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孔子信息

孔子信息

孔子(儒家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年)被命名為仲尼。我祖籍是宋夏邑[1-2],出生於魯喬邑[1]。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孔子創造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經》、《尚書》、《禮記》、《嶽》、《周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德徒七十二。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再傳的弟子們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4]

孔子在古代被視為“天之聖人”、“天之木鐸”。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奉為孔子的聖人、至聖、至聖之師、萬世楷模、文宣皇帝、文宣之王。[4]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真名

孔子

另壹個名字

孔子,倪父,孔子

字數

仲尼

泰晤士報

中國東周春秋晚期

族裔群體

華夏族

出生地

魯國的城市[1]

出生時

魯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九月二十八日)

死亡時間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壹日(公元前11年四月)。

主要工作

六經;《春秋》

主要成就

倡導儒學;編纂《春秋》,修訂六經;私立學校的創始人

祖先起源

宋代夏邑[1]

父親和母親

蜀梁宮

母親父母

顏之齋

妻子和兒子

榮譽稱號

孔子,聖人,賢者。

角色生活編輯器

出身高貴

唐代吳道子畫了壹幅孔子講學的拓片。

孔子的祖先是宋朝的貴族,他的祖先是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5]周初三監之亂後,周公為了安撫商朝貴族和後代,用周成王的命令,封了的普通兄弟、忠於商朝的貴族魏為爵。[6]宋國建立於商丘,祀於殷商。魏死後,他的弟弟魏忠繼位,也就是他的第15個祖先。第六個祖先得到了孔的家族,叫孔。孔是宋代的壹位醫生,曾經做過大司馬,在朝廷的內亂中被殺。孔子的父親孔逃到魯國定居。金木的父親生了舒良淦,他是孔子的父親,他的官職是喬伊博士。[7]

聖人來到了這個世界

舒的妻子史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

孔子聖物圖中的麒麟玉書

妃子生下了他的長子孟丕。孟丕的腳有毛病,蜀很不滿意。[8]於是,蜀請求顏把自己三個女兒中的壹個做妾。延年梁書老了,沒有耐心,所以她問她的三個女兒的意見。大女兒和二女兒不同意。只有最小的女兒顏之載願意嫁給舒。

顏之齋還不滿20歲,舒已經66歲了。[8]年齡差異很大。兩人以禮成婚,夫妻二人住在尼山,並有身孕,故稱之為“性交”。孔子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9](儒略歷公元551,公歷公元551)橋驛長平鄉。[7]孔子出生時頭上有穹頂,因其母曾在泥丘山祈福,故名“丘”,字“”。[8]關於孔子出生日期的記載有兩種,相差壹年,壹般以《史記·孔子世家》為準。

早期經驗

孔子畫像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時,蜀病逝,葬於防禦。[8]蜀死後,顏之載失去了保護,又被蜀的妻子石追殺,於是帶著孔子的弟弟孟丕和孔子到了曲阜闕裏,過著貧苦的生活。

魯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孔子在魯。這壹年,鄭是執政,鄭國治執政。[10]

魯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名聲越來越大,意識到自己應該努力學習做人、生活的本領,於是說自己雖然十五歲,但誌向是學習。[11]

魯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之載死了。這壹年,嵇家設宴招待壹等貴族,孔子前去赴宴,卻被嵇家大臣楊虎拒之門外。

魯昭帝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娶了宋朝壹個官員的女兒。

步入仕途

魯十年(公元前532年),家生了。據說,這個時候正好是把鯉魚送給孔子的時候,所以他給自己的兒子取名鯉魚,字伯魚。[8]孔子從二十多歲就想幹壹番事業,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心,經常思考各種治國問題,經常發表壹些見解。就是在那壹年,孔子開始做專員,管理倉庫。

在孔子紀念碑的地圖中命名為有容

魯十壹年(公元前531),孔子改耕牧。孔子小時候生活比較苦,所以會幹壹些粗活。[12]

魯昭帝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譚子來見魯,孔子問譚子有關於譚國的古代官制。孔子圍繞這個廣告開辦私塾。

魯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歲的時候,他已經出名了,所以他自稱在30歲左右有所成就。這壹年,、晏嬰拜訪魯,召見孔子,討論爭霸的問題,孔子認識了。[8]

魯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孟和南宮向孔子學禮。相傳孔子和南宮敬叔請周在有禮,在長虹快樂。[13]

魯內亂

魯昭帝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召公被迫逃到齊國,孔子也離開了魯國,來到了齊國。他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準備把尼西周圍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

漢畫像石孔子問李。

閆穎醫生制止了。[7] [14]

魯昭帝二十六年(公元前516),齊景公問孔子政治。孔子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15]孔子很受齊景公賞識,龔景想用尼西之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了。孔子在齊國聽邵說得如癡如醉,不知三月肉味。

魯二十七年(公元前515),齊國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助。齊景公說他老了,不能用它了。孔子只好逃回魯。

魯二十八年(公元前514),晉魏獻子上臺,不分親疏。孔子認為這是壹種正義的行為。離自己近而有德的人不會被埋沒在近處,被推薦而有德的人不會被埋沒在遠處。這可以說是仁義之舉。[13]

魯二十九年(公元前513),這年冬天,晉國鑄造了壹個行刑鼎。孔子認為金的滅亡主要是由於統治者缺乏良好的制度和法令。[16]

魯昭帝三十年(公元前512),孔子四十歲。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礪,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自稱40歲。[17]

做官修經

魯六年(公元前504年),姬姓家臣楊虎的勢力越來越大。孔子稱之為“掌政之臣”。[18]於是孔子退位,寫詩、書、禮、樂。很多弟子跟隨孔子走遍天下,跟著他學習。[19]楊虎想見孔子,孔子不想見楊虎,然後他們在路上相遇。楊虎勸孔子做官,孔子沒有明確表態,然後孔子就被提升為壹個小小的普通人。

魯十壹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任魯國總經理,拍照,七日罰邵正茂,三日曝屍,魯國整頓。

離開魯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稱三環(、叔、史)是因為它是三個兒子的後代。當時魯政權實際上掌握在他們手中,三環的壹些家臣也不同程度地控制著三環,並采取措施破壞三環所建的城堡。後來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和三環的矛盾也暴露出來了。[7]

孔廟圖中的“三禮之都”

魯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派了80位美女到魯國。嵇接受女樂,國君和臣民沈迷於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嵇家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在郊區舉行了壹次祭祀,祭完孔子的肉沒有給他,這表明嵇不想再雇用他了。孔子只好離開魯,到異國他鄉尋找出路,開始了環球旅行。這壹年,孔子55歲。[8]

遊歷各國

魯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著弟子離開魯國來到魏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的妻子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魯茲批評孔子看《南子》。孔子聽到鄭國子產去世的消息,非常難過,稱贊子產是壹個自古流傳下來的善良的人。[20]

孔子碑圖中的“李健楠子”

孔子先帶弟子到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魯的俸祿標準,給他六萬俸祿,但不給他官職,也不準參政。孔子在衛國生活了大約10個月。因為有人誹謗衛靈公,衛靈公對孔子產生了懷疑,並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著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8]

孔子途經匡城(今河南睢縣)時,因誤會被圍困五天。他逃離了匡城,來到迪普,在那裏他遇到了魏國的貴族,他們發動了叛亂,再次被圍困。逃跑後,孔子回國保家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迪普回來了,非常高興,親自去迎接他。此後,孔子幾次出國,又幾次回國。壹方面,衛靈公對孔子有好有壞;另壹方面,孔子出國後,無處可去,不得不返回。[8]

魯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

公元494年,壹個吳國的使者雇了魯國,問孔子關於“關節專車”的事。

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從魯來到魏。衛靈公問孔子,孔子禮貌地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生活不下去了,離開衛國去了西方。

孔子聖跡圖中的“陳無糧”

經過曹國到郭頌。宋司馬桓勛恨孔子,揚言要害他。孔子隱姓埋名地行走。

59歲的孔子出境,經過曹、宋、鄭,到了陳。陳於是派勞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在路中間,不靠村莊,不靠店鋪。在吃完他帶來的所有食物後,他被剝奪了七天的食物。最後,子貢找到楚人,楚人出兵迎擊孔子,使孔子及其弟子免於壹死。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這壹年,孔子60歲了,據說此時他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並沒有感到不舒服。孔子越過鄭來到陳國。他在鄭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弟子來找他。他被嘲笑,說他看起來像壹只迷路的狗。[22]

魯哀公第四年(公元前491),孔子離開陳國,來到蔡國。

在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從蔡來到葉。葉國君問孔子政治問題,和他討論正直的道德問題。孔子從回蔡的路上,遇到了壹位隱士。

魯哀公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及其弟子在陳果和蔡國治。

孔子聖跡地圖中的杏壇禮樂

有時候被困沒有食物,很多弟子因為饑餓病倒,被楚人救了出來。從楚返回衛國,途中遇到壹個隱士。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歲回到衛國,[8]主張先正名後治國。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子的弟子們為戰爭做出了貢獻。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保家衛國,妻子管氏去世。

到了十壹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壹個師討伐魯國,孔子的弟子冉求魯統帥與齊國作戰,取得了勝利。嵇康子問冉,他的指揮能力從何而來,冉說是從孔子那裏學來的。在68歲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嵇康子派人用錢幣歡迎孔子回到魯。孔子環遊世界14年,到此結束。孔子仍有從政之心,但仍受人尊敬,不為所用。[8]嵇康子想實行田賦,孔子反對。對冉說,判斷壹個人的行為是否是君子行為,要看他的舉止。當妳施舍的時候,妳會付出更多。做事的時候,會適度行事。死的時候會把自己埋的很薄。[23] [7]

回到魯。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和文獻整理工作。這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了。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說此時可以為所欲為,不逾矩。[24]

孔子聖跡地圖中的“西征林”

孔子在亂世提倡的仁政沒有施展的余地,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裏,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可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滿讓孔子把很大壹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孔子以前在魯國當偵察兵,後來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到東周向老子求教。最後,我回到魯,專心教書。孔子打破教育壟斷,開私塾之先河,弟子多達3000人,其中有72位先賢。這七十二人中很多都是各國高官的頂梁柱,為儒家延續了輝煌。在“七十二賢士”中,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

這壹年,顏回先於他而死,孔子很難過。他覺得當年跟隨他從陳到蔡的學生,此時都沒有受到教導。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這年春天在西部被俘。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兆頭,說我窮。於是我就不寫《春秋》了。六月,齊國陳恒殺了齊國鞏建,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了,就請求魯出兵討伐,但是沒有得到支持。孔子再次請求季孫出兵,結果被拒絕了。

駕鶴西行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另壹個得意門生在魏國的內亂中死去,被砍成碎片。經過這壹系列打擊,孔子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四日(公元前479年四月四日),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遙遙相對。他問子貢為什麽這麽晚才來見他。於是感嘆泰山要崩,梁柱要爛,哲人要像草木壹樣枯萎腐爛。孔子流著淚說,世界上沒有長久之道,沒有人願意采納自己的想法。實現自己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夏朝的人死在東朝的葬禮上,周朝的人死在西朝的葬禮上,商朝的人死在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我坐在兩棵樹之間表示敬意。我的祖先是商人。[25]

孔子碑圖中的“夢飲二缸”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11年)二月十壹日,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葬於潞城北泗水之畔。【7】很多弟子守墓三年,子貢卻為孔子守墓六年。數百名弟子和魯人從古墓中回家,取名。孔子故居改為寺廟,孔子受到人們的崇拜。[26-27]

2主要意識形態編輯

道德思想

明代孔子畫像與朱對古人形象的贊美。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28]道德經的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的兩極(“三極之道”),以人性與天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和“仁”。在治國方略中,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治國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這種策略把道德和禮貌應用到人民身上,收緊等級制度,把貴族和平民完全分為被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打破了原來貴族和平民的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會是建立文明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晚年的最高誌向叫做“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世界上的人彼此相愛,愛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僅僅是家人,還有父母和孩子。孩子可以得到溫暖和關懷,孤獨的人和殘疾人可以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壹個滿意的家。沒有詐騙,沒有小偷,沒有路要接,晚上沒有門要關,大家坦誠相待,人才選拔,大道之行也是壹種公共服務。

經濟思想

齊《三國誌》中的孔子雕像+0

孔子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是“重義輕利”和“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影響很大。

孔子所謂的“義”是壹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是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在“義”與“利”的關系上,孔子把“義”放在首位。他說,“看妳要什麽”。公元前之前就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面前考慮如何符合“義”。他認為“義隨取”,即只有符合“義”才能獲得。孔子甚至在《論語·子涵》中主張,少談利潤是必要的,但不要回避利潤。《左傳·成功二年》記載,做不道德的事發財就像浮雲,不屑於不義之財。孔子還認為,對待“義”和“利”的態度可以區分“君子”和“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明白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只知“利”不知“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立人》中所說的“君子義,小人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強調“義”,就必然鄙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非常不滿,稱其為“小人”,因為孔子認為人應該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肩負更大的責任。他希望他的學生成為價值承擔者,而不是農民。

教育思想

齊“三賢會”中的孔子雕像二

①“有教無類”、“經國濟天下”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

②重視幼兒教育和啟蒙教育。

他教育學生要有誠實的學習態度,謙虛好學。

他要求學生時不時地復習所學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⑤要求學生拓寬和深化新知識,“舉壹反三,舉壹反三”。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提出人的自然素質是相似的,性格上的差異主要是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性相近,學遠”)。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被教育,每個人都應該被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塾,多招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將教育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官”,學成之後就做官。他受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政治上的君子,君子必須有很高的道德品質。所以孔子強調在學校教育中必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弟子進則孝,出則孝,至誠守信,愛民和善。有余力就學寫”)。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是道德標準,“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了立誌、克己、修行、自省、勇於改革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他在提倡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要“學以致用”,將所學應用於社會實踐。

他首先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怒,不怒,不怒。”這意味著,當學生認真思考並達到壹定水平時,教師應該啟發和啟發學生。他也是最早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交談和個別觀察,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德、言、政、文等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壹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不厭,教不厭。不僅要言傳身教,更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榜樣行為影響學生。他愛他的學生,學生們也非常尊敬他。師生關系很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範。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僅培養了許多學生,而且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教育理論,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經濟體制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如魯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始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地位,這是春秋時期的壹項重大經濟改革;但據《左傳》記載,孔子在編輯《春秋》時,記載了“首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民不富,君不富。《論語》中也有記載,孔子主張“利人之利”,即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另壹方面,他主張賦稅要輕壹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據《論語》記載,孔子還向當時的政治家們宣講,要求政治家們不能太奢侈,要註意節儉。他說:“奢侈不遜,節儉固本。”與其自卑,不如踏實。”同時,它還提倡“節約和愛他人”。這包括將孔子的“仁”的思想運用到經濟領域。

審美意識形態

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美”與“善”的統壹,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作為改變社會政治的手段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而孔子認為,壹個完美的人應該在詩、禮、樂三方面培養自己的修養。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文學理論影響很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和“異論”等著名的美學命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男孩問易》提出了易派之美——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生活的美好;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美學之流派”。[29]

生命的概念

◎怒而忘食,樂而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他也是人,怒而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自己的老年即將到來。”當時孔子已經帶領弟子環遊世界九年,歷盡艱辛。他不僅沒有得到省長的任命,還差點死掉。但是孔子並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他依然樂觀,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30]

◎在貧窮中快樂。

子曰:“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的心目中,主持正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當貧富與道德發生矛盾時,他寧願貧窮也不放棄道德。但不能把他的太平安樂看作不求富貴,但求維護道,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孔子曾說:“富而貴,人欲其所欲;如果妳不走這條路,妳將壹事無成。貧窮和吝嗇是人們所厭惡的;不走大路,就不走。”“有錢可用,雖然鞭子多,我也做得到。妳要不到,就按我說的做。”[30]

◎學而不厭,教而不厭。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以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他在當時很有名,幾乎被認為是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本人並不這麽認為。子曰:“聖人仁者,我焉敢?”樂此不疲,教人不厭。“孔子得知沒有正規的老師。誰有知識,誰不懂,就拜他為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選好的跟著走,改不好的。" [30]

直走。

孔子天性正直,主張直行。他曾說:“我對別人,誰毀我名譽?”有名氣就要去嘗試。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記》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要求老子講禮貌。臨走時,老子贈言:“精明透徹,近死,善議人。辯廣大者危,惡者也。做兒子的不該有自己的,做部長的不該有自己的。“這是老子對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缺點,就是看問題看得太深,說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立場的人,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危險。[30]

善待他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大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舍我其誰,鞠躬盡瘁”都是他的人生準則。子曰:“十之五,吾立誌學;我三十歲了;四十而不惑;五十歲時,我知道我的命運;六十歲我聽話;我七十歲還聽話;我沒有越界。”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各個階段的總結。[30]

3主要成果編輯

工作

六經

古錢中的論語(2枚)

古人認為孔子編纂了詩、書、禮、樂,為《易經》(又稱《易經十翼》,或《易傳》)作序,撰寫了《春秋》。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後代編撰而成。【31】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在南宋以後並稱為“四書”。通俗的《論語》有二十篇。《論語》語言簡潔深刻,其中很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小言大義”。

人教版初壹語文上冊第十課是《論語十二章》。孔子的名言已收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第12冊練習題7。長春版語文書10收錄了四部《論語》。《論語六首》已收錄在第壹冊第壹天的中文版中。三年級語文書第壹冊的中文版已經收錄了《論語》十篇。壹些練習冊包括了關於孔子的練習。

詩意

去找、宋、桂、潘曹、曹、曹、霍。

這些詩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裏,可信度不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