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是《抒情的風景,清新婉約的音樂》(中國文學系列詩集),朱自清曾稱贊俞平伯的詩。他的觀點很有見地。俞平伯的作品融雪,河水綠了,楊柳變綠了,白鵝雙雙戲水,人們在橋上慢慢漫步天氣和情懷,如畫生動,給人壹種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可見作者很善於捕捉早春的典型場景和豐富的意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寫壹首新詩,“說了壹部分,意思卻涵蓋了全部”(《白話詩三條件》)。
同時,作者也對普通人的不幸遭遇進行了所見所聞的描述和敘述,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這首詩的第二、三段,作者懷著沈重的心情,描寫和敘述了壹個家住京西的農婦,壹個半歲的孩子餓得哇哇大哭,悲傷地告訴人們,去年滹沱河泛濫,淹死了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使她家破人亡,無依無靠,只好坐在橋邊乞討為生。這樣慘烈的場面,真的很難看到,也很難聽到。“催車開快點,我不忍心聽多了。”是作者感情的表達。然而壹年過去了,滹沱河的水還是那麽綠那麽清,這對下層勞動人民不公平!“太陽照在河上,清澈明亮”那句話,就是巧妙地流露出對受害者的憐惜和委屈,卻寫得很有風度。
可以說,俞平伯的這首詩算得上是壹首風景抒情、場面和諧、“歌聲清新婉約”的佳作。還應該看到,俞平伯能夠寫出這首同情下層勞動人民不幸遭遇的詩,並不是偶然的,這與他主張詩歌創作要“為人生”、為老百姓而寫的思想(詩歌底層進化論的還原論)是分不開的。
第二,具有簡單紮實,灑脫的風格。俞平伯認為,新詩的主題既要“探索老百姓的生活”,又要“回歸簡單,反對簡單”(同上)。他說,“雕之陳腐,飾之清新”(白話詩三條件)。
他的詩《春水》樸實無華,通俗易懂,不修飾雕琢。詩歌的結構也是自然而靈活,灑脫。
全詩雖然分為四節,但每節和每句的字數都不壹樣。第壹節八句,第二、四節四句,第三節六句;有三句,五句,六句,七句。參差不齊的水平充滿了情感。這種不規則的自由詩,大大突破了古典詩歌講究平仄、節奏、對仗的束縛。俞平伯認為詩歌不應該是貴族的宮殿,這正是他把詩歌還給人民的嘗試。
第三,用詞精煉典雅,音節和諧。俞平伯雖然主張新詩大眾化,但主張取材於平民生活和民間故事傳說。詩歌的風格也要平民化,在形式上吸收民歌之美,“句尾不限韻”等。但他也非常重視詩歌,認為“用詞要準確,句子要優雅幹凈”,“音節要和諧恰當”,“音律要頓挫”。他認為,詩歌是“表現美感的文學”,“庸俗的文字絕不應表現崇高的理想”,用詞要“完整而優美”(同上)。
他的詩學理論在《春水》壹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看這首詩的第壹句:“五月九日,六月九日,擡頭見楊柳。風吹走冰,河水綠如酒。兩只鵝拍著水遊著,大家在橋上慢慢走著。他們都說,‘春天來了,真是個好氣候’。”妳背的時候,不僅朗朗上口,音節和諧,聲調抑揚頓挫,而且用詞造句,非常精準,優雅,生動,優美。尤其是“風把冰吹走”這四句話,就像壹幅春回大地的彩畫。它們文筆優美,令人印象深刻。詩末“太陽照在河上,清澈明亮”這幾個字寫得非常優雅、簡潔、突兀、有力。
俞平伯的“舊詩很巧”,這兩句的措辭明顯吸收了古典詩詞的優點,特別含蓄,令人回味。
總之,在新文學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俞平伯的《春水》這首詩以嶄新的面貌和摧枯拉朽之勢呈現在文壇上,無疑給了反對新詩的保守派以強烈的沖擊,為新詩創作樹立了壹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