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古詩詞鑒賞要根據詩詞語言的特點,有的放矢,準確理解詩詞語言,由表及裏,由淺入深,這是鑒賞詩詞的前提和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那麽,古詩詞語言有哪些特點,如何準確理解呢?下面以2011高考古詩詞試題為例,談談詩詞語言的特點以及理解的方法。
古詩詞語言有什麽特點?
1.圖像疊加。由於詩歌語言的高度凝練性,在景物描寫過程中,意象之間壹般不需要助詞、連詞等虛詞的連接,而多是意象的疊加或動詞、形容詞等實詞的連接。因此,詩歌景物描寫語言組織的基本形式是“意象+意象”和“意象+動詞(形容詞)+意象”。比如2011遼寧古詩詞考題:
標題方正花甲五部(上)
黃庭堅
惠崇煙雨歸雁,坐在我瀟湘洞庭。
我要把船叫回家,故人說是丹青。
前三句描寫情景,第壹句是三個意象疊加,“惠崇+煙雨+歸雁”,後兩句是第二種形式的變體:坐(動詞)+我在瀟湘洞庭(意象),想叫(動詞)+劃船(意象)+歸(動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這種語言特征的代表:“老藤隱隱鴉,小橋流水,古道細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意象的疊加為詩歌描繪了壹幅美麗的畫卷,塑造了壹種如夢似幻的意境。這是詩歌景物描寫的語言特色之壹。
2.語義跳躍。由於圖像的疊加,往往省略了語義聯系,導致跳轉。有時候語義跳躍性很大,圖像之間跨度越大越難理解。比如2011全國大綱卷:
灌河秩序
周邦彥
秋天陰天的時候,逐漸改變方向。成為冷宮。站在庭上聽秋,茫茫雲海深處思念著鴻雁的蹤跡。
更深的人走向沈默。但鏡中孤獨的燈光相映成趣。濃酒不見了。妳是怎麽熬到天亮的?
其中“聽寒聲,雲深無雁影”這句話省略了以下內容:(詩人)聽寒聲(站在院中,豎起耳朵),(擡頭)雲深(卻無雁影(飛翔)。再比如上面遼寧古詩詞的第壹句,其中三個意象中省略了以下內容:(北宋僧人畫家)惠崇(畫山水)煙雨(和)歸雁。第二句和第三句與第壹句之間語義跳躍很大,下面的內容要省略:(詩人看著絕美畫中的美景,想象自己在畫面的場景中,仿佛)坐在洞庭湖邊,看著遠處的小船,想叫他坐船回去。只有理解了第壹句和第二、第三句之間的這種跳躍,才能真正理解上下詩的意思,才能順利解決試卷中的第壹題。
3.詞序的顛倒。由於詩歌格律、押韻、對偶性和表意的影響,詩歌的語序往往容易出現倒錯和錯位,這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需要明眼人知道順序,調整語序後才能理解意思,打通意思。比如四川卷:
我懷經而智,故訪之。
陳
今年二月,霜初化,我睡在東邊的苕溪綠。
客時詩中,杏花消息在雨中。
Xi安的禪師還在病中,而北柵的儒只是先窮。
突然,我回憶起我在獨木舟上尋找我的第二個兒子,我用壹條黑色的絲綢毛巾和壹只鶴嘗試了春風。
這首詩第三、四句的語序要調整為“客家詩卷中的時間,雨中杏花的消息。”詩歌語言的這壹特點要求我們理解詩歌的意義,不是拘泥於詩歌原有的語序,而是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調整。在高中課本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遠的漁樂京口·顧北亭懷古》都有這種典型的語序顛倒現象。
4.含蓄委婉。詩歌善於運用“言在此,意在彼”的表達技巧。這在客觀上造成了理解的障礙,不懂這種方式的人只看表面語義,很難探究詩歌的精妙之處。錢鐘書曾經總結說,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豐富得多。比如全國大綱卷《聽寒聲,雲深無雁影》。“冷聲”不僅指秋聲冷,也指詩人內心的蒼涼。“雁過無影”不僅意味著沒有雁過的影子,還暗示了詩人等不及家書的孤獨和憂傷(《紅巖傳》),表達了詩人對故鄉深深的向往。這種充滿詩意的語言,字字珠璣,寓意無窮,我們在欣賞的時候要特別註意。不要“短視”去嘗試。
鑒於古詩詞語言的上述特點,在理解詩詞時要註意以下幾點。
1.在完整的表意層次結構中,它應該是上下相連的。整體理解全詩,避免對糖葫蘆串片面、碎片化的理解,不加合理的前後順序。這樣才能明確大意,理解詩歌。比如重慶卷2011:
杜江
【明】張弼
長江引來幾個關註,風波就像老客愁新客。
西飛白天跟我忙,去青山冷笑南方人。
孤枕勝不了故鄉國夢,我依舊帶著帝都的塵埃。
朋友們倒下了,所有的星星都散開了,為沙鷗唱著歌。
如何理解「客憂」?既要聯系第壹句,又要註意“長江頭幾個人對它感興趣”與“客憂”的關系,說明詩人多次經過長江渡口,其中包含著奔波的憂愁,這是第壹種表達;還應該和下面六句聯系起來,這六句是多層次的理解,欣賞詩歌也要有這種多層次的理解意識。這樣才能充分理解“客憂”的多層含義,它應該包括:擔心東奔西跑,擔心壹個人,擔心想家,擔心朋友分散。
完整的表意層次,這是相對的,有時指的是句末的標點,有時指的是多句末的標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層次感,要根據具體的詩詞具體分析。
2.運用合理的想象力豐富意象,補充意象之間跳躍的空間。這是由詩歌語言的高度凝練性和表意跳躍性決定的。理解詩詞句子的時候,不能只看字不看寓意;不能只看眼前的文字,而看不到這些文字背後的文山會海之意。否則,欣賞詩歌必然是無味無趣的,很難體會到詩歌的味道。比如安徽卷2011:
瑯琊溪
[宋]歐陽修
空山雪溪漲,遊人過溪,過古河。
我不知道小溪有多遠,但我看到花從山裏流出來。
如果不運用合理的想象力去理解那三四句話,就很難理解詩人對瑯琊溪源頭的猜測,以及溪中飄著的山花的深意。只有合理大膽地想象,補充溪源與山花意象中省略的內容,補充二者之間跳躍的內容,才能體會到詩人寫山中春色,想象山中深處,溪水清涼,春花爛漫,春光誘人,意在表達詩人對瑯琊江自然風光的喜愛,體現了詩人呵護山川、悠然恬靜的情懷。沒有想象的參與,很難品味到詩人的意蘊和內心世界。
3.帶著情感的態度緊緊跟隨關鍵詞去理解這首詩。在古詩詞鑒賞中,關鍵詞主要指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它們常常激活場景,暗示詩人的情感,表明意象的悲喜屬性。這樣的詞是句子或全詩的眼睛。把握了它們,妳就走上了理解和鑒賞詩歌的快車道。比如天津卷2011:
暴雨
宋·華月
牛尾烏雲傾濃墨,牛頭風雨吹車軸。
洶湧的海浪瞬間卷起沙灘,十萬大軍呼嘯而下瀑布。
牧童居西溪渠,侵牛木溪北。
冒雨匆匆過溪,雨驟晴,山青水綠。
第三和第四句中的兩個動詞“卷”和“後”是理解這兩句話的關鍵。這兩個動詞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描述了這場突如其來的雨的迅猛態勢和宏大氣勢。如果忽略這兩個動詞,就很難準確理解這首詩所描述的陣雨的特點。
再如全國大綱卷《關河令》中“立寒聲”中的“寒”,說明環境荒涼的特點;“更深的人走向沈默”中的“沈默”和“但鏡中孤燈相映”中的“孤獨”等形容詞,表現了詩人的孤獨處境;《如何永遠做夜宵》中的疑問副詞“如何”表達了詩人夜不能寐,自娛自樂的悲傷。這些關鍵詞對理解詩歌有著重要的作用,不能掉以輕心。抓住關鍵詞,可以達到以點帶面,以壹當十的鑒賞詩歌的效果。
總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古詩詞的語言特點,對癥下藥,才能祛病強身。當理解詩歌語言的障礙消除後,對古詩詞的語言理解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對詩歌的欣賞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