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是個體生命價值的表達。
劉建輝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何況中國古代那些積極探索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文人?
文人個體生命的價值感主要是文人對個人才能的自信。他們相信自己會在社會上,甚至在政治上展現自己的能力,輔佐國王,造福人民,甚至可以為甘昆翻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思想基本上來源於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壹般會在詩歌中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樣的詩歌往往會表現出生機、活力、自信和自豪。比如42歲的李白唱到:“笑看天出門,我們是蒿人嗎?”這樣壹首自信狂傲的詩,被玄宗送到了長安。杜甫早期的詩《望嶽》也蘊含著“登峰造極,壹覽眾山小”的豪氣。;生活在晚唐混亂政治中的李商隱還在《穩塔》詩中寫了壹首詩,詩中透露出他對晚唐國運的關心和他在仕途上的遠大抱負。辛棄疾在《水龍隱登劍康上馨亭》中也表達了“見吳鉤,射欄桿滿地”的豪氣;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也表達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豪情壯誌。等等,不勝枚舉。而積極入世的學者的自信和驕傲,往往過於理想化,容易被社會現實擊垮。當這種個體價值感遭遇種種挫折時,文人很容易在詩歌中表現出對社會、對君王的挫敗感和不滿。我們的高中語文課本裏有很多帶著這種情感的詩歌,比如杜甫的《三首詩》,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隱的《錦瑟》,蘇軾的《赤壁懷古》。
此外,還有壹種情感經常出現在詩歌中,值得我們關註。即當文人的個體價值感在社會現實中受挫時,很多文人會選擇豁達,活得瀟灑。比如高中語文課本中蘇軾的《鼎豐伯》,表達了作者面對人生波折的寬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