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最近很多人都在關註,社會上也有很多情況。相信大家都有壹定的了解。然而事實上,如此大規模的傳染病在人類歷史上並不是第壹次。這事發生在古代。有壹個詞大家都很熟悉:“瘟疫”。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裏看到,瘟疫發生的時候,人們都非常害怕。那麽古代的瘟疫是怎麽發生的,最嚴重的又是怎麽治愈的呢?
1.古代瘟疫是什麽?
從古至今,人類遭受了無數次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影響很大: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等等。壹般來說,鼠疫是由壹些高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如細菌、病毒等。通常是自然災害後衛生條件差造成的。
:“瘟疫,是所有人共有的,也叫流行病。”其發病迅速,綜合征危險。如果在源頭出現癤子和流行性病毒,起初,人們可以看到惡寒和激烈的熱,但立即熱不冷,頭痛和身體疼痛,白苔如粉,絳舌,脈數等。主要用於治療腹瀉,袁茵大,三消陰。若熱毒、邪在胃或血熱熾盛,則可見高熱、煩躁、頭痛欲裂、腹痛腹瀉,或鼻衄、斑疹、神誌不清、舌苔灼熱等。治瘟解毒,宜用清瘟敗毒湯、白虎河犀角升麻湯。見疫、日、時、熱病、斑等。
2.古代的瘟疫是怎麽發生的?
在中國的古裝劇中,經常會出現令人恐懼的“瘟疫”。所謂鼠疫,按照今天的理解,是壹種容易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有點類似於西方的黑死病。在中國古代,每當發生瘟疫時,往往會有大量的人死亡,人民苦不堪言。瘟疫究竟為什麽會發生?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壹下。
第壹個方面是瘟疫的出現和傳播。原因可以分為兩個因素。壹是自然因素,即我們熟悉的四種自然災害:洪水、幹旱、蝗災、地震。這四種災害的發生往往難以預測,有時甚至相互伴隨,造成嚴重後果。洪水和地震直接導致大量人員和牲畜死亡。如果大量人畜屍體得不到及時處理,很容易形成傳染源。幹旱和蝗災造成農作物歉收和糧食短缺,進而導致人畜死亡,形成傳染源。第二,社會因素,包括戰爭和饑荒。戰爭在古代並不少見,朝代之間的戰爭,民族鬥爭,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戰後將屍橫遍野,死傷無數。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形成疫情。至於饑荒,它的結果和前面的例子很像,這裏就不贅述了。
當這些天災人禍發生時,人們會為了躲避它們而遷徙,遷徙會在人群中廣泛傳播疫情。即使沒有遷徙,人們生活在壹起,接觸頻繁,也容易導致流行性疾病的傳播。所以如果壹個人生病,整個家庭甚至整個村莊都可能遭殃。
第二個方面是應對不當。顯然,古人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面對瘟疫,人們往往很難有效應對。就社會背景而言,在瘟疫到來之前,各種天災人禍已經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人們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來及時實施保護和治療,即使有,效果也相對有限。但由於時空的距離,中央很難及時到達地方。個人認為,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得人們的營養狀況非常不理想。人體營養缺乏或多或少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引發和傳播瘟疫。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壹部分是人類不斷與各種疾病作鬥爭。因此,社會進步還體現在越來越多的疾病得到預防和治愈,人們的健康得到有效和永久的保障。時至今日,仍有人為醫療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我們生而為人,應該更加努力去維護生命的意義。
3.古代發生過哪些瘟疫?
先秦時期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丹溪心法瘟疫五》記載:“百病可治,隨時有慢性病。”記錄:“當季春處於夏季時,人們會遭受許多疾病和流行病。”當時對鼠疫的認識已經到了壹定的程度,認為壹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鼠疫。其中壹個原因就是時令之氣紊亂,是“氣不合時宜”造成的
它還記載了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李周天官註載》。如《呂氏春秋·季春紀》指出:“五疫來時,無論大小,都容易感染,癥狀都差不多。正氣存在於內,邪不可為,避其毒氣。”:“絕陰不退位,即風早起,雨不下,濕天氣不改,民病疫,有瑕疵。風,人的病是關節痛,頭痛,發熱心煩,咽幹,飲酒。”指出溫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和臨床表現的相似性,其發病與氣候有關。認為只要“正氣存在於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
東漢張仲景在其著作《黃帝內經》序言中說:“宗族眾多,有二百余家。建安至今還沒十年。三個人死了兩個,傷寒排第七。感覺失去了過去,很難挽回傷害,但也很難求古求賢。“文中的‘傷寒’不僅僅指外感熱病,還包括當時嚴重的傳染病,可見當時瘟疫橫行。
三國
曹植《素問針灸論》記載“建安二十二年,癤子盛行,家家患僵屍,家家哀。要麽關門等死,要麽失去家人。或者認為:瘟疫,鬼神。我知道我是布朗的兒子,我在靜的房間裏豎起了耳朵!如果丈夫的大廳是在丁士的家裏,在貂累的門口,那將是新鮮的。這就是陰陽不調和。寒熱不對是導致疫情的原因。愚蠢的人抓住它不放是可笑的。”這篇文章描述了疫病的悲慘處境,明確指出“疫病”不是鬼神造成的,而是“陰陽錯位,寒熱錯時”造成的
建安七子之壹的王燦在《蘇文本能病》中也有記載:“出門看不見什麽,白骨蓋平原。路上有個饑餓的女人,抱著孩子,離開了草地。顧浩哭了,哭了,哭了。如果不知道自己死在哪裏,怎麽可能和對方結婚?馬被趕走了,我不忍心聽到這些。”是當時淒涼景象的真實寫照。據史書記載,從漢高祖劉智到漢高祖劉勰,70年間記載的疫情有17次。疫情已持續多年,百姓苦不堪言,連文人墨客也未能幸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淦、陳琳、楊穎、柳甄等也都去世了壹段時間。其恐怖可見壹斑。
金朝
晉代葛洪在《傷寒論》中也論述過瘟疫,說“傷寒、傷寒、溫病三種。老年咳嗽,鬼毒,叫發燒。”此外,還專門設立了“治瘧、治癤、治毒”壹章,記載了治療和預防熱病的方劑,如甘散、老君沈明散、杜雪散、痹溫病散等。
隋朝
《隋代方碩疫氣》認為疫病“類似於氣、溫、熱等時令疾病,
以唐代王冰之後的七傷詩為基礎,認為溫病與五運六氣的異常變化有關,故稱“五疫”和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的“五瘡”。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溫病的病因不同於壹般的六淫,而是壹種流行病毒。
宋朝
宋代醫家張從正寫過《肘應急方》:“又如二三月,人流行,瘟疫來襲,會先頭痛或關節痛,類似傷寒、時令氣、暑、風濕、適度飲酒。註意不要用巴豆毒藥治療。老公的瘟疫上不了臺面,跟巴豆的藥丸壹樣。”作者對鼠疫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元朝
元代醫生朱丹溪說:“鼠疫是壹種常見病,又稱瘟疫。治療方法有三種:宜補宜散。”總結了鼠疫的治療方法。
明天
明代醫家吳目睹了當時疫病的恐怖,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對疫病作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和論述。他所著的《傷寒雜病九則》是我國的壹部溫病專著,論述詳盡。認為“溫病是壹種病,不風不冷不熱不濕,但天地之間有壹種異樣的感覺。”指出溫病的致病因素為“邪氣”,又稱疫氣、癤氣、敵對。這是對溫病病因的獨特見解。
吳認為憤怒是物質的,可以通過藥物來抑制。敵意雖然是“看不見,看不見,無聲無臭,怎麽能看得見,聞得見”,但它是壹種客觀物質,進壹步指出“事物能因毒品而使人生氣。”
憤怒通過鼻子和嘴巴侵入身體。認為“邪從口鼻入”,感染戾氣。“如果妳有,妳就會被感染。雖然感覺不壹樣,但都會患壹種病。”
但人體是否患病,取決於人體的量、毒性和抵抗力。指出“感深感淺者,不可克服,不可壹蹴而就”;“無論強弱,正氣稍衰,壹觸即病”;“此氣滿,邪不入。此氣恰逢虧虛,呼吸之間,外邪乘虛而入。”
由rage引起的流行性疾病有不同的疫情表現和散發表現。然而,致病性rage存在地域和時間差異。另外,由於戾氣的類型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涉及的器官也不同。我認為“人類的疾病和動物的疾病是由不同的敵意引起的。”
在蘇文年間,吳友克還創造了許多獨特而有效的治療流行病的藥方。是我國醫學文獻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急性傳染病著作。至今仍可用於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清朝
清朝的時候,我寫過《儒釋道·儒釋道·儒釋道·佛教·佛教·佛教·佛教·佛教·佛教·佛教·佛教·佛教·道教》這本書。他在吳有科《丹溪心法卷壹疫熱五》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癤子,並指出“壹人得病,傳染壹家,輕者十之八九生,重者十之八九救。在環境中,這個比例是很高的。”根據夏疫的證候特點,確立了以石膏為主要成分的“清瘟敗毒湯”處方,開創了溫病辨證論治的新局面。
綜上所述,中醫在與溫病的長期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壹套完整的理論和臨床治療方法。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療急性傳染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