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杜甫對李白之死的冷漠是奇怪的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冬,李白入王勇李林幕府。有《水軍送別幕府》、《水軍魏司馬樓訪妓》、《訪董歌》三首。再次,李白胸懷大誌,認為自己可以大展宏圖,實現壹生的抱負。沒想到,王勇的本意是爭奪王位,他的計劃被發現了。至德二年二月,王勇戰敗,李白逃往彭澤,被捕於潯陽監獄。11年6月,被判長期流浪夜郎,途中被赦免。經過兩年的打滾,舊病復發,他來到當塗,任命李為縣令。但於代宗寶應元年11死於當塗。杜甫在成都時,有壹首《送李白二十韻》的詩。詩中有雲“老人唱秋月下,病起黃昏江邊”,可見他對李白的病了如指掌。聞名天下的李白之死,應該是當時詩壇的壹件大事,杜甫應該是知道的。但他對李白的死只字未提,令人十分費解。就在李白死後沒幾年,杜甫的幾個摯友相繼離世,卻被杜甫以不同的形式悼念。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四日,在朗州死於宅疾。杜甫去吊死他,寫了悼詞,很痛苦,很悲傷。之後又寫了壹首詩《論留方丞相墓》,以表悼念和懷念之情。次年,鄭虔死於泰州,蘇元明死於長安。杜甫寫詩悼念這兩位遠在千裏之外的故友,有《為鄭和蘇紹堅哭泣》、《懷古》等。比如《懷古》詩中說:“在地下蘇州業中,有壹位獨壹無二的君子。自從丟了字,就再也沒寫過。”次年正月,高適在長安病逝。杜甫很難過。在《高雯常等死》中,他寫道,“我回朝不相見,蜀使忽死,致君斷,哭為友白雲,絕詩名篇,只傷舊。”四月,嚴武病逝於成都,杜甫有詩痛哭。《哭為嚴仆射壹行》詩中說:“我哀三峽落日,後會有期。”後來又有《八愁詩》詩,又有《哭嚴仆,射回梓》詩。769年,居湖南,杜甫到潭州,好友魏之進死,哭了。此時距離李白去世已近七八年,我們仍未見到杜甫為李白所作的悼亡詩。杜甫忘了李白嗎?還是悼亡詩失傳了?似乎不是。就連魏誌進這樣的普通朋友也會傾吐心聲,何況李白和杜甫早年就建立了舉世聞名的友誼。而且杜甫如果有悼念李白的詩,也不會輕易丟失。如果他對李白還有舊情,會有壹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不會消失。這壹切都告訴我們壹個信息,這兩位詩壇巨擘之間必然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甚至是不和諧。因為把杜麗的早期友誼和杜甫的冷漠相提並論是令人驚異和莫名其妙的。
第二,杜麗早期交往的深度。
李和杜是詩壇上最耀眼的兩顆明星,他們相遇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四月,地點是東都洛陽。當時,李白在長安被壹小撮漢奸所滅,被皇帝賜詔許還山,開始了第二次東遊。杜甫結束了齊魯之旅,回到故鄉洛陽,住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的鹿魂山莊。李白44歲,杜李白11歲,剛滿33歲。兩人都是中年人,傲慢自大,野心勃勃。對於他們來說,這次訂婚可以用忘年來形容。但畢竟是第壹次認識,也不算深。李白很快離開洛陽,前往梁宋(今河南開封)。杜甫立即跟隨宋亮。這是兩個人的重聚。著名詩人高適也參加了這次聚會。三人互相玩耍,寫詩,喝酒,唱歌。李和杜在感情上加深了友誼。李白很快去了齊魯,杜甫也跟著去了齊魯,在那裏他第三次遇到了李白。此時,兩人已成為兄弟。杜甫在《與李求十絕》中寫道:“醉臥秋色,與日攜手行。”可見情誼之深。李白也給杜甫回過詩,表達自己的思想。所謂“若以為君子,必往南送。”最後,中國詩歌史上的兩位頂尖人物含淚在齊魯分手,分道揚鑣。從此,永別成了永恒,李和杜再也沒有見面。他們的友誼和感情在後來的詩歌交流中加深了。
郭沫若先生曾經做過如下統計。在現存的1400多首杜甫詩歌中,有近20首與李白有關。其中獻給李白的歌曲有10首:獻給李白的歌2首,與李尋十隱居的歌1首,冬天懷胎李白的歌1首,春天緬懷李白的歌1首,夢見李白的歌2首,天空盡頭致李白的歌65+0首。詩中提到了李白的五首詩:1《送孔夫子父謝病贈李白江南》,1《飲酒八仙歌》,1《醉歌》,1《往事征途》,1《寄我情懷》。沒有提名,但壹定包含李白的,無法統計。在這些詩中,杜甫充滿了真情,對李白的遭遇和命運充滿了同情和委屈,如“我們的首都充滿了多管閑事的人,而妳是孤獨無助和貧窮的”,“千年的名聲,萬年的名聲,當妳死了,有什麽好處”,“詩人應提防繁榮,但魔鬼可以困擾遊子”。”“世人欲殺,我只憐。有千萬首靈動的詩,也有壹杯酒。“有評論他的詩歌風格,如“白燁的詩是不可戰勝的,漂浮在空中,思維與眾不同。“清新秀麗,君意寶從軍”,“侯莉有美句,常如陰坑”,“落筆驚風雨,詩泣鬼神”,“文采極富,會傳絕倫”;有對他英勇高尚人格的贊美。如《飲酒狂歌枉活,誰狂傲》《李白關於飲酒的詩,睡在長安壹家酒樓。天子召而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仙。“這些詩表達了對拳擊的深情,奠定了杜麗之間的真摯友誼。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只有四首。”前人愛以現存詩數來衡量情感的厚薄,說杜厚於李,李薄於杜。那是壹種膚淺的看法。“因為詩很深情,不遜於杜甫。而且,兩人幾乎達到了心心相印的感人境界。比如杜甫的《與李白共冬》寫道:“孤書皆裹,末了我獨思。"李白《秋廬縣堯廟亭夜宴圖》也寫道:"我失了萬裏,失了思念。“杜不缺就是杜甫。
杜麗在還鄉詩中的友誼是真摯而美好的。成為文學史上的壹段佳話,也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以不同風格命名為同壹的先河。然而遺憾的是,這兩位情同手足的詩人,晚年關系出現裂痕,令人生疑。這是什麽原因呢?
第三,對杜麗失和原因的探索
郭沫若先生認為,李白抱怨杜甫不了解自己的內心和政治抱負,所以他們的感情發生了變化。起因是杜甫的《送李十二白二十韻》。這首詩是杜甫寫的關於李白的最長的詩,有200字。“可以說是杜甫的李白詩傳,而他似乎知道李白的現狀,不僅知道他的生活,也知道他的內心。”全詩如下:
過去有狂熱分子,綽號不死之身。落筆震蕩風雨,詩成泣。
從此,名聲再也沒有傳過。文采非凡,傳播會無與倫比。
龍舟遲動,獸得新袍。白日來深寺,青雲亦步亦趨。
乞求回報上級,我滿足了我的心。我並沒有失去隱居的野心,我都感到屈辱。
劇裏講的是惜野,喝酒幼稚。梁園之夜醉舞,泗水之春唱。
只有妳心高氣傲,不表露心跡,妳才沒有鄰居。處士和米恒都很帥,元顯的學生都很窮。
稻束未足,薏仁淚謗何銷。王靈巖蒸土,三險流放大臣。
幾年前,鵬鳥獨自哭向麒麟。蘇武源回漢,黃公有沒有對秦國怎麽樣?
楚言當日演講,梁獄上書。現行法律已被采用。誰來討論這個?
秋月下老歌,病在黃昏河畔。不要責怪伯恩,利用它,關心它。
這的確可以作為李白的傳記來讀。但郭先生認為這首詩讓李白很不開心,甚至不滿意。他說:“詩是‘送’給李白的,李白死前還有相當壹段時間,不會錯過。李白看到後會有什麽感受?我覺得有很多句子很難讓李白滿意。我上面說了,“驅逐大臣三危”這句話只是出於考慮不周的言論。還有更重要的關節,肯定會讓李白失望。天寶初年李白被貶,對李白來說是壹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但在杜甫的詩中,卻不著痕跡地取了“乞憐”這句話。誹謗法庭是不好的。用杜甫的話說,自然是“忠”;但對於身敗名裂的‘賤臣’和‘辱臣’——高力士和張格來說,就太過寬容了。李白從王勇東遊廬山不是犯罪,而是冤屈。壹方面,他體諒唐玄宗的意圖,另壹方面,他也想借助王勇的力量,橫掃陳虎,拯救全世界。但杜甫稱之為尋食,受到了懲罰。這在李白身上就更令人吃驚了。”應該說,老郭的分析是合理的。杜麗之間確實有差距。"杜甫對李白的感情已經從懷念和欽佩變成了憐憫."
在我看來,真正讓杜甫對李白不滿的是兩件大事。壹是李白因為狂妄自大被趕出長安;第二是不區分忠與偽,而是服從王勇,最後被定罪。而這兩件事關系到他們是否忠於皇帝和朝廷。眾所周知,杜甫被稱為“千古詩人”。根本原因是他出於對君主的忠誠,熱愛人民,關心人民,關心天下興亡。他所有的傑作都可以由此得到準確的解釋。因此,阿清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說:“歷代詩人推杜甫。其詩隨所遇人、地、事、物,思君、憂災、悼天、思友、悼古人、惜今昔。”因此,他的詩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政治詩”和“詩史”。他確立的政治理想是“忠君,然後移風易俗”。他擔心“窮年憂李淵,嘆腸內熱”,“想著失業者,因其遠”。他改變不了的是對君主的忠誠。“生而有君,終不能忍。”“葵花斜陽,物性難勝。”而且,杜甫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崇高的藝術地位是與其政治思想分不開的。在封建時代,忠君和愛國往往是統壹的。他對君主的忠誠和愛國主義強烈地體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所以人們也稱杜甫為愛國詩人,人民詩人。[2](P89)在這方面,李白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李白,追求的是更多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山川中暢遊的灑脫。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地無絕人之路”,“天無絕人之路”,以及“五嶽皆遠望,是我壹生不變的習慣”,就是這樣的寫照。所以他被召至長安,即使有著實現“寰區大定,海郡壹清”的宏偉理想,也沒有約束他桀驁不馴的個性,反而愈演愈烈。俗話說“戲中為友,視之為糞土”和“李白飲酒詩百首,長眠長安酒樓。天子不上船,自稱酒仙,就是寫照。反過來,他又敵視唐玄宗的寵臣張格,他最喜歡的妃子楊玉環,並侮辱熱太監高力士。最後被皇帝疏遠,把黃金還給了大山。李白把自己政治活動中的挫折、怨恨、沮喪和不平傾註到詩歌中,《三難行》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杜甫早年對李白的這種政治磨難深表同情,但同情中有遺憾,或者說對李白有些不滿。在上面引用的杜甫《送李十二白二十韻》中,“乞賢許事”和“勿怪”這兩句話就含有這樣的意思,敦促李白不要怪朝廷和皇帝。在杜甫看來,玄宗是“堯舜君”,他自己也是“不忍”。
況且,能像李白壹樣,壹夜之間從壹介布衣上升為皇帝的文仆,也是杜甫的夢想。早年被困長安,先後給了皇帝官位,對此並不知情。安史之亂,我南北奔走,循線而行,最後“袖子壹露,麻鞋見天子”,於是做了壹個小小的左補遺。李白受到了特別的寵愛,但他並沒有當真。杜甫天生羨慕嫉妒恨,壹下子失寵於李白。他自然希望李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責怪朝廷。同時,杜甫勸李白。寫於天寶四年(745年)《致李白》問:“狂飲狂歌,生活空虛的主人公是誰?”很明顯,我希望李白能克制自己狂飲的個性。寫在《消失在四川》壹書中,有壹句話:“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可能是叫李白回四川,兩人* * *修復舊情,“重在細紙”。呆在壹起,為了更好的照顧對方,也更方便勸這個兄弟。當他得知李白被貶夜郎時,希望他路過屈原故裏時,能“作詩壹首,以回應孤魂野鬼。”大概是希望屈原的忠魂能影響李白吧。這大概是杜甫不滿李白傲慢失寵的心態,只是沒有說出來。
如果說長安壹行是李白政治生命中的第壹次大失敗,那麽他晚年加入李林幕府則是更大的失敗。雖然從各種跡象來看李白是被迫被脅迫的,但李林的情緒化行為卻差點導致李白被殺。[3](P70)杜甫對此也很同情。但可以推斷,杜甫壹定對此不滿。因為李林事件最後被定性為叛亂和混亂,和安史之亂平起平坐。肅宗下令斬草除根。李白也被判“忤逆”,是長夜郎。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杜甫並沒有表現出對皇帝蘇宗的太多不滿。他和玄宗壹樣,還有“壹餐不忘君”的忠義,好朋友“不從”,從心底裏是不可接受的,不可原諒的。另外,杜甫當時遠在四川,消息不靈通。他更容易得到道聽途說,沒有辦法評價李白熱情的細節。最終在感情上拋棄李白是必然的。
我們做出這壹判斷的有力證據是,杜甫對李白之死的冷漠近乎無情。壹旦他的許多朋友生病或去世,他幾乎寫詩哀悼和懷念,但他沒有給李白這個詞。足以說明晚年李與杜甫的隔閡是相當深的,而這種隔閡主要是由於杜甫對李白的失望和不滿。
盡管如此,李和杜琪峰的名望,他們早年建立的友誼,以及他們不朽的文學成就,仍然在文學史上流芳百世,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