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麽關註左?
今天,左已經去世134年了。
歷經晚清、民國、新中國,經過歲月的打磨和時間的打造,國人對他的評價也是屢見不鮮,甚至做出了較為清晰的結論。
為什麽中國人不分階級不分年齡,對這位大師如此關註和推崇?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在《左的前後》中說:壹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讀左總是給人精神上的獎勵,文化上的提升,方法上的啟迪。
說到精神獎勵,如果妳不重視,對妳來說可能是壹場災難。人要有精神文化,尤其是壹個國家。
要充實自己的精神心靈,提高自己的精神修養,首先要抵制“鴉片信息”。
如果說,過去對人的毒害是鴉片,那麽現在,對人的毒害就叫做“鴉片信息”
什麽是「鴉片信息」?意思是那時候人的精神特別清爽,心潮澎湃。後來他們大腦壹片空白,就像古代人剛開始吸鴉片壹樣,精力充沛,快樂如仙。後來瘦得皮包骨,幾乎沒用了。
所以,要克服焦慮和迷茫,就必須堅決抵制像林則徐虎門煙那樣的“鴉片信息”,這樣才能花大量的時間去吸收精神養料。
左精神是創新和勇氣,是中國精神。
現在很多人,包括亂七八糟的信息,可能都在跟妳說,妳壹定要趁早出名,所以妳要註意,仔細想想這句話是不是加了矽膠。
問:誰不想早點出名?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盡早成名的,就像段永平提到的:我覺得我們的文化有壹種比較浮躁的心態,就是希望快。
我很贊同壹句話,文化讓我們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來自哪裏?妳要去哪裏?
左是壹個喜歡文化的人,為了完善自己的文化格局,他必須閱讀大量的詩歌書籍。正如左所言:不讀書,得好朋友;讀妳讀過的東西就像遇見壹個老朋友。
他本人喜歡讀書,他的目標是“通讀萬卷書,與古人交朋友”。平定西北後,他高興地手書說:許壹等願,結壹中緣,享下等福;選高的地方站,找平的地方住,往寬的地方走,已經被很多領導或者企業家奉為自己的文化座右銘。
到底是什麽意思?
總的來說,就是樹立遠大誌向,對命運采取無憂無慮的的態度,對物質生活不要有太多的奢望,過簡單不奢侈的生活。看問題要有遠見,做人要低調,做事要留有余地。
當然,左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儒學,而且掌握了實學。仔細讀他的文章,總能嗅到歷史的沈澱,人性的溫度,人格、氣節、親情的體驗。
回到1884年,農歷九月初九,光緒皇帝的恩師翁與左面對面交談,在日記中寫道:我通過手法侍奉他(左)。
如今,我們的文化已經被壹些人嚴重汙染,但作為年輕壹代和未來祖國的希望,我希望我們能夠趁著年輕,傳播良好的社會風氣,閱讀詩書,專心致誌,采取務實勤奮的態度,完善自己的文化格局,鍛造智慧,腳踏實地地做好工作,以工匠精神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努力。
妳知道,壹個人可以很普通,但那只是無害的;如果壹個人很普通,精神文化素養很差,那無疑是壹場災難。
相信妳會從左那裏得到很多啟發,就是其中之壹。左收復新疆的策略給以很大的啟示,如軍事智慧。
不僅毛澤東,就連王鎮也把楚軍的行進圖當成了活教材。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左的百戰百勝戰術也被國民黨軍隊用來向日軍學習。
眾所周知,左有著巨大的智慧,但遺憾的是他的傳奇也給後人留下了壹些未解之謎。比如他晚年進入軍機,掌管特勤營,直接領導錦衣衛,指揮所有內主,保護清廷安全。很多人對他很好奇。他是如何獲得信任的?而如何做到穩如泰山?.....
胡林翼曾用:放眼九州,無人能敵。要贊美左的智慧是中國第壹,所以只有他才能很好地詮釋這句話。
但令我好奇的是,左是令人震驚的: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戰場上,左壹生中從未遭遇過明顯的失敗。
妳不好奇嗎?
可能很多人把它解讀為運氣,所以我想告訴妳的是,如果妳只是把它解讀為運氣,那只會讓妳智力平庸。
正是基於這種文化和精神上的影響,為他在關鍵時刻做出人生重大抉擇埋下了伏筆。
2
他如何看待這個選擇?
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最難的是什麽?那個選擇是不可能的。
因為選擇,所以不壹樣。到目前為止,科技領域、學術領域等的創新與發展。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是那些人當初不經意間關註的焦點。
比如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當然,左也不例外。他憑借興趣迷上了實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甚至荒廢了學業,拋棄了名聲,這無疑代價太大。
那他為什麽堅持呢?
第壹點:興趣導向,找到人生的突破口,讓選擇足以改變他,大有作為。
包括牛頓、達爾文等。,都是從小就開始創業,而左是從1639開始的。
1639,按照明朝的說法是明朝崇禎十二年,按照清朝的說法是清朝崇德四年。新年的第壹天從星期六開始。
大年初壹,和平年代的中國看不到壹絲曙光。明朝忠臣顧站在江南古鎮的水邊,聞著洋人的亡國氣息。他像壹只迷路的狗壹樣害怕。
當時,顧在南直隸蘇州府昆山千燈鎮任兵部秘書,以小官身份從事九事,相當於今天的副科長。他用儒生的情懷喊出了壹句被後世稱頌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但當時他地位卑微,要完成“抗清復明”的大業,光有野心是不夠的。於是他開始思考亡國的原因,想通了:明朝信奉理學,官員缺乏務實精神,喜歡說空話。
結果他認為國家的錯誤很難講,不死也很難。從此,他提倡“實學”來扭轉局面,目的只有壹個:抗清復明。
這壹年,他拿著筆寫下了《世界郡縣國病書》。五年後,滿清武力統壹中國。那時,顧專心讀書,遠離政治,沈迷地理。
作為壹個學者,他學會了審問,去危險地區,尋找退伍軍人或退休老人,詳細了解原因。每當遇到明知不可理喻的事情,他就找個安靜的地方,找本書查。
為了保證內容的嚴謹,顧閱讀了大量的歷史和1000多條記載。後來為了增加實用性,他考察了山川、風俗、疾苦,對軍事國防、稅收、水利等進行了實地調查。到公元1661年,出版了《世界各國郡縣病誌》,卷***120,200萬字。
1659年,學者顧祖禹受顧的啟發,利用保存下來的大明故國文獻,開始撰寫歷史軍事地理著作《讀史地誌》。明朝滅亡後,他拒絕在清朝做官,派他們研究著作,隱居鄉間。
和顧壹樣,歷時30余年,編纂了130卷、280萬字的《讀書史地提要》。他更註重學用結合,在詩中寫道:重瞳帳盡人皆知,龍準軍亦滿之。在西藏旅遊半輩子都是錯的。怎麽能說神壇上的兵呢?
意思是有些人在項羽的軍隊裏已經很有名氣了,在劉邦的軍隊裏也可以隨便走走。不幸的是,他們余生所做的都是錯的。怎麽能紙上談兵呢?
1747年間,清代國子監官員齊·進行了歷時14年的實地考察,撰寫了28卷《水道誌》。而以上三本,開全國風氣之先,左讀的時候,是1829,190年過去了。
那左為什麽會找到這三本書呢?
01
不顧別人的嘲笑,壹心想看“無用”的書。
1829年,17歲的清代青年左,在為母親守喪三年後,隨父親左觀瀾離開湘陰東街老廟,來到長沙學習理學和八股文。
當時長沙有兩所著名的書院。壹個是嶽麓書院。二是城南書院,而嶽麓書院是高等學府,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妳需要壹個學者,並能負擔得起學費,才有資格入學。
但左當時家境貧寒,又因為母親孝順,耽誤了秀才考試,最後不得不進入城南書院,這只是壹所通俗書院,也是今天湖南的第壹所師範學校。說起這個,大家都知道,那是黃興和毛澤東的母校。
左入學時,福建侯李題寫的對聯懸掛在學院正門:
考古學在今天是對的,應用與世界相關;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做學問是有心的。
壹般來說,考古證據壹直致力於世界(國家)直到現在;先考慮近憂,才有幸福。這種頭腦,是妳做學問時必須具備的。
因為這幅對聯氣勢磅礴,高瞻遠矚,很合左的口味,他當時就徹底看懂了。
由於書院相對自由,好奇的左肯定待不住,於是逃課離開了書院。當時他身無分文,靠著學校的獎學金才得以留在長沙。萬壹拿不到獎學金,他只好回家種田。
正是因為艱難,左更加意識到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更加珍惜。在上課的空閑時間,他去苗豐學院附近的舊書攤搜尋古籍,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技能,為未來做打算。
不幸的是,有壹天他讀了顧等人寫的三本書,他想,這本書不就是教我長本事的嗎?於是,我愛不釋手,挪用夥食費,全買了。
於是乎,誰又會料到,在決定終身價值取向和人生觀形成的黃金青春裏,這三本書可以說是顛倒了左的壹生。
那麽他從書中學到了什麽呢?值得學習。
02
批判性思維精讀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幾年後,左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他對那三本書仍記憶猶新,對書的內容也了如指掌。他能用自己的話獨立表達自己,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起初,他對書中復雜的考證很感興趣,利用業余時間與其他作品進行比較和核對。果然,有壹次對比,他看到了書的優缺點,做了書評。
03
厚書薄書,把書變成自己的。
四歲的左嚴格按照父親的要求,在私塾學習儒家經典,鍛煉自己高超的自學能力。
而這種能力完全可以讓他擺脫老師,進行自學;他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助於他獨自做深入的研究。
那時候他正在讀《世界郡國之病》和《水道大綱》。他沒有用以前的“比較閱讀法”,而是“讀厚書薄書,化為己有”。
簡單來說,他把書上所有還有實用價值的內容都抄下來,做成筆記本,自己研究用,方便自己使用和學習。
當時的左沈迷於閱讀課外雜書,同學們瞬間投來驚訝的目光,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不解,甚至嘲笑他像個傻子。
考試不及格的書,當時也被學生稱為“無用之書”,讀得津津有味。用我們陜西話來說,腦子不好笑。
然而,左身上仍然散發著壹種倔強獨特的性格。正是這種別人特有的固執,讓他在人生的關鍵時期有了堅持的決心。
04
決心背後學到的勇氣、固執和君子人格
說起左的倔強,他從小就像壹頭小牛,有著用之不竭的力量。當然,他離不開社會影響,家庭環境,饑寒交迫是家常便飯,甚至被嘲笑和打擊。
從他懂事開始,父親就親自教他《論語》,讓他明白壹個讀書人要有壹顆世界心。
即行走四方,不辜負王命,教派種族間“孝”為先,鄉黨鄰裏互相尊重。
當時,左因讀孔子的著作而被稱為君子,但他是逐利的。民間對左很不滿意,說他在故弄玄虛,諷刺他。
正是在這種打擊下,他倔強的內心突然湧出,於是他壹大早就起床,在長沙巔峰讀《論語》、《孟子》,渾身散發著“正氣”、“君子人格”、“浩然正氣”、“任重道遠”。再加上《孟子》中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在童年時代就註入了左的內心。
1820浙江有壹句很玄乎的話:壹個拿著剪刀的紙人沒日沒夜的在天上飛。他壹旦發現地上有人,就迅速從天上掉下來,瞬間割斷了男子的辮子和女子的裙子和鞋帶,被割斷的人生命危在旦夕。
當時謠言傳遍湖南,引起長沙及其周邊地區的恐慌和社會動蕩。當時朝廷不得不派兵維穩。
左聽了這話,並不害怕,反而懷疑這是不是真的。然後我親自查了壹下,確認了壹下,並在《丙子答楊世全中丞書》中闡述了自證謠言的過程。
在左身上,他獨自揭穿謠言真相的勇氣,他堅強倔強的個性,他對儒家君子人格的崇高信仰,使他在17歲時敢於離開八股班,鉆研三本實用書,尋找並滿足自己的興趣。
這在當時確實很叛逆,因為當時的社會講的是讀書人的正道:讀書,應付考試,做官。而做剩下的,都屬於旁門左道,故弄玄虛。
當然,壹個偶然的興趣並不能突然決定妳這輩子要走的路,也不現實。畢竟現在年輕人感興趣玩的就是新鮮感。當新鮮感消失後,他們堅持依靠自己的意誌,甚至敢於吃苦學習。
如果專註力不夠,心智水平太低,格局太小,興趣多樣,就很難確定這個興趣帶給妳的光在哪裏。
這壹刻,對於左來說,他遇到了壹個在人生道路上指引他的人。
第二點:強化自己,老師問。
左15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不久父親也意外去世。突如其來的壹系列打擊,讓全家傾家蕩產。那時候他開始承擔家庭責任,和二哥壹起處理父母的事情。
身無分文,他似乎並不在乎貧窮。他把父親的15畝地留給了已故大哥的兒子。之後向親戚借錢坐船吃飯,空手回學校。
因為被父親管教慣了的左,因為父母去世,失去了父親的指導,壹切都要自己動手,主動出擊,於是開始找老師請教。
好事多磨。他認識了壹個學者,叫何長齡,是江蘇省史,相當於今天主管民政的副省長,註重實學。
對於當時熱衷於實學的左,他自然很尊重此人,忍不住想向他求教。
兩人狹路相逢後,何長齡十分驚訝,對左大加贊賞,並給予很高的評價。
今天,我們被稱為“國士”,老師的鼓勵讓年輕的左充滿了力量和信心。
而且何長齡慧眼識英雄,愛惜人才,決定培養這個巫師。當時他知道左沒錢讀書,就把自己的書房騰出來,讓左隨時借書看。
就這樣,在頻繁的交往過程中,在何長齡的嚴格知識教育下,左進步很快。每次讀完書,何長齡都會問他,妳讀這本書有什麽收獲?
當然,在之前的訓練下,左善於口頭表達自己的高見,兩人也會經常在壹起交流學術。
有壹次,何長齡告訴左,我認為這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他說:妳要註意了,當今中國官場人才嚴重短缺。我觀察過妳,發現妳是做大事的好苗子。人生的路很長。妳應該誌存高遠。以後壹定不要被小官小企業所誘惑,以免浪費自己的才能,限制自己的成就。
正是何長嶺的精神寄托和鼓勵,讓這位18歲的老人飽受挫折,飽受歧視。從來沒有人如此看得起自己的左,他的心中回蕩著激流。
以至於他在以後的人生中每次做出關鍵選擇的時候,都能從老師的話裏找到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是何長齡用自己的知識、人格,言傳身教的左。
1831年,何長齡孝未滿。由於朝廷缺人,他把左托付給弟弟何希齡,要他收左為徒。
誰能想到呢?這壹委托把左帶入了實學的新世界。
何長齡在誌向和學術指導上啟發了左,而何希齡在左手下教他專攻“儒學加實學”並給予指導。
當時,何希齡比左大24歲。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師生情卻歷久彌新。壹方面,何希齡愛才,不擺架子當老師。兩個人都像查理和巴菲特這樣的老框框,經常交流學習。
另壹方面,在何希齡看來,左是壹個獨特的閱讀典範。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的獨立和精神格局,他總是用批判性思維學習,能舉壹反三。而這種能力在我們現在的年輕壹代中太難得了。
他指示左把重點放在二本大學之題,義理之學,實學之學,即經學和實學之術,把理科考試要考的東西放在壹邊。
因為這個時期,左不僅在上學的路上以書籍為興趣,而且身邊還有壹位良師益友為他解惑,豁然開朗,格局大開。
在接觸過程中,何希齡看到了左的缺點。這時,他非常註意教學方法,並沒有當面指出左的缺點,而是集中精力對他的優點進行鼓勵和表揚。
可以說,在左興趣萌發的黃金時代,他遇到了兩位良師益友,他們很有說服力,因材施教。此外,左還遵循自己的心誌和興趣,在實學的道路上壹飛沖天。
在他的黃金成長時期,中國的鄉土教育思想經歷了由舊向新的轉變。他想走得更遠,所以他必須下定決心,面對困難,成為壹個打破舊制度的挑戰者。
所以,人不僅要把頭埋在路上,還要擡頭看路。
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新舊不斷刷新更替,我們必須不斷叠代,才不會被這個時代嚴重拋棄。
第三點:選擇自己想要的,放棄自己該放棄的。
左的科學研究始於14歲。他父母去世6年,他真正參加科研是在20歲。科研的開始,也是左人生叠代的開始。
由於左前期學習實用技術,研讀經學,其八股文風格與眾不同。這時,他發現以前學的東西好像起作用了,當他試圖將三者融合時,他的八股文很新穎。
例如,在1832年4月,左在參加壹項科學研究時,用自己獨特的見解寫了壹篇作文:
《選人用人,凝練出彩,全職立功》這本書,用白話文翻譯,就是要選拔壹批能為己用的人才,組織壹支精幹的軍隊,集中力量建功立業。
要知道,左年輕時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足見其思想高瞻遠矚,這篇文章也成為他選擇人生道路的“遺書”。的確,他完全按照書上說的做了。
有意思的是,左因為寫了壹篇文章,把實學和儒家思想融為壹體,而贏得了陪審員的名聲,導致副官並不了解,很多人也無法預測是好是壞。此外,考官有機會避免八股教條,選拔人才,而壹些提倡實學的學者,如何長齡、何希齡等,讓很多人跳出了八股束縛的思維框框,讓更多人接受了實學的價值。
其實這是在告誡人們,壹個人的成功可以偶然靠運氣,但要想長久成功,就必須拿出實力。
千萬不要“對窗外事充耳不聞,只讀聖賢書”。
從1833到1838,左三次進京趕考。不過最後中了進士,卻因為名額有限被刷了下來,不過也沒太在意。
考試確實有天命之說。我記得項羽和劉邦戰敗後說過,這不是“非戰之罪”嗎?然後調侃自己考砸了,可能是“不考之罪。”
他之所以考了三次都沒及格,是因為實用的思維技術已經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妳想讓他按照八股文的形式來,那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
左做官,主要精力都花在整頓舊制度上,他說:制度有病,社會吃藥。
時光荏苒,左參加科考時,憑著興趣和堅持,學到了乾隆皇帝所期望的“真才實學”。但當時舊制度不變,即使有才華有智慧的人,不僅沒有帶來運氣,他們所想的反而與之背道而馳。
於是,26歲的左帶著壹股義憤,宣布永久罷課,表示強烈抵制,認為自己水平沒問題,考不上,是國家考試制度出了問題。
那壹年,胡林翼和曾國藩已經考上了,這給左帶來了很大的打擊。那時候晚清考個進士有多難?
至於左,今天考進士比考清華難10倍。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左並不重視進士考試,並多次阻止他的兒子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左雖然選擇了實學,但在當時的舊制度下卻“誤入歧途”。但幸運的是,最後他把這條錯誤的路轉回了正確的路。
後來他還是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實學之路,放棄了考試。
所以,選擇妳想選擇的,放棄妳該放棄的,妳想成為什麽樣的人不是別人定義的,而是妳自己定義的。
第四點:物質貧乏的痞子是最好的老師。
俗話說,現代思維來源於“本土方法”。
左,17歲,主要研究農學和地理學。他真正算出來的深度是20歲考,26歲考。
左大膽借鑒了中國歷法所采用的“推臺階”的思維方式,並借鑒了顧的用書考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具體思路是:要了解古代地形,先根據當代已有的地圖畫出整體框架,然後再去具體的地方逐壹查看今天的地名和古代叫什麽。由此可以向上追溯,與經典、歷史、地理等交叉核對。
當然,就像我們要解決壹個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的本質,然後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畫出解決問題的步驟或地圖,然後壹步步完成。如果過程中出現問題,我們應該回去反復檢查。
三次失敗後,左回到農村隱居,成為壹名農民和學者,並長期與土地打交道。他逐漸對底層人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
正是這種艱苦的種田讀書生活讓他從未停止過思考,但是種田讀書生活確實不錯,但是從儒家的角度來說,並不鼓勵讀書人種田。
後來,為了糾正左的那些說法,在他的文章中寫道:
在古代,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是邊讀書邊修養的。
妳看,幫尚建尚滅夏的伊尹,就是在農家出生的。諸葛亮在南陽的時候,自己種地,陶淵明也寫過壹首詩說:我自己種莊稼,我也讀書。
這並不意味著學者不應該自己種地。可惜後世學者粗心大意,沒有正確理解孔孟之道。他們以為知識分子種地掃地很斯文。最後雖然博覽群書,卻對糧食漠不關心,整天滿世界跑,賣各種政見,卻忽略了自己地裏的幾畝莊稼。這種人雖然自稱是學者,但和無業人員有什麽區別?
正是學者和農民的雙重身份,使左從文化的角度審視農民職業,並有許多新的發現,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原因是農民缺乏文化,自己看不出來。學者之間隔著山,誰也不會發現,所以他把這兩個學科整合起來,開辟了壹門新的“邊緣科學”。
誰能想到呢?這也成為了他晚年做任何事情的創新積累,農村給了他很多知識和經驗。
親近底層民眾,學會洞察人性。
1840年,左趕上陶家分遺產,眾道士追名逐利。幸好在何喜玲和陶家女婿胡林翼的幫助下,才得以平息。
左來到異鄉教書。在陶家人眼裏,他被視為外人。陶家的主人生前是壹個總督。他死後壹無所有,也沒有留下任何財富。當時陶家怎麽可能相信?懷疑,壹定是左這個年輕的親家占為己有,每天派人監視左。
眾所周知,他從小性格倔強,特別自尊自愛,也有自己的做人之道。他常說:不值得為此撓我的素節。
粗略來說,不值得為了芝麻而毀了我的清白。當時我被別人懷疑,他很委屈。
但他從小學習儒學,主張自正,面對質疑不抱怨,而是先反省自己的內心。至於別人怎麽看,無所謂。重要的是妳怎麽想,怎麽做。
習慣了刀光劍影的生活,磨礪了左堅強的耐心和堅韌,結識了痞子,學會了洞察人性。
那人性是什麽?
《尚書·大禹謨》中有“儒教十六字傳”:人心唯危,心惟微;唯精華獨尊,任其目瞪口呆。
都說世界規律微妙,難以理解;人的思想變化是瞬間的,也是危險的。
讀者呢?先不要看世界,也不要忙著觀察別人。先管好自己的事。只要妳誠實、真誠、真誠、公正、客觀,世界上成千上萬的奇怪形象都會自行消失。
人想要成功,當然需要個人的努力,需要專家的指導,需要小人的監督。小人讓妳警醒,保持清醒,及時反省,不要犯大錯。
因此,在修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會上下求索,看看在什麽年齡該做什麽樣的事情。別忘了,有這些資深高手給我們指路,有什麽好困惑和焦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