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戰爭詩主要反映了周代的戰爭策略。自周朝興起以來,與鄰近的北方遊牧民族摩擦頻繁。周朝末代,西北戎狄頻頻入侵,南方不時叛亂,山東諸侯也不時作亂,對中央王朝構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雖然有文、武、成、康盛世震懾戎狄,有周公謀反,伐戎,中興,但還是被驪山腳下的狗戎所襲殺,強大的諸侯國始終覬覦京城地區的富庶之地和稱霸天下的權威。可見,嚴重的邊患和無休止的征服成為周代重要的社會主題,戰爭自然在詩歌中得到了細致生動的反映。
首先我們來看《大雅長武》《大雅江漢》《大雅黃易》《頌》詩中的壹些文章。這些詩大多贊美統治階級和上層將領征伐武功。“大牙長武”以慷慨激昂的言辭誇耀王師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高昂的士氣,其氣勢令人嘆為觀止。《大牙江漢》以慷慨的筆墨自詡陳的輝煌,近乎矯情。這種“主旋律”風格在很多類似的篇章中都有體現,大多是歌頌君王、諸侯、將軍的武功。誠然,這類詩歌更多是出於政治需要,或出於官員之手,或經過歷史學家和音樂家的打磨。由此可以發現,戰爭是統治階級建立榮耀和政績的機會。記錄和反映戰爭的詩歌,壹定會著重展現國力的強大、勝利的輝煌、王師的威嚴和武藝的博大,形成壹個審視戰爭的官方視角。這種視角下的戰爭詩歌呈現出瑰麗雄渾的藝術。
另壹方面,壹些保存在《國風》中的詩歌,如《桂風擊鼓》、《汪鋒楊枝水》、《秦容》、《桂風東山》、《桂風斷斧》等。,字裏行間有著強烈的離別感和厭倦感。以“泰豐打鼓”為例。這首詩的背景是宋、陳、蔡、魏四人在聯合討伐鄭,歷時四年。這場統治階級之間的權力和利益之爭,給參戰的士卒帶來了災難:“不回家,就要發愁。”面對國家強加給士卒的戰爭,“妳生活在壹個孤獨的地方。”失去了他的馬?“士兵們情緒很糟糕,因為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戰爭在人民心中毫無意義。厭戰和怕死並不是因為懦弱,而是軍人心中對家庭和妻子的牽掛,而這種柔情在隨時會為壹場非正義的戰爭而死的情況下,更顯得溫柔悲涼。”生死慷慨,子成曰。古往今來流傳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詩,現在多用於婚禮祝福,充滿了喜悅和溫馨。然而,當面臨絕望和生死難料的士兵想到他們在荒涼的郊區舉行婚禮的場景,想到他們和愛人的這份海誓山盟,他們是多麽的痛苦和悲傷!“在媞廣xi,不是我住xi。對不起,我不信。”這種近乎歇斯底裏的嚎啕令人心碎,淚流滿面。這種詩代表了下層士兵和普通人的心聲。對他們來說,榮耀和勝利在戰爭中毫無意義,死亡和流離失所卻能帶來致命的打擊和無法治愈的痛苦。這種來源於民間的戰爭詩,大多表達的是淒苦的相思、辛酸、怨恨和無盡的失望與悲傷。這是審視戰爭的民間立場,以其真摯、深刻、感人的感情呈現出壹種悲涼的情緒。
不難理解,戰爭的勝利是以無數士兵為代價的,而普通士兵大多來自普通人,普通大眾對戰爭的體驗無疑是苦澀的。無論是正義的對敵,還是非正義的戰爭,戰爭帶給人民的永遠是家庭的破碎,親人的分離,生命的死亡。作為統治階級,他們的眼裏是權威和榮耀,是功勛和利益。“壹朝成大事,萬骨枯。”國王和將軍們更看重的是豐功偉績帶來的不朽遺產,無數陣亡將士的靈魂只是他們成功的階梯。這兩種視角的差異和對立可見壹斑。而且這種對立是永久的,不僅體現在《詩經》中,也貫穿於歷代與戰爭相關的文學作品中。盛唐時期,歸國夢濃厚,尚武。雖然有岑參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降軍”等詩句,也有杜甫含淚的“軍車鋪”和“邊庭血流成海,猶存武帝心在跳戰”,可能是對這兩個視角最完美的詮釋。
官方視角的戰爭詩難以在讀者心中激起情感波瀾,而民間立場的戰爭詩樸實真摯,更能反映古代戰爭的真實面貌,讓讀者領略戰爭的艱險與殘酷。在這種立場下,厭戰與思鄉、保衛人民與思鄉的主題也深刻影響了後世戰爭詩和邊塞詩的創作。從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比較和審視《詩經》中的戰爭詩和後世關於戰役的詩歌,相信會有不壹樣的感受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