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派:吳中文人因受接受學影響較小,追求自適自娛的生活方式,其作品表現出鮮明的快自足的個性;
劉基不僅是明初的開國功臣,也是壹位卓有成就的著名詩人和文學家。明代胡應麟認為明初詩歌有五大流派,並推崇劉基為明初“越詩派”的代表詩人。位於浙東理學之鄉的嶽詩派,主張以詩論政,其作品具有強烈的濟世情懷。朱明政權建立後,面對朱元璋的猜忌、文字獄和朝臣的鬥爭,越詩派逐漸遠離政治,詩歌轉向哀嘆衰老和時間的流逝。
閩詩派的領袖是福清的林鴻。他們的起源都在福州壹帶,他們的詩論都是以宋代閔閆為指導的。他們的創作實踐以張怡寧、藍任、蘭芝、林逋為指導,以模仿盛唐為目的。它們的同時出現,標誌著元代福建詩風的終結,開啟了明代福建詩派的新氣象。
嶺南詩派、嶺南詩人群作為壹股有影響力的力量崛起於詩壇,該地區的詩歌創作日益繁榮,表現為參與創作的詩人數量眾多,作品數量龐大,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其公認的領軍人物。嶺南詩人歷來是“法唐”、“詩風豪放”,他們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大體壹致的審美旨趣。
江油詩派,以劉崧(江西太和人)為代表,標榜唐寅,實際上對他影響最深的,如於吉、範、揭斯等。後來,泰格體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劉崧“受清凈恩典之聲開導,後有楊士奇等人為繼承人,成了曠達之體。”作為泰格文體的創始人,楊士奇曾任四朝內閣大臣,太平天國時期的宰相。江西淳樸自然的詩風,適合歌頌聖人、歌頌和平的作品。故錢曰:“江西之學,由中落於東裏,正走向內閣,其流於世,過於卑微而滯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