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壹個真正打破清中葉以來傳統文學腐朽局面,開創現代文學風氣的人物。
龔自珍是中國古代最後壹位,近代第壹位思想家、文學家。他是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開創風氣之先的傑出人物。他的思想和文學創作為現代思想和文學的發展打開了局面,鋪平了道路。因此,他成為近代重要的啟蒙思想家和打破傳統文學腐朽局面的進步作家,在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龔自珍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揭開了現代文學的新篇章。龔自珍認為文學壹定是有用的。他說,“論成聖,應以有用為主”,“不在斯求政事、言詞、文采之美”(“同年生,請唐劉拜佛……”).有必要指出,儒家思想、政治和詩歌具有相同的目的。他認為詩歌和歷史的功能壹樣,都是在批判社會史,文章和詩歌都和歷史有關。他認為六經是《周》史的始祖。《詩經》是史家搜集整理的,“詩人的手指有獻樂之意,是這個群體歷史的支流”(《乙、丙之際》)。所以選詩寫史的目的是“樂人而勝之,而爭之”,批判社會史。所以他把自己的詩當作“明議”或“議論”,“貴人互相議論,互相照應,所以不要對世界作明議”(《雜詩》,春夏寫於京師,十有四);“安之言則依漢制,詩則成石之評”(《夜直》)。從這壹詩學觀點出發,他認為詩歌創作的動機是由“外部環境”即現實生活所造成的。“外境重疊,如風吹水,萬物皆在壹篇”(與江居石的劄記),卻不得不然。創作方法和寫歷史壹樣,都要用史料(《送徐序》)。龔自珍的詩和他的詩論是壹致的。他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沈寂,很少單純描寫自然風光,而總是著眼於現實的政治社會形勢,抒發情懷,縱橫議論。他的詩充滿了社會和歷史的內容,是壹個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的詩。他從15歲開始編年體詩,到47歲時已有27卷詩集。他非常珍惜自己為數不多的作品。“侯文段冕聽高曲,少嚴謹,不磨”;“年輕人太悲喜交加,無緣無故就哭了。”(己亥雜事)。這幾部“精當嚴整”、“句句屬實”的著作雖已失傳,但卻是對當時政治腐敗和官僚庸俗的“傷時”、“罵坐”,被壹般學者視為“偉大”。因此,他幾次放棄了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