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什麽是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錢鐘書是如何解釋的?

什麽是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錢鐘書是如何解釋的?

通感是溝通不同感官的感受,通過聯想引起感情的轉移,在文藝創作和欣賞中各種感覺器官之間進行“以情寫情”的交流。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機能可以交流,不分界限,是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現象,也離不開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說“亮”,也說“響”,好像視覺和聽覺是相通的,比如“熱鬧”和“平靜”,感覺和聽覺是相通的。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錢鐘書談通感

在中國的詩歌中有壹種描寫技巧,古代的批評家和修辭學家似乎不理解或不知道。

宋祁《玉樓春》中有壹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滿。”李煜《李翁遺事集》卷八《詞管見》第七句,不要發表意見,壹笑置之:“此說極難理解。打架叫‘吵’;有桃李‘爭春’,有紅杏‘爭春’,我還是沒意見。如果有‘吵’字,那就用‘吵’、‘打’、‘鬥’字!”

同時,方仲桐的信《續伴》卷四《與張偉思》都是在反駁李煜,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引用“紅杏難為春”的話,他接著說:“試舉“殿中紅葉多燒人眼,地上青苔染馬蹄鐵”這句話,說“燒”字俗,紅葉非火,故不能燒人,但可以。但句中有眼睛,“燒”字無法形容它的紅顏色,也無法形容它的紅耳朵。詩裏有外理,寫書和講書同時有理?”

我沒有說清楚“理智之外的理智”。蘇軾的小作《夜觀星空》有壹句“小星星很吵”,紀昀《蘇軾評論》卷二,在句子旁邊放了壹根墨棒,加了壹句評論:“像流星!”這就意味著他沒有理解那句話的意思,誤以為就像司空圖寫的那樣:“即使壹顆小星星即將墜落,火焰也會燃起,聲音會拖在後面。”宋人常用“吵”字來形容沒有“聲”的景色,所以看到並不稀奇。

顏道濟《臨江仙子》:“風吹梅花,雨晴杏花香。”毛坤《浣溪沙》:“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滿雪。”馬晏子《阮郎貴》:“妝之翻騰作蘇堤,留春焉知!”黃庭堅《才子與弓兵的故事》:“車競燈閃,地靜人閑。”此外,《風和王實壁寄七哥先生》:“寒窗穿碧流,潤澤粉底,作青苔。”

陳《夜賦》:“螢火三宵聒噪,萬裏天河橫。”陸遊的《開年》...福報》:“百草吹香蝶,壹溪漲綠白鷺閑。”範成大《立秋後兩天溪中泛舟越來越多》:“闖禍時無水,紅蓮陶醉白蓮。陳其清《與兩三好友訪天》:“月翻柳尾影,風菜芙蓉香。"

又《捧陳知縣》:“日邊消息鬧,露時楊柳疏。”趙的《康步令》...常服》:“有難則煩。”從這些例子來看,方仲桐所說的“吵”字“形容其杏紅”不夠準確;應該說:“描述其花的豐富性(復雜性)。”“吵”字,指的是事物在聲音上仿佛有波動的無聲姿態,仿佛在視覺上獲得了聽覺上的感受。

馬的這句話,可以和另壹位南宋人陳藻春遊西湖的壹首詩相提並論:“三萬指為歌,平均分湖光山色舟。”

“歡”是“擊”的意思,指的是太吵了,對耳朵來說是壓倒性的噪音;“吵”是“化妝”的意思,相當於“化妝”的“吵”,指的是五顏六色、人頭攢動的場面。“錢”和“鬧”雖然是同義詞,但在《馬辭》和《陳石》中分別描述了兩種不同的意義。

在日常體驗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相互交流,眼、耳、舌、鼻、身的領域可以是無邊界的。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有體質,等等。

它經常出現在普通語言中,比如我們說“亮”“大聲”,我們把“亮”字轉移到聲音上,就好像視覺和聽覺在這壹點上有了“財富的友誼”。

比如“熱鬧”和“平靜”這兩個成語,也表示“熱”和“吵”,“冷”和“靜”有相同的感覺,形成配偶,所以範成大可以疏遠對方,說“罷工後沒有溫暖和溫暖”。

李義山的《雜意》早就指出:“冬天穿藍衣服冷,嶽夏看紅衣服熱”。我們也說紅顏色“暖”,綠顏色“冷”,“暖紅”“冷藍”都成了詩意的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