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國際歌曲的起源

國際歌曲的起源

國際歌的起源

1871 5月28日,凡爾賽反動勢力攻占了巴黎公社的最後壹座堡壘——拉雪茲阿貝公墓。革命失敗,全城開始大屠殺,無數烈士躺在血泊中。面對這種白色恐怖,英勇的公社戰士、工人政府成員、群眾愛戴的詩人波蒂埃?1816—1887,滿腔沸騰的熱血,寫下了這壯麗山河的歌詞。

這首詩原名《國際工人聯盟》,發表在1887年出版的波特爾詩集《革命歌曲》中。《詩集》出版後的第二年,法國北部工業重鎮裏爾的工人合唱團委托業余工人德蓋特作曲,三天後歌曲完成。1888年7月底,這首歌在裏爾的壹次工人集會上首次演唱,很快就傳遍了北部工業區。1899年,法國生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在裏爾召開,德國代表出席。裏爾的反動民族主義者試圖利用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挑起人民對德國人的世仇,以達到破壞會議的目的。民族主義者公開與群眾發生沖突。他們唱《馬賽曲》混淆視聽,群眾唱《國際歌》。唱《國際歌》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大。最後,馬賽曲完全被汪洋大海淹沒。這壹事件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國際歌》成為首無資產階級不朽的戰歌。

1920年,瞿秋白翻譯成中文的《國際歌》首次在中國出現。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翻譯成俄文並由陳喬年伴奏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演唱。1962的翻譯再次修改。這首歌是以段子歌的形式寫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後壹句,這是歌曲的主題,也是世界上所有譯名音譯的壹句話:“Interna Sonnell必須實現。”

==

蕭三與《國際歌》

1996 10 10月10是我父親《國際歌》中文譯者100周年紀念日。再熟悉壹遍小三的生平和詩詞,幾乎就像翻舊賬壹樣。我好像真的回到了本世紀初,跟著他再次“走”他漫長而曲折的路。壹切都令人擔憂,我常常被自己的內心所震撼。小三和他同時代的戰友,他們人格和信仰的力量,追求真理的執著,都讓人肅然起敬。

小三這壹代前輩,為了民族和人類解放的理想,融化在血液裏,吸進骨髓。《小三》和《國際歌》不僅與中國學者對法國革命詩歌的翻譯有關。

小三少年時深受毛澤東影響:他們是老朋友,壹起生活了65,438+00年。他們壹起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參加五四運動。他們壹起通過李大釗最早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推動了留法勤工儉學的高潮。1920年5月,小三作為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國。

1922年6月,小三等進步留學生成立“歐洲中國青年* * *生產黨”(即* * *青年團),9月更名為“中國* *歐洲生產黨支部”。1922秋冬之交,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王若飛、小三等五人再次赴法。也正是在這裏,小三和他的戰友們第壹次在《國際歌》的祖國法國聽到並唱響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原創”革命戰歌。小三對它印象深刻,興奮不已。當時他就有壹種想把它翻譯成中文的願望。

1922年冬天,懷著對十月革命聖地的向往,小三從巴黎經柏林壹路來到莫斯科。

1923暑假期間,小三讓陳喬年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我記得當時我們翻譯壹個詞,配壹個譜,積累了三段獨唱和合唱的整體翻譯,是莫斯科東方職工大學中國班的同誌們練習的。”小三後來寫道。

蕭和陳當時並不知道,他們的翻譯嘗試不是最早的,更不是唯壹的。早些時候還有李大釗和另外兩個翻譯,名字我還沒查到。與蕭、陳在國外翻譯歌曲幾乎同時,瞿秋白的譯作於6月1923日發表在中國《新青年》第壹期上。但是,以上翻譯的文字都沒有流傳開來。小三後來回憶說:“從秋白同誌翻譯的文字來看,他是完全按照俄文翻譯過來的。我們主要是根據法語和俄語的原文翻譯歌詞翻譯成中文。”隨著學唱《國際歌》的“東大”同誌回國,派他們到各地工作,這個譯本又被帶回來唱了。這就是《國際歌》的由來,自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唱這個譯本。

小三回國後,被中央派到湖南任省委委員、團委書記,與時任中組部部長的毛澤東久別重逢。此後參加了壹系列國內革命鬥爭,患病後病情加重,於65438至0927抵達海參崴。

小三懷著沈重的心情離開了災難深重的祖國。許多與他並肩戰鬥多年、成為生死之交的優秀革命家、忠誠的* *無產階級戰士,都被抓去壯烈犧牲,成為他心中終生的傷口。如與小三壹起翻譯《國際歌》的謝、李大釗、趙世炎、、、向警予、等...這份清單可以無限期地繼續下去。

小三被困在海參崴壹年多。這裏的壹次嚴重腦震蕩給他留下了終身後遺癥。1928年7月,在瞿秋白、蔡和森、王若飛等同誌的主持下,六大中國代表團在莫斯科為小三舉行了“追悼會”。後來被稱為“起死回生”,帶他去了莫斯科。小三花了好幾年才找到了走出三等殘疾的出路,進入國際文壇。

在蘇聯期間,許多並肩作戰的戰友不幸遇難的消息接踵而至。他們中的許多人唱著《國際歌》英勇犧牲了。這壹次又壹次的噩耗像刀子壹樣紮在小三的心裏,不斷呼喚,攪動著他心中的“國際歌”。此時的《國際歌》,對小三來說,不僅僅是壹首革命戰歌,更是滲透溢出了他的親密戰友和先烈的鮮血,“與紅旗有異曲同工之妙”,已經是他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心跳。

抗日戰爭爆發,歸心似箭,蕭三。回到延安,與毛澤東和其他老同誌重逢,使他更加精力充沛。他用革命和詩人的全部經驗來修改《國際歌》的譯本。在《關於修改國際歌歌詞的說明》壹文中,他寫道:“陳喬年同誌是為了中國生產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犧牲的。他翻譯的“國際歌”壹詞至今被中國人民傳唱。但直到現在,每次發布會,人們往往只唱歌詞的第壹章,很少有人知道第二章和第三章,這並不好。而且當時我們的翻譯也不是很周到,比如因為我們音樂知識太少,有些搭配不好。現在慶祝十月革命22周年的時候,我會根據原文修改過去翻譯的三章歌詞(第壹章已經唱過了,很少改)。現在沒有喬念同誌的配合,很難過。我們是來紀念他的!在修改過程中,得到了陸機、冼星海等中國著名音樂人和塞克等同誌的咨詢和贊助,他們的歌詞寫得很好...希望所有中國人壹致唱出!”這個譯本壹直唱到20世紀60年代初。

然而,士兵在歷史漩渦中的命運往往是不確定的。也許是因為他的“巨大影響力”和“國內罕見”(林默涵語)的緣故,小三在黨內和家裏不時受到莫名其妙的批評。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公開分裂,其實就涉及到了《國際歌》的翻譯。小三直到去世,對自己的翻譯仍不滿意,從未停止追求完美的努力,反復推敲修改。此外,他壹再建議,為了紀念陳喬年,這位“翻譯家”應該簽上自己的名字,因為他起初曾參與翻譯。沒想到,在1962期間,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出版了《國際歌》新的中譯本,從此在全國各地傳唱。原因是“歌詞中的壹些詞翻譯得不恰當”。小三沒有被邀請參加修改工作。顯然,他連“相關專家”都算不上。此外,沒有加上譯者陳喬年的名字,而是刪除了原文中的小三。

從1967年6月到1974+00年6月,小三和他在中國出生的德國妻子葉華“相思壹處,世人稱之為難得”。他們相互隔絕,被囚禁在秦城。小三70歲“進去”,77歲生日那天,他們戴著“蘇修間諜”的帽子壹起被放了出來,經過5年的街控,在1979徹底平反。然後就壹直掙紮著寫,直到1983年2月去世。

小三說,革命運動產生革命詩歌。反過來,革命詩歌影響和推動革命運動。在中國人民漫長的革命鬥爭歲月中,《國際歌》發揮了戰鬥宣言和革命號角的作用,表現了工人階級的偉大抱負和激揚山河、扭轉乾坤的英雄氣概。革命隊伍內外的每個人都唱過這首歌,許多革命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昂首挺胸,唱出了這首無產階級的正義贊歌,在刑場上灑下了他們的鮮血。

蕭三壹生致力於不斷修改和完善他們的譯文。他也是遇難烈士的發言人。

讓我們壹起紀念他們。【轉自鐵血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