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鑒賞1000字(木蘭詩)

古詩詞鑒賞1000字(木蘭詩)

壹臺又壹臺織布機,木蘭小姐壹邊織布壹邊開門。織布機停了,只有女孩嘆了口氣。

問姑娘在想什麽,問姑娘在想什麽。女孩沒有錯過什麽,女孩也沒有回憶起什麽。昨晚看到征兵文件,得知國王正在大規模征兵。有那麽多卷征兵文件,每壹卷上都有他父親的名字。我父親沒有成年的兒子,木蘭也沒有兄弟。木蘭願意買馬鞍和馬,從此就為父親出門了。

在東市場買馬,在西市場買馬鞍和馬鞍下的坐墊,在南市場買嚼子和韁繩,在北市場買鞭子(鞭子)。早上,我告別了父母,上路了。晚上,我在黃河邊露營。我聽不到父母呼喚我的女兒,但我能聽到黃河奔騰的聲音。早上告別黃河,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到父母呼喚女兒,卻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鳴叫。

行軍萬裏上戰場,過關隘翻山越嶺,快如飛天。敲打的聲音從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盔甲。經過無數次戰鬥,有些士兵犧牲了,有些十年後凱旋歸來。

回到皇帝面前,皇帝會坐在宮殿裏。木蘭被授予最高獎,獲得100多枚金牌。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麽。木蘭不想當尚書省的官,想騎千裏馬帶我回老家。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就互相攙扶著出城(去見木蘭)。姐姐聽說姐姐回來了,就在門對面打扮起來。小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就磨刀霍霍,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邊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邊的床上,脫下我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服,在窗前整理我如雲般柔軟的頭發,在鏡子前的額頭上貼壹朵黃花。當我們出去見我們的營員同伴時,他們非常驚訝:我們壹起走了十二年,甚至不知道木蘭是個女孩。

當兔子的耳朵掛在空中時,公兔子的腳經常會動,母兔子的眼睛經常會斜視(這樣就很容易分辨)。當兩只兔子,公的和母的,並排跑的時候,我們怎麽分辨哪個是公的,哪個是母的?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自宋代以來,關於其年代和作者壹直有不同的記載和爭議。它最早出現在唐代魏寫的《文苑木蘭歌》中。《古代文遠》書名為《木蘭詩》,意為“唐詩”。宋代程大昌的《範艷錄》根據詩中“可汗是壹個偉大的戰士”這句話,認為木蘭“壹生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關於滄浪的詩,認為“新月傳金,寒光照鐵衣”等等,“已太白,必非漢魏之詩”。此後壹直說是隋唐人寫的這首詩,但到了宋代,黃庭堅指出這首詩不是魏所作,而是魏“得自民間”。《樂府詩集》收錄在《跨鼓跨梁之歌》中,又名《木蘭詩》。雲是“古詩”,引用陳是知《古今樂錄》說:“木蘭,無名。”據《舊唐書·魏傳》記載,魏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使(黃庭堅說魏仁碩是我使,這是錯誤的)。根據《舊唐曲》的記載,可以看出梁北朝樂府曲中有“燕魏時鮮卑曲”,“汗詞”較多。所以木蘭詩可能是鮮卑歌。流傳於江南,並翻譯成中文。曾於梁朝入樂府,後流散民間。它在唐代被魏重新發現,並計劃成為木蘭歌(文苑)。至於對偶詩《說奇》,在齊、梁的詩中均有使用,是文人加工的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起源於北魏,是民間所作。

《木蘭詩》描寫花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軍,在戰場上立功,回朝鮮後拒絕做官,顯然也沖擊了男權社會的偏見。是“奇物怪詩”(沈德潛古詩詞出處),充滿浪漫色彩,風格比較蒼勁質樸,基本保持了民歌的特點。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後世影響深遠。宋代樂史《太平玉環記》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木蘭湖、木蘭天池等木蘭八景,並引杜牧《木蘭寺》為證。後來據地方誌記載,在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萬縣等地,建廟祭祀木蘭,體現了木蘭詩的深遠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花木蘭形象仍然激發著人們的愛國熱情。同時,早在魏寫《草堂》之前,杜甫的《草堂》詩就描寫了遷居草堂的歡樂情景,明顯吸收了木蘭詩描寫壹家人歡迎木蘭歸來的表達。

木蘭詩具有獨特的樂府民歌風格。開場問答常見於民謠。木蘭詩語言生動樸實,雕琢斧鑿少:“小弟聞姐姐來,磨刀向豬羊”,流傳千年,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歷去榮記》優雅的六句外,其余都保留了民歌的形式和風格,對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與民歌幾乎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就原韻而言,龍樂府詩大多每隔幾個字就換壹次韻,很少押韻到最後。只有這樣,才能使表演的歌曲音節復雜多變。《木蘭詩》改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歌:“唧唧,唧唧,唧唧...女人沒有記憶”;“我在西市場買了壹個馬鞍...但我聽見黃河濺水”;“黑夜停留在黑山上...但我聽燕山胡騎馬而鳴”;“萬裏去了榮基...壯士十年歸”;“天子坐在大廳裏...我不知道木蘭是個女孩”;”母兔子的眼睛模糊了...安能分辨出我是男是女嗎?”這相當於壹個話題下寫了七首歌。不同的是,這裏是壹首完整的歌。很多民謠每韻的句子數量都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子數量卻比較參差不齊。因為它曾被樂師傳唱,所以被歷代樂府歌曲收錄,直到現在仍有評彈藝人演唱木蘭詩。

這首詩壹開始就把讀者吸引到了它所描述的場景。木蘭平時織布時的“織布機聲”已經被她的嘆息代替了。原因是可汗在戰場上是壹個秋天的士兵。他父親在部隊,家裏沒有長子。他怎麽能不讓木蘭焦慮抑郁呢?但她最終還是做出了“願為城做鞍馬,從此為主簽字”的勇敢選擇

木蘭參軍是被迫的,也是非法的。她壹旦做出“參軍”的選擇,態度就是積極的,從四處逛商場的繁忙景象中,生動地表現出她的主動和決心。木蘭第壹次遠離家鄉,異鄉的山山水水會觸動她的思鄉之情。詩中對此的描述是真誠的,非常感人。參軍給了木蘭和男人壹樣展示智慧和才華的機會。十年戰亂,她從壹個善良、熱情、能幹的姑娘,變成了壹個立功的“壯漢”。多麽大的變化啊!

戰爭贏得了勝利與和平。環境變了。木蘭去哪裏了?她有說不出的困難。因為她是壹個女人,所以在這種隆重的嘉獎功德的儀式中,她不配得到應有的榮譽。她不得不辭去騎士身份,踏上回國的必經之路。匿名作者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花木蘭骨肉團圓的大團圓,是用歡快的筆調來描寫的,讓她在“做了看窗人,對鏡放了花”之後,還能以女人的身份出現在同伴面前。對作者來說有價值的是,兔子壹起跑,男女難分的比喻,說明女人如果有機會施展抱負,在智慧、勇氣和才華上並不遜於男人。

對木蘭從軍還鄉的這壹描寫,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是如何正確分析作者反映的這種社會現象。有人認為花木蘭回鄉是因為她不慕名利,體現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人就是男人”,除了木蘭,還有壹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他們的故事作為軼事講述。木蘭是戰死沙場的女英雄,她“歸來不封爵”;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壹個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國周襄公府做家臣。由於她“為官敏感,小官怕帶衣服”,周瑤看中了她,“想要壹妻壹女”。黃崇嘏覺得很沒意思,所以他不得不解釋說他是個女人,然後走開了。

在封建制度下,女扮男裝被視為不正常的現象。“男主外,女主內”是封建禮教的戒律。木蘭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代替父親秘密參軍,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智慧和才能。否則,所謂“渾吉陳思”的惡名將落在她身上。無論是花木蘭還是《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教強加給女性的枷鎖是很難擺脫的。清代女詞人王筠覺得自己無法像《鷓鴣天》中的花木蘭、崇啟那樣大顯身手(“花木蘭對徐琪的傾心是談不上的”),只好在彈詞夢裏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舞臺(“好讓她把心事向夢裏交代”),來表達埋藏在心底的人生理想。

可見,花木蘭回鄉,絕不是不想名利的問題,也不是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對女性壓迫和歧視的必然產物。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清楚地意識到這壹點。而他從花木蘭身上走來的和平-戰爭-和平的曲折人生道路,卻不自覺地反映出花木蘭在特殊條件下創造的奇跡,並熱情地贊美。這是作者忠於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與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