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次遠征讓壯士疲憊,士氣低落,中原大戰的失敗難以挽回。雖然江東子弟還在,但他們還願意和楚霸王壹起東山再起嗎?
烏江閣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壹首七言絕句。全詩是:
壹個身經百戰疲憊不堪的勇者悲悼,中原壹敗再難復。今日江東子弟雖在,願隨大王東山再起嗎??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唐代詩人杜牧寫過壹首名為《烏江亭》的詩。宋仁宗元年(1054)秋,王安石周樹命任滿經烏江閣所在地、州(今安徽縣)進京。為了回應杜牧的評論,他寫下了這首詩《烏江之亭》。
想法和感受:
這首詩從政治家冷靜的分析入手,立足於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對項不能東山再起的結局做出了理性的判斷,顯示了政治家的勇氣和智慧。
贊賞:
文學欣賞
杜牧在他的《調江亭》中批評項羽心胸不夠寬廣。如果項再在江東重整旗鼓,他甚至可能東山再起。按照王安石自己的理解,項羽失敗已成定局。即使江東子弟還在,項也不可能帶領江東子弟東山再起,認為他們未必願意再為戰爭賣命。
詩的開頭,題目是從史實中推導出來的,項羽的失敗直接指出“形勢難返。”楚霸王的轉折點是“鴻門宴”,沒能幹掉劉邦。到了“蓋夏圍攻”的時候,他已經面臨著背叛親友的境地。
項羽失敗的最大因素恐怕還是他自己的固執。因此,《悼念勇士》這篇文章就隱含了這樣壹個信息。當時的項羽已經失去了民心,天時、地利、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項羽已經失去了,所以挽救大業的難度很大,概率很低。
於是,王安石用三四句話進壹步說明“江東子弟今在此,願為君東山再起”。他用辛辣的語氣明確表示,即使項羽真的回到江東,江東兒女也不會為他賣命。
杜和王因出發點和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杜牧重在弘揚不怕失敗的精神,就是利用題目和詩人的詠史詩;王安石卻審時度勢,指出項羽敗局已定,難以挽回,並反駁杜牧的論調,是政治家對歷史的頌歌。
詩中最後壹個反問,表現了歷史的殘酷和人心的變幻莫測,也體現了王安石獨特的政治眼光。
在這首詩中,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把變法中的創新精神帶到了史詩創作中,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觀點,並對前人提出了質疑。這也是壹種創新。
這種歷史批評是王安石由敘事體向抒情體、最後向議論體的轉變,推動了當時的詩歌革新運動。王安石則熱衷於歷史批評,拓展了史詩的內容和深度,有獨特的政治見解。
王安石的詩很辣很冷,卻抓住了人心是成敗的關鍵,可謂壹針見血。
百度百科-烏江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