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詩反映了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漢唐時期,詩中描寫了壹個邊塞首領來唐朝尋親未果。通過描寫他的行為和心理,從側面襯托出唐朝的繁榮。
壹、《涼州詞·上篇》
1,原文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2.翻譯
放眼望去,黃河漸行漸遠,仿佛奔流在蜿蜒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遊萬仞的高山上,壹座與世隔絕的城市玉門關,巍然孤立。為什麽要用羌笛吹悲柳歌來抱怨春天沒有來?原來玉門關周圍的春風是吹不起來的!
二、《涼州詞·下篇》
1,原文
可汗看著北方的雲,幾次殺了馬登祭壇。
韓家的天子現在在神武,他拒絕和他的親戚壹起回家。
2.翻譯
突厥首領來中原尋親,把目光投向北方自己的地盤,看到邊境北方的福雲堆神社,回想起自己過去多次在這裏殺馬,然後對唐朝發難,頗為得意。可是現在唐朝的天子神武孤傲,不肯親突厥,所以這次中原之行只好白來了。
擴展數據:
據王之渙墓誌銘記載,王之渙於唐玄宗十四年(726年)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二首》視為15時期,即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第壹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西北遼闊壯麗的景色。第壹句就抓住了從下(遊)到上(遊)由近及遠看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的黃河像飄帶壹樣飛上雲端。寫作真的是思想的飛躍,天氣是開放的。
詩人另壹首著名的詩《且海洋泄金河》,觀察角度相反,由上而下觀看;李白的《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與這句話不同,雖然也是寫看上遊,但視線由遠及近。
“海納百川”和“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都在刻意誇大黃河的風格,表現出動態之美。而“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方向與河水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適之態,展現壹種靜態之美。同時展現了邊陲遼闊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第二首詩反映了唐朝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開元年間(唐玄宗元年,713-741),突厥首領殺曾琦、玄宗為子,玄宗允許他這樣做。他也想娶公主,但玄宗只大方給了,不準親。
詩中最後兩句通過土耳其領導人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贊美唐玄宗的文學武功,表明他的力量足以震懾周邊少數民族,堅決按照他們的無理要求行事,絕不會為了和平而向他們妥協。
這首詩從側面謳歌了唐朝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理性和克制,通過突厥首領求親的失望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