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普遍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日益強大的國力為文人開啟了廣闊的人生道路。唐人做官的途徑比上壹代多了。開部取士,唐朝繼舊,更趨成熟。唐代開設科目,分為常選和制選。秀才、明經等12家,其中明經分七家;具體數量很難知道,但根據唐宋時期的記載,有八九十種之多。除了科舉之外,還有很多途徑可以做官,比如進入當地的節鎮幕府。多重的做官途徑為寒門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壹批貼近廣闊社會生活的寒門士人進入文壇,使文學走出了宮廷的狹小圈子,走向了街頭,對文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國力的強大,唐代士人有著更加壯麗的胸懷、氣度、抱負和強烈的進取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自信而傲慢,經常結合在壹起。《舊唐書·王翰傳》說王翰“有壹種英雄主義的氣質...發表了壹篇演講,把自己和王侯們相提並論”。陳子昂也有同樣的精神:“讓我們期待明天,享受盛宴,做好準備。然後取涼城弼,並拜見侯。不然我就刷刷衣服,回海鷗。”(洛陽大師的回答)李白就是這樣壹個自視甚高的人。他把自己比作關、葛、、謝安,要為天下做貢獻,然後像壹樣隱退,“釣周獵秦安李淵,小魚兔腳怎麽說?”(《遠離第十壹個哥哥,佩佩,十三趟長城》)。高適、岑參、王昌齡、祖勇等。“萬裏不惜死,壹旦成功。畫圖入明光宮”(高適《夏塞曲》)。“我老公三十多歲還不富裕,能整天守著他的筆墨硯臺?”(岑參《殷琦山溪亭》)“黃沙穿金甲百戰,非破樓蘭不還”(王昌齡《參軍》)。“雖然沒有壹個年輕的職員打算成為壹名偉大的將軍,但我扔掉了我的毛筆,就像學生扔掉帽子以套索壹樣,我挑戰可能發生的事情”(祖勇的王繼門)。杜甫也要“忠君”,把自己和嵇、齊相提並論。在唐代,文人對名利非常感興趣。雖然在安史之亂後有所改變,在晚唐時期逐漸衰弱,但積極入世的大趨勢並未改變。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體現在文學上,就是文學(尤其是詩歌)中昂揚向上的情緒。
初唐時,為編纂《梁書》、《陳數》、《北齊書》、《周樹》、《隋書》五部歷史,設立了歷史博物館。後來又以太宗禹的名義修訂《晉書》,並以私官檢討的形式修訂《南史》、《北史》。八史的編纂提供了豐富的修史經驗,不久劉知幾的《史通》問世,廣泛討論歷史問題,反映了壹種現實主義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與文學潮流的發展是壹致的。初唐文學思潮逐漸向反偽求真的方向發展,逐漸擺脫了南朝文風的影響。歷史求真和文學求真都是崇尚真理潮流的產物。史家對文學問題的論述直接影響著文學的走向,如的《文學小傳》、《北齊列傳》、《王新傳》以及各史作家傳記、傳記中精彩的文學見解,與初唐詩風的兩強壹脈相承,立意深刻,影響深遠,辭藻嫻熟,性情品格兼備。
唐代繪畫、書法和雕塑的繁榮也影響了文學。中國的書法,到了晉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後北朝雄渾,南朝俊秀,隋朝逐漸與南北兩強融合,但法律並無大變。唐人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初唐時期出現了、虞世南、褚遂良、薛基、、孫等著名書法家,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又壹高峰。雖然他們依然視二王為法,但已經逐漸求變。顏真卿壹出,變晉人神韻為法度,結構凝重,用筆厚重,美在其中,最終為中國書法的發展拓展了壹條新路。唐代文人昂揚精神的最生動體現是張旭和艷情草書。兩人都是醉後狂寫,龍蛇遊走不可測。何的“每壹次努力,都有好的壹面,與自然抗爭,是人類無法企及的”(竇孟的《舒舒賦》)。書法中這種自由奔放的氣息,與盛唐詩人,尤其是李的詩歌精神風貌十分相似。唐代繪畫也進入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壹個新時期。這壹期的繪畫已經分了學科。人物畫家有顏、韋赤儀、吳道子、張璇、周發和。吳道子還擅長山水畫,韓雲也以畫牛而聞名。山水畫家如李思訓、王維、張赟、鄭虔等。都是中國繪畫史上的著名人物。花鳥畫家,如曹巴、韓幹、魏延的馬,邊鸞的花鳥,也有壹時之名。唐代的壁畫最為繁榮,在住宅、寺廟、道觀、宮殿、庭院、哨所都有畫。吳道子壹生為壁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兩座寺廟的墻上畫了400多個房間。當時不僅有著名的畫家,也有畫壁畫的工匠,數量巨大。武宗滅法時,世界上四萬四千多座寺廟、趙體、蘭若等地有許多壁畫被滅法。幸存者的數量還是很可觀的,僅成都大聖慈寺就有96個院落。到宋代,有8524幅壁畫。唐代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從今天各地留下的佛教壁畫和造像中也可見壹斑。書法、繪畫、雕塑的高度成就也影響著文學,這壹點我們從唐詩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唐人寫的全唐詩有189首。許多重要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齡、岑參、高適和王維,都寫了關於畫的詩。
漫遊名山大川,除了欣賞山川之外,可能還與道教的神仙信仰有關。“五嶽皆聖,無以為遠,照我壹生壹不變的習慣”(李白《魯山歌·禦史魯徐州》)。唐代許多重要的學者都相信神仙。遊覽名山和道教已經成為壹種時尚。這種風氣也在唐詩中留下了印記。
漫遊的另壹個重要地方是邊塞。邊塞詩是唐詩的重要題材。唐代寫邊塞詩,不壹定要去過邊塞。但優秀的邊塞詩,大多是去過邊塞的詩人的作品。去過邊塞的詩人,第壹,進入解珍幕府;壹、邊塞漫遊。前者如高適、岑參、李益;後者如王昌齡,以及李白、王之渙等人。《邊塞漫遊》給唐詩帶來了豪放雄渾的氣息和瑰麗的境界。
還有壹個地方可以漫遊,就是都城,比如長安、洛陽、揚州、金陵等地。這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宋吹筵,使人怒,交朋友。這也極大地拓展了文學的題材,豐富了唐代文學的表現領域。
唐代士人做官的途徑很多,入科舉是壹個重要途徑。很多學者都在幕府住過。王翰、高適、王維、李白、岑參、杜甫、小石英、李華、梁肅、袁捷都曾在幕府住過。中唐以後,入幕是很多文人的主要仕途經歷。杜牧在幕府生活了十年,這期間的生活成為他生活的內容,深深滲透到他的詩歌中。李商隱的仕途主要在於幕府。據不完全統計,中唐以後,出現在幕中的重要作家有70多位。幕府宴飲、樂師詠詩、唱和送別、幕中閑談,都對詩歌的創作、詞的生成、小說的發展產生影響。
唐生活中對文學發展的另壹個影響是讀書山林的風氣。在做官之前,唐代有些文人隱居山林,或登上寺廟道觀讀書。陳子昂曾就讀於金華山玉景寺;李白出夔門之前,在大礦山讀書。岑參十五藏在松陽;劉長卿很少在嵩山讀書;孟郊、崔恕、張煒、張鑾也曾在嵩山求學。顏真卿未為官時,常在浮山讀書講學;李端、杜牧、文、杜荀鶴、李中度等都曾在廬山求學。閆芳、薛智和姬旭曾在鐘南山學習。許商在中條山讀書;福哉等人讀青城山;沈李就讀於無錫惠山寺;等壹下。到了唐代,家境貧寒的讀書人能夠有所反應,他們讀書的壹個途徑就是寺廟和道觀。到了唐代,寺廟經濟發達,為貧窮的讀書人提供免費的食宿。並且藏書豐富,為學者閱讀提供了方便。在山上讀書,不僅讀經史,還寫詩賦。山林幽靜的環境會對文人情趣的培養和審美趣味的走向產生影響。讀山讀林往往是在青年時代,這種影響往往體現在他們用生命創作的詩歌中。唐詩中寧靜的明秀風格與此有關。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文人的貶謫生活,也豐富了唐代文學,使其從生活到意境、意境都更加豐富多彩。文人貶謫,形成各種曲,從屈原到後世;但是,唐朝有那麽多那麽好的貶謫作品。李白貶夜郎,王昌齡貶龍標,劉長卿兩次貶都有好詩。不平的悲憤、孤獨、悲傷、對生活的執著和對理想的追求,構成了貶謫文學豐富多樣的內涵。這種豐富多樣的內涵在元和的貶謫作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都有這方面的優秀作品。
漂泊、遊山、入幕、貶謫人生,從不同層面豐富了唐文學的內涵,構成了唐文學豐富多彩的情感風格。
唐代儒釋道的融合:佛教對文學的影響;道家和道教對文學的影響。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裏,思想采取了兼容的態度。以儒學為主,兼收百家。唐初對五經義的修改,已經包含了統壹儒學解釋權的意義。儒家思想是立國之本。在思想領域,儒釋道並存。唐皇室以老子為祖宗,莊子、列子、文子都是以真人命名的。老子、莊子、列子和文子被列為經典。開元年間設道舉,將四子列入考試科目。唐太宗支持玄奘翻譯儒家經典,玄宗不僅親自註釋了《孝經》,還親自註釋了《道德經》和《金剛經》,頒布於天下。這是同時取三家思想的證據。三派卷入政治鬥爭,政治地位時有波動,而意識形態地位始終是平等的。儒釋道的交融,可以說是唐朝的基本特征。
在政治權力運行中(如法律基礎、社會結構和社會倫理等。),儒家思想在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上占主導地位。士入仕,為君建功立業,抱著儒家入世的進取精神。但在人生信仰、社會思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等方面,卻總是摻雜著釋與道。這些影響極大地影響了唐代文學的發展。
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發展。天臺宗、三論宗、法宗、華嚴宗、禪宗等在中國佛教都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尤其是禪宗,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國文化。佛教對唐代文學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文人的人生理想和興趣愛好而體現在作品中。唐代的許多作家,如王績、沈全起、宋、張碩、孟浩然、王維、岑參、常健、李奇、杜甫、李白、魏、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李賀、許渾、皮日休、陸龜蒙、羅隱、吳榮、黃桃、韓曙。有的直接在詩中談佛,如“無我便知,望天厭有形”(孟浩然《陪姚作君子益主室》)。“初感無生趣,躍躍欲試”(李傕《蘇英公禪室聞梵》)。“有起有落,沒有分別”(白居易《觀幻》)。有的表現出壹種禪意和壹點禪機,比如“妳問我吉兇禍福?聽,湖上有個漁夫在唱歌!”(王維答副知府張)。“我將走至水止我的路,然後坐看上升的雲”(王維我在終南山的撤退)。禪宗說話風格的自性在言行中被打破,很難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壹點禪機。這是更深的影響,也是更重要的影響。它給唐詩帶來了新的品質。唐詩中空靈的境界、清幽的意趣、淡泊深邃的意蘊都來自於此。這是佛教對唐代文學的積極影響。
佛教對唐代文學更直接的影響是唐代出現了大量的詩人和僧人。清代編纂了唐代詩歌全集,詩人113,詩歌2783首。這些僧人的詩有佛家講義、勸善、頌詩等,但多為壹般的詩,如遊歷、與士子互動、給予解答等。在僧詩中,王梵誌的詩和寒山的詩比較重要。今天王梵誌寫的詩有390首,好像不是壹個人寫的。寫世俗生活的部分,多層次的貧窮和不幸;表達佛家思想的,壹般都是勸人為善。這種語言很流行,而且似乎在當時的人們中廣泛傳播。寒山的詩有對世俗生活的描寫,有求長生的,有學佛的。其中,表現禪意的詩歌影響廣泛而深遠。除了僧詩,文人與佛教的廣泛接觸,與僧人的廣泛交往,也在詩中有所體現。全唐詩中有2273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占總數的10.3%。也就是說,十首唐詩中有壹首與佛教有關。
佛教在唐代的廣泛影響。它直接拓寬了文學體裁。低俗和文學變異是此時出現的新文體。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易於說唱,內容為佛經,形式與當時的民間言論相同,帶有通俗文學的性質。
道家、道教對唐代文學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於唐代文人來說,道家思想主要是讓他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唐人以“逍遙遊”為題材的詩歌很多,但都是把大鵬作為壹個意象來表現自己的偉大精神和遠大抱負。他們離開了莊子“我忘壹切”、“萬物皆同”的根本精神,在無為中求成功,從無為走向有為。道教對唐人的生活信仰影響較大。這主要體現在神仙思想的影響。唐代作家、魯、、宋、張九齡、、王昌齡、、白居易、李商隱等都信仰神仙。唐詩中對神仙世界的描寫很多,如李白筆下泰山、天目山、蓮花山的神仙幻境,李賀筆下五彩繽紛的神仙世界,李商隱筆下的聖人、嫦娥、龍宮北闕等意象,都是道家影響的明顯例子。即使是以現實主義著稱的白居易,在《長恨歌》的結尾也幻想了壹個神仙世界。神仙思想也極大地豐富了唐傳奇的想象力,使其情節更加浪漫。
唐代作家很少單獨受到儒、道、佛的影響。大部分都有儒、釋、道的思想,只是有多少成分是隱或顯的問題。儒家思想的影響給唐代文學帶來了進取精神,佛教豐富了唐詩的意境表達,道家思想豐富了唐詩的想象。它們都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唐代文學的繁榮唐代詩歌的發展軌跡唐代散文的風格與文體創新新文體的產生與繁榮唐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唐朝就是這樣壹個朝代:曾經是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壹百多年的開拓發展,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思想兼容並包,中外文化交融,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進取精神、曠達大度,極大地豐富了文學的創造力,也給文學帶來了昂揚的精神風貌,營造了壹種被後世反復稱頌的盛世氛圍。同時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戰爭災難,在文人面前展開了殺戮、毀滅、流離、災難的人生。經歷了大繁榮,大毀滅,然後他們試圖復興卻再也沒有恢復過來。這樣豐富的生活不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為文學的發展準備了豐厚的土壤,為作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題材,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給了他們激情,也逼著他們歌唱。
但這只是唐代文學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文學自身的發展來看,唐代文學的繁榮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國文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其藝術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認識,並朝著獨立的方向迅速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它逐漸脫離學術,淡化其政治、宗教利用的功利目的,自覺追求審美。從內容上講,註重個人感情的表達,無論是表達玄理還是抒情,都是為了表達個人感情,發展到極端,甚至從抒情走向娛樂。從說話的形式上,在修辭上對旋律美的追求,表達技巧的創新,對創作過程的理解,包括對想象、靈感、意義、形式、精神的感知和把握,都有了驚人的進步。駢文把散文的優美形式推向極致,但也暴露了它的弱點。詩歌的韻律形式已經成型,壹種將影響我們國家壹千多年的新詩風呼之欲出。表達領域的拓展和表達技巧的豐富,促進了文章體裁(體裁)的變化和拓展。各種文體原來的寫作目的和規範都在發生變化;新的款式不斷湧現。光是劉勰的《文心雕龍》就有865,438+0種風格。雖然它包含了大量的應用文體,不屬於文學的範疇,但文學文體的多樣性是不爭的事實。這些都表明,魏晉南北朝文學已經為中國文學發展到壹個新階段做好了壹切準備。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唐人迎來了壹個詩化的現代人,吸收了駢文的成就,摒棄了駢文的弱點,改革了文風。從文學本身的發展來說,沒有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就沒有唐代文學的繁榮。
唐代文學的繁榮表現為詩歌、文學、小說、詞的全面發展。詩歌在唐代文學中發展最早,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當詩歌達到頂峰時,散文開始了文體改革。就文體和文風改革的規模和影響而言,此前沒有任何壹個時期可以與之相比。小說也開始繁榮。當散文、小說、詩歌相繼進入低潮時,另壹種詩風——詞,又在文壇上出現,大放異彩。最終有了唐朝,幾乎沒有壹段時間的文學沈寂。
唐代文學的繁榮還表現在作者眾多,大師輩出。全唐雯有3035位作者,全唐史有2200多位作者。據不完全統計,今天能找到的唐代小說仍有二三十種。唐代傑出詩人的數量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空前的。
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詩歌,可以說是壹代文學的標誌。唐詩的發展有不同的段落。前90年左右是唐詩繁榮的準備階段。就表現領域而言,逐漸從宮廷亭臺走向了山川大漠,作者也從宮廷官員擴展到了壹般文人;就情感模式而言,北朝文學的蓬勃生機與南朝文學的清新明朗融為壹體,走向既豪邁又歡快的境界。就詩歌形式而言,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唐人做了兩件事:壹是將四聲雙重性化,二是解決粘法問題,從法句結合到成法,擺脫永明詩人各種病罪論的束縛,創造出壹種既有程序約束又有廣闊創作空間的新體詩——律詩。開元十五年前後,無論是情感風格、意境還是音樂形式,都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充分的條件。隨之而來的是唐詩在開元、天寶的全面繁榮。在這壹時期,出現了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和孟浩然,他們讓人們著迷於安靜的明秀之美。出現了邊塞詩人高適和岑參,他們把邊塞生活寫得壯麗、崇高、慷慨。還有王竟陵、李奇、崔豪、王誌煥等壹大批著名藝術家。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大詩人李白。他以絕世的才華和豪放飄逸的氣質,其詩行雲流水,變幻莫測,其情滾滾湧動,美如清水芙蓉。後人對唐詩的這個問題有很多評論。壹言以蔽之,就是脊梁留香,形象精致,無工可看,無跡可尋,但內涵深刻,魅力無窮。
正如唐詩達到頂峰壹樣,唐代社會也從鼎盛走向動蕩和衰落。天寶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壹些詩人開始寫生民間疾苦。天寶十四年(755)冬,安祿山起兵反叛楊帆,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八年戰爭席卷了北方半個中國,壹百多年積累的社會繁榮毀於壹旦。安史之亂成為唐代社會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這種巨大的社會變化也引起了文學的變化。到了開元、天寶盛世,精美意象、豪氣的境界意味逐漸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意境逐漸淡化。代表這壹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是詩聖杜甫。他正視這場長達八年的戰爭,用驚天動地的歌聲表達了人類的災難和戰爭中人們的血淚。把濃烈深沈的抒情融入敘事手法,用敘事手法寫時事,從題材到寫法,都不同於盛唐詩歌。這可以說是唐詩發展的壹個轉變。此後,大理詩人紛紛出山,心境因社會的衰敗而飄忽不定,詩中有落寞之情,夕陽秋風,精神有所衰退。貞元、元和時期,士人渴望復興,在變法的同時,也出現了詩歌革新的風氣。詩歌創作又達到了壹個高潮。韓愈、孟郊、李賀等人,受杜甫興起、散文、書法雅化的影響,更是光怪陸離,甚至以醜為美,形成漢、孟詩派。白居易、元稹、、王建則從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創作詩歌,形成了元詩派和白詩派。這些中唐詩人在盛唐的高度和極其艱難的處境中,以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勇氣,開辟了詩歌的新天地。長慶之後,中興成了夢,士人的生活變得平庸,心態內斂,感情細膩。詩歌創作進入了壹個新階段。題材有多窄,文筆有多苦。在這首詩的退潮中,杜牧和李商隱脫穎而出,熠熠生輝。尤其是李商隱,以其敏感的精神、細膩而豐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和不合邏輯的結構來表現朦朧的感情和朦朧的境界,把詩歌表現心靈深處世界的能力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峰,創造了唐詩最後的輝煌。
唐代文學的繁榮是詩歌之外散文的成就。唐詩的發展變化,除了元稹、白居易曾經提出過諷刺、崇尚功利的思想外,總的趨勢是對詩歌本身藝術素材的發掘、發展和提高。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有社會生活的誘因,但表達方式和技巧的不同,追求藝術趣味的不同,更多的是詩歌本身的原因。初唐格律詩的逐漸成熟,盛唐詩歌意境的完善,中唐詩人的創新,晚唐李商隱對詩歌表現技巧神秘境界的探討,都是出於詩歌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不是出於政治功利的目的。但散文的發展不同於詩歌,它的新變化主要是受政治功利的驅使。
開元、天寶盛世的詩歌已經完全淡出了南朝詩風的影響,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而散文文體的自覺改革才剛剛開始。初唐最後壹百年,雖然出現了許多散奏疏章散表的形式,但駢體仍占主要地位。天寶後期,李華、小、杜、梁肅、劉冕等紛紛出來倡導古文,明確提出了以道為依托、以五經為源、強調政教並用的主張。但是,他們強調政教合壹的思想並沒有與當時的政治現實相結合,而是帶有空談明道的性質。韓愈、柳宗元壹出,提出以明道為文風,文風改革與貞元、元和政治革新掛鉤,成為儒學復興潮流的壹部分,才形成巨大聲勢,散文取代駢文,占領文壇。這就是被後人稱道的“古文運動”。
韓愈、柳宗元散文文體改革的成功之處在於:壹是將文本應用於實際,從空談明道到參與政治和現實生活,為散文的表現領域開拓了廣闊的天地。這使得它不僅在文體上不同於六朝駢文,在風格上也有所不同。第二,雖然是復古,但其實是創新。它既吸收了秦漢諸子散文的長處,又充分吸收了六朝駢文的成就。“漢·劉是駢文,用駢文;方散方片,方片方散;即平行即分散,即分散即平行。”極大地豐富了散文的藝術表現技巧,將散文創作推向了壹個全新的階段。
韓、劉之後,散文創作進入低谷。晚唐時期仍有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的犀利雜文,但駢文再次得到發展。這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因為古文的提倡和變法關系太密切,變法失敗,古文也就低了。而且由於韓弟子過於渴望冒險,古文的寫作之路越走越窄,也阻礙了其發展。
社會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新的文化土壤,新讀者的出現有了新的需求;文學本身的發展也提供了可能性,於是壹種新的文體出現了。傳奇小說產生於唐代,是在魏晉南北朝誌怪小說和雜傳的基礎上產生的。佛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傳教和庸俗化,出現了庸俗化和變異。但由於燕樂的盛行和燕飲酒吹簫的需要,出現了壹種新的詩風——詞。傳奇、變異、詞是唐代文學中的新體裁,是唐代文學在文體上的新發展。
傳奇小說的出現,從文體上看,是六朝誌怪小說和雜史演變發展的產物。從根本上說,是現實生活中娛樂的需要。宴飲之後,幕府閑暇之時,旅途無聊,友友夜話,各抒己見。* * *為劇說話,為劇說話,成了壹時風氣。再加上俗語和變文的影響,六朝現存小說的原型充分發展,演變為傳說。傳奇小說不同於六朝小說。第壹,它的本意就是魯迅所說的:“從壹開始就是小說”。第二,壹般有比較完整的劇情結構。第三,有比較完整的人物刻畫。唐傳奇題材多樣;充滿生活情趣;用史傳敘述虛構的故事,與史傳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散文式的文言文,時而插詩賦,與散文、詩歌的發展有著微妙的聯系。與詩歌的發展不合拍,唐詩的高峰在開元天寶之初,傳奇開始興盛。傳奇興盛於中唐,幾乎與散文文體改革的高潮同步。和散文壹樣,在晚唐逐漸衰落。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作為壹種文體的成熟。
唐代另壹個有影響的新文體是詞。這種新風格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娛樂的需要。詞從顏悅開始,選詩填詞按調,都是為了唱。最初來源於民間,有民間歌舞、酒令、演講,用於日常宴席、歌妓館、藝妓館。中唐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詞也迅速崛起,文人也加入了詞的行列。晚唐五代,詞在西蜀、南唐高度繁榮。西蜀花間詩人艷麗,眼光離不開男女之情,目的無非娛樂。南唐詩人拓展了詞的境界,轉向抒發內心的纏綿悱惻。
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