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做良心的歷史古裝劇,不代表會賠錢。
很多制片方認為良心歷史劇成本高,耗時長,沒有小眾、玄幻、蘇王秀蘭等元素的流動,無法保證收視率,最終會賠錢。其實這是壹個錯誤的概念。從近兩年的影視劇市場來看,觀眾的觀看品味在逐漸提升,對影視劇質量的判斷能力也很高。
而長安美術設計圖中的《最長的壹天》的流出,卻以其細膩程度讓很多觀眾大吃壹驚。為了還原唐代長安城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盤根錯節的建築,團隊專門描繪制作了壹個概念稿,還原度極高。令人驚訝的是,設計了壹套復雜的傳輸系統和加密系統,通過信號版本在了望塔之間傳輸加密信息。連原作者馬伯庸都驚呆了:“我還以為信號版是隨便翻的呢...妳真的設計了壹套暗號。”
演員的妝容也是壹絲不茍,模仿人的樣子,讓我們看到了唐人的衣裝之美。有了這份誠意,難怪該系列會引起轟動。
第二,不壹定要有壹個合適的編造,但至少要傳達壹個正確的歷史觀。
提倡歷史古裝劇要尊重歷史,並不意味著要求100%服從歷史,那樣會失去娛樂性。《長安最長的壹天》並非真實的歷史故事,而是作家馬伯庸經過歷史考證發明的傳奇故事,可以簡單理解為《長安24小時反恐錄》。
該劇講述了唐天寶三年,土耳其的狼衛隊試圖通過綁架和暗殺的方式來摧毀長安。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內的死刑犯、業務能力非凡的爛教頭張小靜奉命與善於謀略的忠臣李泌聯手,在十二小時內拯救長安城。雖然劇情是虛構的,但是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裏面有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比如李泌、何、袁載、王壹秀,都是可以考的歷史真人。
就連不太出名的張小靜和姚如能也各有淵源:姚如能是唐朝的壹個官員,曾任華陰縣令,寫過《安史之亂》,裏面提到了張小靜的名字。與此同時,唐宋史料筆記中也有對張小靜的描寫,其中有壹段寫道:“張小靜射國忠義而降”,劇中也還原了類似的情節。當然,張小靜和姚潤能因其具體事跡而不為人知,大部分情節是作者虛構的。
此外,為了增強歷史色彩,劇集的宣傳曲、片尾曲、插曲的歌詞都使用了原詩。比如其中壹集是李白的短歌。從這些詩詞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先人的文學之美,還可以窺見唐詩文化的繁榮。
當然,除了歷史人文的高度還原,劇情也很給力,邏輯緊湊,人物舉止符合身份地位,傳達了保家衛國的主題,都讓觀眾覺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