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產生於初唐。經過盛唐的發展,中唐的興盛,晚唐的衰落,無數大詩人貢獻了不可估量的優秀作品。
說到唐詩的發展演變,壹般應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1.初唐
初唐貞觀詩主張南北文學兩種力量的結合,但貞觀後期出現了壹位重要的詩人上官儀。他創作了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稱為“上官緹”。這些作品多為和聲作品,但筆法精細,以對偶句形式的“六對”、“八對”作為詩歌提出。
高宗時期,、楊炯、陸、與並稱詩壇四傑。他們的詩歌壹方面繼承了齊梁遺風,另壹方面又力圖突破宮體詩,呈現出新的傾向和精神。他們渴望用喜怒哀樂來表達自己崇高的誌向和對生活的感受。他們的詩歌創作,從宮廷到市場和社會生活,從臺閣制度到社稷美景和邊塞情懷,題材廣泛,風格俊朗,感情真摯。汪洋的五言詩和羅路的七言詩有意識地改變了文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來,初唐出現了壹批傑出的詩人,如沈全祺、宋,還有李樵、崔融、蘇惟道、杜等詩人,被稱為“文章四友”。他們醉心於詩歌音律的討論,在南朝以沈約、謝朓為代表的“文明體”的基礎上發展到註重平仄,實現了壹定的平仄規律,從而完善和普及了格律詩的聲音。
初唐時期,古詩也興起了。其代表人物陳子昂、張九齡,壹開始就呼籲復古,推崇建安文學,倡導文風,與初唐四傑、沈嵩的近體詩相對立。他們在創作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在唐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陳子昂高舉“吉星”和“顧峰”兩面大旗,致力於回歸優雅。他的38首詩《幽州城樓上》、《感覺》,以及張九齡的12首詩《感覺》、《望月思遠》,語言樸實,充滿雄渾豪氣和對現實的深切關懷,影響深遠。後來李白的創作、韓愈的散文、白居易的詩歌都繼承了陳子昂的思想。
初唐時期,有和張兩位傑出的詩人,他們以各自的詩歌創作著稱。劉希夷在《代北白頭吟》中寫道:“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表達了他對轉瞬即逝的青春和人生無常的感受。張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嘆“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江月只是年年相似”,表達了詩人獨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2.唐朝
盛唐詩歌大體可分為四派,即: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以李白為代表的吟詩派;杜甫為代表的愛國詩派。這壹時期的詩歌既有風格又有節奏,既表現出壹種蓬勃、樂觀、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又表現出壹種追求理想、以天下為己任的風格。
(1)以王維為代表的田園派,有孟浩然、褚光熙、費荻、常健、劉長卿、魏等著名詩人。他們繼承了東晉陶淵明、謝靈運的詩風,描寫自然風光和田園風光。這些詩人或事業受挫,為精神解放而隱居,或走所謂“南下捷徑”,為仕途而隱居。他們的詩和筆都是感傷的、田園的,自然、寧靜、空靈、禪意、繪畫的境界成為他們詩歌的最高追求。代表詩人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使詩有了音樂之美,禪意入詩,充滿了禪意和禪意。這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特征。
(2)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有高適、李奇、崔豪、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著名詩人。他們用樂府體裁描寫現實和社會生活,歌頌積極報國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反思戰爭。他們的詩歌風格是雄渾的,他們的風格是憂傷的。王昌齡的邊塞詩《參軍》《出征》悲壯;王之渙的涼州詞和崔豪的黃鶴樓是著名的傑作。岑參的邊塞詩,如《西遊記》、高適的《葛炎行》等,也以蒼涼悲壯的詩風鋪開了盛唐邊塞風光和戰鬥場面的長卷,在建功立業的熱情中反思戰爭,抒發夫與少婦的別離、仇恨、相思之情。他們將昂揚的精神與冰冷的現實結合在壹起,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3)以李白為代表的詠古詩派。繼陳子昂之後,李白提倡復古,寫了59篇《古風》,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經常以寓言和詠史詩的形式抨擊時政和腐敗。他的詩表現了對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難以實現的苦悶;揭露和抨擊國事的陰暗,表現出對名利的蔑視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對工人和婦女給予深切的同情;贊美自然山川之美;贊美友誼和愛情的真誠。他的詩出神入化,充滿瑰麗的浪漫色彩,被譽為“詩仙”。
④愛國詩派,以杜甫為代表。杜甫壹生生活在動蕩的社會中,生活貧困。但他以自己的儒家家族傳統,鼓勵自己,“窮年憂民”,“危難之時甘願自刎”,表現出頑強的愛國救世精神,以儒家仁政愛民思想從事詩歌創作。他忠實而痛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八年後唐朝由盛到衰的整個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他用詩歌寫歷史和社會時事的重要事件,把詩歌和歷史結合起來,加重了詩歌的沈重感,這是對中國詩歌的壹大貢獻。他以長期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為基礎,創作了《兩為路》、《車行》、《北京到豐縣五百字》、《秋風破草堂之歌》、《三官三別》等名作,描寫了老百姓生存無望、死路壹條的悲慘畫面,表達了對勞動人民和貧苦知識分子的深切同情。他與李白並稱為“杜麗”。
3.中唐
晚唐時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的政治文化遭受了沈重的打擊,元氣大傷,詩壇沈寂了壹段時間。只有生活在大歷時期的“大歷十才子”繼續寫作。他們大多是在官場失意的中下層文人。魏的邊塞詩,除了魯倫的邊塞詩外,更多的是抒寫自然風光和思鄉情懷,題材風格較為單調。
安史之亂後,中唐詩壇終於復興,出現了“詩達元,文體新”的說法。當時,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萌學派和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白元學派活躍在詩壇。這兩個詩歌流派都深受杜甫的影響,但各有不同的傾向和特點。還有另外兩位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著名詩人,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也積極參與古文運動,遭受了長期的貶謫和坎坷的仕途。
(1)韓萌詩派,包括賈島、路桐、李賀等著名詩人。他們繼承了先秦兩漢的散文精神,反對六朝以來浮華的駢文,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後來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風新穎,喜用奇言險句,還以詩作評,使其詩散見於文化之中,對宋代後世詩歌影響很大。代表作有《晚春》、《綠水膿》等。孟郊的詩主要以民間疾苦為題材,《遊子頌》詩歌頌了偉大的母愛,流傳千古。孟郊和賈島被認為是詩人的代表。
②白元詩派,包括沈李、張繼和王建等。他們積極開展新樂府運動。詩歌力求通俗化和大眾化,註重諷喻和諷喻,主張“文章要寫及時,詩要寫物”,認為壹切詩歌都要有情、語、韻、思四要素,強調詩歌的社會功能和諷喻功能。他們以新樂府的形式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諷喻詩和紀實詩。其中,白居易的《炭人》、元稹的《田家詞》、張繼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府歌謠》等都是描寫社會痛苦的。
(3)劉禹錫的民間詩歌和柳宗元的山水作品。劉禹錫與白居易關系友好,合稱“白柳”。他性格豪邁頑強,寫過《戲看小兒》等諷喻詩和《武夷巷》等懷古詩,詩風清新瑰麗。模仿支竹詞、楊柳枝、浪淘沙創作的民歌充滿生活情趣和平民文學氣息,被稱為“詩人”。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與韓愈並稱“劉漢”。他性格清高孤傲,憂喜交加,文筆凝練傳神,詩風恬淡悲涼,寫下了《江雪》、《戲居》等多首名篇。
4.晚唐
晚唐詩人充分繼承了初唐、盛唐、中唐的詩歌創作風格,並有所發展。所謂繼承,就是繼承歷代的詩歌境界和語言。所謂新發展,是指格律詩作為唐詩的特長發展到了精妙的地步,它開辟了情色的新境界。重要的詩人如李商隱、杜牧、文等都精於遣詞造句,形成了精致優美的詩風。同時,由於晚唐之亂的影響,壹些詩歌也表現出壹種悲涼、憂郁、失落的感覺。
李商隱擅長七律,是杜甫之後七律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歌註重挖掘內在的靈魂,創造出含義模糊而曖昧、音律精確而含蓄、對仗而用典的優美審美境界。“雖然我的身體沒有鮮艷的鳳凰的翅膀,但我感覺到了神聖的獨角獸的和諧的心跳”和“春天的蠶將編織直到他們死去,蠟燭變成灰燼,眼淚開始幹燥”,這是深情,優雅和華麗的。他的詩歌題材也很廣泛,有抒發理想抱負的長篇敘事詩,有自傷、人生哲理,有悼念亡妻的,有表現唐朝興衰的,也有諷刺當下的政治詩。
杜牧和李商隱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詩人之壹。他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國家的統壹和繁榮。他經常以詠史為題材討論時事,創作了以女性為題材的諷喻詩《體悟江亭》、《感世詩》、《伯秦淮》。他的詩風清麗婉約,具有迷人氣勢與感傷思想相結合的獨特風格。
另壹批詩人,如皮日休、陸龜蒙、羅隱、聶、杜荀鶴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新樂府”的體制描寫現實生活,揭露社會腐敗,關心民生,尤其描寫農民疾苦。皮日休的《鄭月賦》、《三恥詩》、聶的《傷逝》等詩,描寫了農民被剝削的悲慘遭遇。他們的詩風樸實、深邃、震撼,在晚唐瑰麗的詩風中獨樹壹幟。
此外,韋莊和文聽雲都是晚唐五代花間詞派的先驅。韋莊、韓沃、洛音並稱為晚唐詩壇“華嶽三峰”。韋莊的編年體長詩《福琴吟》記述了晚唐黃巢起義和戰爭的史實,被視為敘事詩的豐碑。他的感傷詩《臺城·金陵圖》和描寫男女分離的詩《荷花杯·玉蘭花》都蘊含著美的神韻和王朝末年的悲涼。
文聽雲與李商隱齊名,被稱為“文李”。他的詩多歌頌宮廷女性和風情。他精通演講和旋律,他更擅長寫歌詞。大多以華麗的文字描繪女性的精神形態,運用比喻和情感營造朦朧幽靜的意境。代表作有《菩薩蠻》、《江南夢》等。後蜀趙崇左編撰的《華吉劍》將文的詞列為第壹位,對後世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詩是唐代文學的主要形式。由於唐代皇帝喜愛詩歌,使科舉考試註重文章和詩歌,詩歌成為文人追求功名的有力工具,詩歌創作因此繁榮。唐詩作品種類豐富,思想性深刻,藝術性豐富,超過了當時其他體裁的作品。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的社會本質和歷史風貌。在唐代文學中,唐詩的成就最為輝煌。
前人把唐詩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前期、盛期、中期、後期。這種劃分雖然不壹定很科學,但為了敘述方便,壹直被後人沿用。這種劃分並不意味著唐詩的發展是由盛到衰,而是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創新。
唐詩整體的發展演變是以整個唐代為基礎的。它產生於唐初,最終隨著唐朝的滅亡而衰落,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唐詩中透露出的思想內容也是對當時社會最深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