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理解張躁的《鏡中人》

如何理解張躁的《鏡中人》

短短的幾句話,換了幾個視角:我,女主角,作為作者的皇帝。

詩歌之間的聯系就像照相機拍攝壹樣連貫。

頭尾的呼應,讓詩意突然迸發。從梅花到南山的時間變化仿佛是壹生。

鏡中壹瞥增強了詩歌的層次性和復雜性。在空間的維度上,鏡子的壹端是虛擬空間,鏡子的另壹端是虛幻空間。在鏡子裏,她看著自己的主體,在現實中,她看著自己的主體。除了她和魔鏡,還有壹個皇帝級別的。他們上面是我的解說員。

其實有四層空間,但是鏡子可以把四層空間擴展到無數層空間。所以妳分不清現實和現實的區別。在時間維度上,既有她和皇帝的歷史時間,也有敘述者的真實時間。這裏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時間與皇帝和她的時間交織在壹起。仿佛“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壹定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種千變萬化的復雜性讓詩歌再次變得輕盈。望著窗外,只要想起這輩子後悔的事,南山上就落滿了梅花。

最後的重復使這首詩形成了環形結構,逝去的時間獲得了新生。在長期的農耕中,我們的祖先因為四季的交替而形成了永恒輪回的觀念。詩人對時間的流逝非常敏感,所以環形結構的運用可以還原時間,詩首意象產生的感受和讀詩後的感受相互疊加,獲得性的意義。

那這次是誰在看窗外?是敘述者,我還是她?如果是我,那麽詩歌在這裏重復,只是為了賣弄技巧。如果是她。然後她掙脫了敘述者的控制,打開了壹個關於自己的記憶,讓全詩的意境開闊了。

向窗外望去,我看到了南山。風韻悠然,帝尊乍溶,讀者有壹種寧靜感。整首詩又開始向上飄。

鏡子做好了,扔在地上。隨著讀者的閱讀,它開始向上浮動,因為皇帝迅速下降,但最後它開始向上浮動。多麽美妙的心理體驗。

少年的煩惱不過是浮雲,不過是壹些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