷”字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孤獨。據此分析,不難總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第二,了解常用詞的含義

優秀古詩詞的遣詞用字準確簡潔,很多看似普通的詞語,在詩人筆下卻有著豐富的內涵。能夠理解普通詞語的內涵,是壹種鑒賞能力。

(1)提煉動詞。壹首詩是壹些詩歌的意象按照壹定的意境組合而成,真正能形成鮮明的化美為韻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示動態的比喻性動詞。因為名詞在壹首詩中往往只是壹個被陳述的對象,它本身並不具有表達性,但能賦予名詞作為主語以生動的形式,主要是壹個經常充當謂語的動詞。這樣,比喻動詞的提煉就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提煉詞語的主要內容。沒有精煉動詞,精煉文字的藝術就黯然失色。

例1:陶謙悠然見南山。“看”這個詞用起來更有表現力。“看”是有意識的,而看是無意識的,自然的。用壹個字“希望”,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欣賞和欣賞。仿佛人在自然之外,自然就成了人類觀察的對象。就壹個“看”字,人和自然不是欣賞和被欣賞的關系。人在自然之中,與自然融為壹體。我無憂無慮地看著南山,期待南山也看著我。與自然融為壹體也是與天地融為壹體,與宇宙融為壹體,是天地或接近天地的境界。如果是希望,就變成了有意,看到字就是在書寫壹個人與自然,乃至宇宙的和諧。此外,陶謙說,“在籠子裏呆久了,妳可以回歸自然。”這種回歸有很高的覺悟,不是自然的境界,而是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雲破月作影”的藝術描寫特點。

答:因為“雲破月花成影”,所以讓整篇文章都眼前壹亮。這個詞意義缺,意義滿。雲、月、花、影寫出三物四景,中間用斷、來、得三個字寫出連續的走向:雲斷有月,月來有影,引出人物,有枝隨風搖撫影的飄逸姿態。就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上,雲開霧散,風吹草動,構成了壹幅美麗而朦朧的畫面。將雲、月、花擬人化,賦予其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讓寧靜的畫面飛起來。

欣賞詩歌時,要註意動詞,尤其是“多義”的動詞。

例1:強弟何須怨柳?春風不足以通過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既是歌中的情感,也是吹笛者的內心。

例2: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

“咕咚”“震撼”這兩個詞,不僅用詞新鮮,更增添了詩人憎恨他人的內心痛苦。

例3:來自雲谷和孟谷的薄霧籠罩著嶽陽市。

“蒸”和“抖”都有些誇張。

《出埃及記》4:雨使花濕,風使葉暗。(《郊興》王波)

這首詩,“濕”是“光”的意思,“疏”是“影”的意思,本身就不壹般。王波寫到了春雨,雨下了很短時間。日出之後,花上沒有下雨,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濕潤,所以“濕”字說得極其準確。“光”字顯得精神飽滿,所以“光”字是深情的。風停了,在陽光的照射下,夜影清晰而稀疏,出現了“稀疏”二字,表示陽光從葉影中射來。完全是按照生活方式寫的,看起來很有詩意。這裏用詞很精彩。

(2)提煉形容詞。詩歌是社會生活的主觀表達,畫壹幅畫,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使人聽其聲,見其人,觸其物,體驗其境,必不可少。這個任務有相當壹部分是由形容詞承擔的。中國古典詩詞中提煉形容詞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註意。壹個是形容詞的重疊使用,另壹個是形容詞的靈活使用,特別是當它們用作動詞時。

例1:“下雨之前,先看到花間的雄蕊,下雨之後,葉底沒有花。蝴蝶翻墻飛過,應該懷疑春色在隔壁。這是王甲寫的壹個很美的場景。王安石把那兩句話改成了“蜜蜂蝴蝶紛紛飛過墻頭,卻嫌春色在隔壁”。除了把“蝶”變成“蜂”,“應”變成“闕”,提煉漢字的關鍵還在於“飛”。

例二:壹句小心翼翼的“夢魂欲走遠,又怕夢被愁遮”(《高陽臺,送朋友去越南》),用“輕”字形容夢魂,化無形為有形,用表示重量的觸覺進行交流,是通感在形容詞錘煉中的妙用。

修飾語——多為形容詞和副詞,也是詩歌鑒賞中的關註焦點。

例1: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有壹座孤城,萬仞山。

壹個“孤獨”字,可以形容環境的孤獨,可以直抵人心。

例二:閨閣少婦不知愁,春日穿上翠樓。突然看見綠柳青青,心裏難受;哦,後悔不該叫我丈夫去找侯豐。(《永遠在我心中》王昌齡)

打扮完畢,少婦趕到翠樓賞春色。這個時候作者用了壹個詞“突然”,意思是隨意,恰到好處。她遇到的人——闖入她眼簾的柳色,讓她想起了和丈夫壹起折柳時的情景,想到丈夫就忍不住心酸。這是壹個有著壹張孩子氣的臉的年輕女人。壹個“突然”字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情緒變化,這也正是這首詩耐人尋味之處。

(3)提煉量詞。優秀詩人精心挑選提煉的量詞,在他們的催促下,才能產生豐富雋永的詩情。曾經有壹句詩:“壹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幾千片,無數片,飛進梅花,不曾見。”庾信《小源賦》中“壹寸兩寸魚,三桿兩桿竹”,前人稱之為“縱情讀書”。

例1:“在深雪以前的村子裏,幾根樹枝昨晚開花了”。鄭谷把和尚戚跡《早梅》詩中的“數枝開花”壹詞改為“壹枝開花”,於是戚跡拜鄭谷為“詞師”。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無需贅述。據元代盛儒子《書齋談舊學》載,張居軒有詩“水半流時夜雨,壹樹早花,何處是春?”袁壹山認為“樹”壹旦被指出,就說不出疑點在哪裏了。同時,壹棵李子樹也絕不是早熟的,所以他把“壹棵樹”改成了“幾個點”和“壹棵李子樹”。

特殊詞語:在詩歌中,有些詞語本身是不同的:

A.疊詞:疊詞有兩個作用: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起強調作用。

江水平的柳樹是綠色的,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lt;〈竹枝詞〉第壹部,《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找來找去,又孤獨又難過。(《慢聲細語》李清照)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是疊字,因為出現頻率高,所以單獨列出。功能讓詩詞更加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窗簾外面,雨在汩汩地下著,春天正在消逝,羅燦受不了寒冷。(《浪淘沙》李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登高》杜甫)

C.表示顏色的詞:這些詞只有壹個作用。色彩壹般表達心情,在描寫中增強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可以抓住能表達淡色的詞語,體會到詩中“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的豐富藝術意蘊和鮮明韻律。黃、翠、白、青四色錯落有致,由點及線,延伸至無限空間。畫面靜中有動,立體節奏鮮明。或者抓住詩歌中能表現鮮明對比、欣賞情感色彩集中的詞句:“流光易逝人,櫻桃紅,香蕉綠。”《紅》和《綠道》表現了蔣捷感嘆時間匆匆,春光稍縱即逝的“有色思想”。即使我們抓住了單壹色彩所表達的文字,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深情:“憶青衣戀,憐遍地草。”“誰在拂曉霜林醉,總留人淚!”憐惜和受傷的感情都在《青澀》和《醉紅》裏。

春風十英裏後,小麥是綠色的。(《揚州慢》姜夔)

紅藕香,玉在秋日纏綿。(《李清照的壹截梅子》)

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書香》杜甫)

需要強調的是,詞的提煉不僅是音形的提煉,更是意義的提煉。只有在文章和句子中提煉出符合主題和情境的句子,才能把提煉出來的文字真正打磨出來,成功的文字提煉是和提煉出來的意思緊密結合的。

第三,總結詩歌的語言風格。

“風格”是指作者的生活經歷和藝術修養所造成的不同創作特點。比如李白的詩清新淡雅,杜甫的詩沈郁失意,陶淵明的詩沖淡平和,王維的詩畫意,韓愈的詩玄奧詭異,白居易的詩通俗而有特色。再比如,按詞論者的說法,蘇軾、辛棄疾的詞奔放,柳永、李清照的詞婉約含蓄。了解它的風格和特點,就是了解語言美及其內涵。

1浪漫主義:善於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采用誇張、激昂的語言和瑰麗的想象。

◇現實主義:註重根據生活的本來面貌,準確細膩地描繪想象。

2.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壯闊。

◇婉約派:語言優美含蓄,抒情纏綿。

豪放:蘇軾、辛棄疾

婉約:柳永、姜夔、李清照

意味深長:李玉、劉禹錫

自然:謝朓和謝靈運

清新淡雅:李白

沮喪與失意:杜甫

強大而悲壯:屈原

遙遠而寧靜:陶淵明

靜美:王維

雄壯豪邁:王昌齡

雄渾威嚴:曹操

曠達而英俊:杜牧

值得註意的是,詩人某種風格的特例往往是命題點。比如李清照擅長婉約詞,也有“九萬李鳳鵬居正”的豪放詞;蘇軾以《不歸之河》聞名,但他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缺壹輪月,使人初覺清靜》等悲情之作。

宮體詩:纏綿

田園詩:寧靜與安詳

山水詩:清新美麗

邊塞詩:悲涼而慷慨

諷喻詩:壓抑與憤怒

吟詩:雄偉壯麗

懷舊:深刻而長久

送別詩:意味深長

【答題範式】闡明特點(用壹兩個詞準確說出語言特點)+列舉實例(用詩中相關句子具體分析這壹特點)+分析感受(指出詩人的感受是如何表達的)

[示例1]

春天心碎

趕走黃鸝,趕走樹上所有的音樂。

當她夢見她去了遼西營地和他會合時,他們叫醒了她。

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點。

答: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明特色),“黃”是童音,表現了女性的天真無邪。“他們在她做夢時叫醒了她,說她去了遼西營地和他在那裏會合”用簡單的語言表明黃鸝被打了,因為這擾亂了她想念丈夫的夢(列舉例子)。這是壹個女人對丈夫向往的非常自然的表現。

[示例2]

四首長幹歌(第壹部分)崔豪

“告訴我,妳住在哪裏??在這附近,在釣魚池旁邊?. "

停下船。對不起,如果我們屬於同壹個城鎮..

問:請評論這首詩的語言特色。(4分)

答:這首詩的語言樸實自然,活潑清新,像壹首民歌。(明特色)住在哪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用樸實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例)襯托出壹個船夫女子樸實真實的形象。(分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