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是在自我知識體系的框架內,用自己的已知體系去理解未知,將新的知識和經驗帶入舊的框架。所謂“我註六經”也是如此。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容易肢解學習對象的獨特性和生命力。就算學的再多,也是自己去解讀經典,並不會拓展自己的胸懷和視野,也不會有真正的自我超越和成長。
就成人學習而言,同化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人們常常用已知去了解未知,這是壹種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識習慣。所以大部分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已經成型,不會再像孩子壹樣無休止的膨脹和成長。
適應是相反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六經註我”,這個過程太危險了,很容易失去自我創造力和生命力,成為紙上談兵的書呆子。現代教育壹批批培養出這樣的人才。
正因為如此,孔子和他的老人們特別強調兩者的平衡:“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懶”,“質勝於文,史勝於文,柔則柔,然後君子”。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是千古壹嘆!
2.大自然是如何學習的?
其實除了這兩種方式,還有壹種方式叫疊加,就是把系統疊加在系統上。這是更重要的方式。壹般系統論的研究證明,在大的時間尺度上,系統演化或進化的壹般規律是通過疊加完成的——即在系統上疊加新的系統。這是我們身體的構成和進化;身體外的物質世界、生命系統、生態系統也是這樣進化發展的。而且,這是唯壹壹種在時間上大規模發生的進化方式。
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發展和演變都是通過同濟的方式進行的。舊的不會被拋棄,但會被納入新的更大的和諧體系,成為新的整體中更基本的組成部分。這也是《中庸》所說的:“萬物滋生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壹種自然的智慧,也是生命進化的硬道理。
3.吟誦和啟迪
我相信疊加也是更重要的學習和人生成長方式。而學習經典閱讀法就是這樣壹種方法。它使得我們的精神體系的構建過程,除了自我體系之外,不斷疊加經典體系。
讀經其實就是壹個反復念經的過程。這背後是對傳統和古人智慧的信仰和尊重,因為有虔誠,讀書才有莊嚴和樂趣。我念叨了很久,甚至可能見證了道教的交匯,進入了文字背後的三昧。所謂“心靈接觸”,是壹種感覺,壹種頓悟,是舒服的。
我想,孔顏之樂也有此樂。而這種尊重和真誠的喪失,就成了今天人們所說的死記硬背。辛酸也在其中。
朗讀的核心是不要失去自我,在自我意識的觀察下吟誦,全心全意,真誠專註。所謂“誠抵使石開”,所謂“說心裏話散了喊嗓子也沒用”,都是古人的有意體驗。
其實,朗讀作為壹種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學習方法,壹直是我們古人所提倡的。所謂“讀壹百遍書,其意不言而喻”。這不僅是孩子們的學習方法,也是我們成年人的基本方法。特別是經典的學習,通過反復的誦讀和吟誦,可以達到記憶,銘刻於心,逐漸開悟,這是傳承文化智慧,繼往開來的基礎。其中,也有如松所說的“以史為鑒”的主旨。
古人所說的人生三難之壹就是“難遇賢明之師”就算聖賢滿大街走,沒有人生的頓悟又怎麽會知道呢?那又怎樣?
反復讀經啟蒙,是壹條相對穩妥的學習路線。況且,我真的不知道:沒有外在經典的指引和光照,我們如何打開自己的內心?就算妳開悟了,妳又怎麽保證自己不誤用這顆心而誤入歧途呢?
4.不懂,自在其中
讀書的根本原則是:不懂,但要印在心裏。經典的原意,聖賢的話或者大家的話,即使簡單,也不壹定能理解。
理解就是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解讀對象。如果客體與自我系統同構,如果是自我系統之外的完全異質的存在,悟性只會是“我註六經”,心裏只看到自己,不過是肢解死亡的經典生命。就像《紅樓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見道,理見理,情見情,色見色。”壹種理解也犧牲了其他的理解,其實是對經典的誤解。
我個人有很多這樣的經歷。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時候,據悲觀報道,戰爭的汙染可能會惡化中東地區乃至半個地球的地理環境幾十年。壹天晚上,當我讀到經典《祝福壹個健康的家庭》中的壹段旁白時,我呆在了那裏——我突然意識到,讀了十幾年的這句話,這個“家”絕不是我壹直想當然的自己的小家庭!而是壹個人類家庭!甚至:整個生態環境都是人和大家庭!“如果皮膚不存在,頭發就會附著在上面。”在這個時代,壹個人和壹個家庭的福祉怎麽可能超脫於人或人?!
經典中有古人體悟到的天人之法,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信息,有豐富微妙的經驗,有血淚凝成的人生和社會經驗,很多都超出了自身的理解極限。莊子說“夏蟲難談而冰”。生命的過程始於夏蟲的成長。很多人,甚至壹些所謂的人,都走不過四季,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古人講學習,什麽時候都不晚,孔子會活到老學到老。
壹本道德經,只有五千字,已經寫滿了文章,有哲學家的老子,有軍事家的老子,有經濟學家的老子,有經理人的老子,有作家的老子,有方士的老子。他們充滿了話語和自信。然而,誰得到了老子的真正解讀?先賢們曾這樣評價《道德經》:“兩手蓋外,日月集三才。”很明顯,有天堂,有隧道,有人性,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信息,所以沒有問題。我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麽更好的方法可以學好老子,如果我忍不住去讀,刻在心裏,又無法抗拒的話。
我發現榮格對待夢的態度也是對待經典的態度。按照榮格的理解,夢的答案就是夢本身。所以榮的夢作的壹個要點就是不斷回歸夢本身!讀書誦經是我們時不時回歸經典的最好方式。
我的經歷,對榮格精神分析的學習,甚至其他人的壹些經典話語都需要反復背誦,而不是有意識思維的理解。
朗讀就是壹心壹意的朗讀。只要不只是他或者我。讀久了,多了,妳就成功了。至於疊加,至於全面的後續工作,我們可以放心地交給時間和我們的無意識!
——如果妳能放下,妳在裏面會很舒服。
我相信:在我們體內,200萬年的人。更值得信賴,我們生命的自然體智慧。
5.為什麽念經可以開導人?
至於為什麽念經能啟迪智慧?這是壹個更復雜的問題。除了上面提到的知識體系構建的奧秘,疊加是更自然、更科學的方式,經典中蘊含的大智慧自然可以彌補我們後天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真誠堅持閱讀的過程,可以排除雜念,讓我們壹心壹意專註於經典。這種狀態可以更好地連接我們的集體無意識,理解文字背後的三昧,甚至感受聖賢的心性。這也是儒家說“知止可以後決”,佛教說“他可以使智”的過程。排除雜念,靜心,也符合榮格通過積極想象溝通集體無意識的原理。
正如《高僧傳》卷XI所言:“以預定法觀界時,唯寂明,靜於深潭,則魚石透徹,心明則無隱。”陳冰先生解釋說:“停”是指長時間專註於壹個焦點,使心安靜不動,如止水無波。佛教認為,只有以平靜而專壹的態度,才能強烈洞察靈魂的秘密。“這裏的‘停’和‘定’的意思是壹樣的,壹心壹句就能停在經典,也是壹種定的狀態。這也是禪宗的“和頭說話”的方法,從中逐漸修煉到開悟。
在這樣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感壹點先天之動”,延續先天——集體無意識的智慧。這裏也有通過經典改造我們自己的自覺自我和集體無意識的秘密,也包含了孔子所說的“生而有知”的秘密。
古人常說人“在壹起都挺好的。”仔細調查,人家是怎麽提煉他的臺詞的?不外乎愛好和欲望,只是長久而已。在他的情色行為背後,無非是壹些核心思想,不斷地被背誦,不斷地被回憶,甚至下意識地被重復。
6.大聲朗讀的技巧
大聲朗讀,也有壹個小竅門,就是用丹田之氣(聲音來自小腹)全神貫註,同時聲音要清晰明了,越快越好。原因很簡單。壹旦我們慢慢閱讀,就會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夾雜其中,所以我們讀的不是經典,而是我們自己。為了更好的防止分心,妳也可以在閱讀的時候用耳朵(心)聽聽自己的閱讀聲音。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就會在其中遊刃有余——長期堅持下去,妳不僅會開悟,還會強身健體。
讀經典方法,從最簡單到最容易;它的好處是深刻而深遠的,甚至與聖賢相比,遇到真正的心靈和自我是舒服的。
閱讀經典是壹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