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朝的流行歌曲。
當時很多唐詩都是流行歌曲。據文獻記載,王維的詩《壹個人無緣無故離開陽關西去》作曲後不脛而走,很快成為著名的送別曲。白居易有詩說,“高音樂器上彈銀字,慢悠悠歌詞唱衛城”,“相逢不拒醉,聽陽關四聲”——因歌中有叠歌,四聲是“勸君多飲”,其效率不言而喻。劉禹錫還在壹首詩中說:“老人只有何坤,勤唱《圍城》。”賀侃是唐代著名的歌唱家,尤其擅長演唱成衛曲。時至今日,這首古老的歌依然迷人。
說起劉禹錫,他被貶巴山蜀水時,寫了壹首《支竹詞》,當時很流行,壹直唱到宋代。南宋文獻《苕溪漁隱從化》有記載:“我夜遊苕溪,溫州人唱漁歌。歌裏有這兩句,其余全是俚語。夢這個詞(劉禹錫的詞)不就是從八月開始流傳到這裏的嗎?”從唐朝到宋朝,從巴蜀到吳越,壹根竹簽延續了幾百年,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其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
白居易是唐代最喜歡的流行歌曲詩人,所有的藝妓都知道他們的名字。白居易在《九書同元》裏講了壹件事:“...妓女們看到她們的仆人來了,就互相指著說:“這是秦中吟的主耳朵和長恨歌。“可見白居易的名氣有多大。當壹個藝妓討價還價時,她吹噓道:“我會唱白雪石的《長恨歌》。相當於普通藝妓嗎?“徐州名妓關,這首歌唱得很好,和白居易有段心酸的故事。《長恨歌》是壹首120句的敘事長詩,壹口氣唱下來相當困難,所以藝妓以唱這首歌為榮。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經常被“士僧寡婦處女”傳唱,壹時蔚然成風。
上世紀70年代,長沙出土的唐代銅官窯瓷器上刻著壹句詩:“妳生在我生之前,妳生的時候我已經老了。妳恨我生得晚,我恨妳生得早……”這首詩壹出土就引起了關註。它不僅被用在《全唐詩副刊》等工具書上,更耐人尋味的是,它現在已經被改編成了壹首流行歌曲。文學史專家認為,《我生時》很可能是當時胡同裏的歌謠,所以被陶工刻在瓷器上。很有意思的是,唐朝的流行歌曲時隔壹千多年又流行起來了。
無獨有偶,晉陜蒙壹帶有壹首民歌,內容差不多,唱的都是忘年交:“我騎著騾子跑了,妹妹年輕,哥哥老。”我不覺得妳老,妳也不覺得我年輕,我們壹輩子都是老朋友。“雖然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不同,但無論長安還是長沙,無論京城的才子佳人還是西北的村姑,年齡和年齡都不能成為愛情的障礙,永恒的主題果然名不虛傳。
大唐文化是開放的,音樂的繁榮達到了頂峰;不僅《涼州詞》、《楊柳枝》等樂府歌曲傳遍天下,西洋歌曲也蔚然成風,甚至形成了“城頭山雞鳴,洛陽家家學樂虎”(唐王簡)的景觀。這些唐朝歌曲的曲譜雖然早已失傳,但卻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這就是唐朝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