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起源於五四運動。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誕生的30年,是廣東現代新文學的發展時期。在這壹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第壹階段是民國8年至16年(1919-1927年),是廣東新文學的萌芽期。廣東的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到北京、上海這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甚至到日本、歐洲和美國去學習,許多先進的報紙和信息也來宣傳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有彭湃、、蘇、、何香凝。他們回國後,在當地加入壹批進步青年,組建新的文學社團和刊物,譯介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發表揭露社會黑暗、抨擊封建禮教、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反帝反封建文章。以新文學隊伍的形成為標誌的文學研究會廣州分會的成立,進壹步推動了廣東新文化運動的發展。12 (1923)年,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陳獨秀和中國革命文學的重要奠基人之壹瞿秋白來到廣州。他們還以黨務指導廣東的文學運動。同年,* * *中央機關遷至廣州,在廣州出版了機關刊物《前進》,使廣東有了以文學形式從事革命宣傳活動的傾向,寫出了彭湃的《田字罵天工》、《勞動歌》等壹批革命文學作品。這時,廣東新文學隊伍開始形成,湧現出彭湃、侯瑤、梁、張資平、何偉、洪、戴、黃洋山等壹批作家。
從民國15 (1926)開始,廣東新文學迎來了更大發展的良好勢頭。年初,茅盾來到廣州。3月,郭沫若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院長。他在任期間寫了《革命與文學》壹文,主張革命青年“到工農中去,到人民中去”。與此同時,先後到過廣州的著名作家還有郁達夫、王、穆、鄭等。尤其是民國初年16 (1927),魯迅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多次到大中學校、黃埔軍校等許多單位講學,諄諄教導青年學生“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這些著名作家的到來極大地推動了廣東新文學的發展。
2.第二階段為16-26年(1927-1937)。在這個階段,由於大革命的失敗,許多作家覺得文學應該表達無產階級的觀點,直接為無產階級服務。在中共中央的倡議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成為中國* * *產黨領導下團結廣大文藝人員的進步團體。廣東作家(杜)、洪、蒲風、馮鏗、馮乃超、戴、馮、丘東平先後參加“左翼作家會”,馮乃超、洪還擔任“左翼作家會”的領導人。在“左聯”的影響下,廣東新文學運動蓬勃發展。廣東許多青年作家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壹批文學作品,創辦了刊物,開辟了文學園地。
九壹八事變後,陳、、何安東創作了《奮起救國》、《民族精神》、《保衛中國》、《全國動員》等抗日歌曲,在動員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國21 (1932)年,歐陽山等人在廣州成立廣州總作家聯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廣州支部),配合上海“左翼聯盟”的倡議,普及文藝,出版《廣州文藝周刊》,並大力創作通俗文學和方言小說。與此同時,饒章風、竇愛在廣州秘密出版了《天王星》、《南音》,姜木出版了《星火》等文藝刊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廣州左翼文化團體成立了中國壹般文化聯盟廣州分會、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廣州分會、中國戲劇家聯盟廣州分會,分別由何幹之、歐陽山、胡春兵擔任會長。同年夏,中國詩歌學會廣州分會成立,劉文、陳殘雲參加了活動。年底,廣州“左聯”龔銘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廣州文聯”被國民黨當局破壞,譚等六人被捕犧牲。廣州左翼文藝團體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但其他進步的文藝團體仍在活躍和發展;文藝人員仍然采取各種方法,堅持發展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新的文藝活動。
民國二十五年(1936),饒章風從香港回到廣州,組織紀念魯迅的活動,使廣東新文學活動重新活躍起來。那年秋天,廣州美術家協會成立。
在這壹階段,廣東左翼文藝團體及其作家的活動融入了30年代廣東新文學(文藝)的主流,為廣東革命文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第三階段為26-34歲(1937-1945)。抗日戰爭開始後,歐陽山等廣東作家在上海參加了抗日宣傳工作。民國26年(1937),杜、左、、楊迎賓、何家懷加入第八軍上海野戰軍,將野戰軍帶到抗日前線宣傳慰勞、救濟難民。同年,歐陽山、曹明、余楓回到廣州創辦《半月談》。65438年2月,當選廣東省文化救國會宣傳部長的歐陽山與楊、白家、蒲風、馬思聰、、廖等人利用小說、詩歌、音樂、戲劇、美術等多種文學形式開展抗日宣傳。同時成立廣州詩社,出版《廣州詩社》,鼓勵抗戰。之後廣東新詩崛起,新詩人湧現,創作了壹批優秀的新詩。上海淪陷後,中共中央* *有計劃、有組織地將淪陷區的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如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郭沫若、、巴金、鄒韜奮、張乃器、杜軍輝、葉、姚謙秀、薩空戈、余楓、周鋼明、林林等轉移到廣州和香港。這些文化名人在省港的到來,大大加速了省港新文學運動的進程。
民國二十七年(1938)初,《王久日報》在廣州正式復刊。林林、姚千秀、葉、余楓、、周鋼明等。參加了復刊的籌備工作,後來的廣東作家如華嘉、陳、、、蔡、歐陽山、、司馬文森、黃心伯等都參加了辦報工作。蒲風、雷、黃、林等也自告奮勇為該報撰稿。3月,馮乃超當選為中華全國抗日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任,參與聯合會領導和推動全國抗日文藝活動。此後,黃心伯、賴少其、李華在藝術界參加了全國抗敵協會的領導工作。文聯提出“文章下鄉,文章參軍”的口號,對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反映現實鬥爭有積極影響。同年三四月,茅盾主編的《文學立場》和巴金主編的《烽火》在廣州再版。
這壹時期,廣東作家創作出版了壹批揭露日本侵略者殘暴、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退、歌頌人民為民族解放不屈不撓、頑強奮鬥的精神的作品。如歐陽山、曹明、邵子南,邱東平的《給予者》,邱東平的《風雨天,壹個連長的戰鬥遭遇戰》,茅山峽,余楓的《撤退》,於茹的《遙遠的愛》,蒲楓的抗戰詩等
4.第四階段為34-38歲(1945-1949)。抗戰勝利後,原本在中國地下黨領導下的廣東文藝工作者,經組織安排,大部分回到內地工作。民國35年(1946),茅盾回到廣州指導廣東的文藝活動,導致廣州新文學活動迅速繁榮,文學刊物達數十種。但廣州國民黨當局在當年上半年查禁進步書刊,破壞進步文化機構,迫害進步文化人。同年夏,上海、重慶、昆明、廣州等地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再次退守香港,使香港成為新文化發展的新據點,新拓展了廣州的“方言文學”,創作出版了壹批通俗文學作品。
解放戰爭時期,廣東作家創作出版了壹批作品,如歐陽山的《高倩大與的動力》、的《珠江的眼淚》、余風的《鄉下姑娘》、黃谷柳的《蝦米傳》、黃的短篇《民主故事》、長詩《撤退》等。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文學
民國三十八年(1949)七月,廣東壹批文藝工作者參加了第壹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
建國後,廣東新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1949 10個月到1956 12個月,即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這壹階段,廣東文學(文藝)部在中南支部和中央廣東省委的領導下,經歷了接收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文化機構,建立新的文學(文藝)機構和隊伍,配合抗美援朝,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土改,改造私營工商業和合作社運動,從而培養文學人才,進行創作。主要作品有歐陽山的《英雄》、《前程似錦》、《陳殘雲的山村晨曦》、《羊城暗哨》、《秦牧的北京祝福》。以及其他作家大量作品,呈現出文學創作的繁榮景象,迎來了建國後廣東文學創作的第壹個豐收期。
2.1957 1至1966年4月,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在這壹階段,盡管壹些作家被1957反右鬥爭擴大化的禍害錯誤地扣上了“右派”的帽子,創作熱情大受打擊,但廣東作家還是被人民的昂揚鬥誌和社會主義的蓬勃建設所深深感動,特別是受到周恩來、陳毅等知識分子提出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鼓舞。主要作品有歐陽山《浪漫的壹代》第壹卷《三家巷》和第二卷《奮鬥》等。、陳殘雲的《四季飄香》、秦牧的《花城》、司馬海的《拾貝殼》、文森的《風雨通江》、陶鑄的《松風》、余楓的《金色沙洲》等,還有吳有恒的。
3.1966年5月至1976年5月,即“文革”10年。在這個階段,廣東和全國壹樣,文藝界的領導被奪權,文藝單位被打砸搶,被撤銷,人民被強迫到“幹校”勞動;然後批判“文藝黑線”人物和“三高”人物;1974年前後,文化部在“四人幫”的控制下,開始批判晉劇《桃峰三首》、《絕對音樂》、《黑畫》。1975年,在“四人幫”的策劃下,開展了“批判鄧,反右傾”。在這些黑色的風浪中,文藝工作者受到了各種莫須有的攻擊和批判。這種禍害持續了好幾年,使得文藝界處於“嚴冬季節”,廣東的文學創作萎縮雕零,好的文學作品少之又少。
4.1976 10全國改革開放後,廣東文學(文藝)走上了穩步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 *廣東省委決定並直接指示於1977年2月召開廣東省文聯第壹屆第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揭批“四人幫”的“文藝黑線專政論”;在全國率先進行“四個恢復”,即:恢復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作家協會;恢復廣東的粵劇、潮州劇、瓊海劇、漢劇等文藝單位;恢復文學院校;“文革”中被無理批判的文學、電影、戲劇、歌舞等文藝作品的出版、放映和演出活動的恢復,使廣東文藝界出現了“思想活躍、創作活躍、演出活躍”的可喜景象。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向全國報道了這“三項活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其次,為歷次政治運動的冤假錯案和對作品、對文藝工作者的錯誤批判平反。第三,肅清“四人幫”的流毒。與此同時,壹些老作家沿著毛澤東的文藝方向發表文章,重申要沿著毛澤東的文藝方向前進;壹些作家繼續創作壹些歷史小說;壹些作家創作出版了壹批揭露“文革”的“傷痕文學”和揭露過去不準曝光的社會陰暗面和社會弊端的文學作品,如歐陽山的《浪漫的壹代》第四卷《聖地》和第五卷《壹萬年的春天》、的《熱帶風暴記》、杜埃的《風暴太平洋》第壹、二部、劉思芬的《白》等。廣東作家作為開辟中國文學新時期的壹支隊伍,受到了全國的關註和贊譽。
1979年夏天,廣東文學院成立,作為文學作家的接班人。第四次全國文學大會後,壹批作家奔赴工農業生產和改革開放的第壹線,深入廣東生活。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廣東新老作家都創作出版了壹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受到文壇關註和讀者歡迎的好作品。與此同時,歐陽山、陳殘雲、吳有恒、竇愛、秦牧等老壹輩作家舉行了慶祝幾十年文學創作的活動,並出版了歐陽山、陳殘雲、秦牧文集(各65,438+00冊)。這壹階段建立了廣東魯迅的文藝獎勵制度,定期對廣東文藝作品的創作、出版、演出和展覽進行評比和獎勵,極大地激發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優秀作品不斷湧現,新人輩出,成為廣東歷史上文藝家最多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