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西州歌》的詩性?

《西州歌》的詩性?

西周曲詩歌晦澀難懂,許多研究者對其有不同的解讀。這首詩的時間、地點、人物、敘事視角都比較晦澀,很難達成統壹流暢的解讀。在對《喜州曲》的解讀中,有三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壹是《喜州曲》的主人公是誰,從誰的角度來解讀;第二,詩中哪裏是地名,哪裏是主角的住處;第三,詩歌內容是否有季節變化。本文分析了詩中的“梅”和“蓮”兩個意象,並探討了對這三個問題的解讀。《西周曲》第壹句有兩個字“梅”。對這兩個詞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理解第壹部《梅》主要有三種方式。第壹種說法以遊國恩先生為代表,他在《論西》中提出“梅”很可能是詩中女子的名或姓。第二種說法以加賀先生為代表,他認為“梅”字應該與“歡”字同義。南朝樂府民歌中廣泛使用“環”,壹般指“環郎”,是當時女子情人的稱謂,“憶梅到西州”、“桓溫到揚州”等句式也是如此。第三種觀點認為“梅”是梅花的意思,“下”是落下的意思,即梅花落下。至於二梅,研究者大多理解為真梅,或梅花,或梅枝,可折送江北。筆者認為這三種說法都有漏洞或者說不夠恰當。下面將對三種說法進行論證,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第壹個“梅”指的是女性的名或姓,那麽這個動作的發起者就是男性。當男人想到他心愛的女人時,他來到了西州。自然也是男的把梅“折”“送”到江北,女的戶口在江北。但這種理解與後文《南塘秋色采蓮》有沖突,對“蓮”的意象分析可以證明“在《西周曲》中,‘蓮’字出現了七次,是‘惜’的諧音。”南塘秋采蓮”指女子去南塘采蓮,可見女子居住地離南塘很近。南塘在哪裏?”《新唐書·地理》:“鐘靈,改名鎮遠中學,縣南有東湖。元和三年,刺史單薇在南塘開鬥門救河,開塘灌溉田地。”因此,壹些研究者得出結論,南塘在鐘靈附近,也就是說,詩中的女子就住在南昌附近。這個觀點還有待商榷。南塘在詩中是壹個彈丸之地,大概只是壹個荷塘。南塘這個名字也很常見。今天浙江寧波有壹個地方叫南塘老街,不能因為距離南朝很遠的朝代記載了相同的地名就草率判斷。筆者認為,南塘位於江南。“蓮花”意象在西周曲中反復出現,大概是受漢代樂府詩《江南》的影響。”江南可采蓮,荷葉何”,西周曲中描寫的采蓮情景與之相似。江南可視為采蓮詩的鼻祖,廣為傳唱,對後世詩歌創作影響很大。不是只有江南才有荷花,而是江南這首詩深入人心。說到采蓮,人們想到的是“江南采蓮”,就像現在人們提到“高郵”想到的是“鹹鴨蛋”。並不是只有高郵產鹹鴨蛋,汪曾祺的《高郵的鹹鴨蛋》壹文說得很自然。在詩歌中,《采蓮》與《江南》的聯系是比較牢固的,《喜州曲》作為作家加工的民歌,在民間創作中繼承和發展《江南》是非常合理的。由於南塘在江南,所以南塘采蓮的婦女也生活在江南。如果將_“梅”理解為女子的名或姓,那麽女子的居住地就成了江北,與女子采蓮的地方相矛盾。這個女人住在江南。她“憶西州”,詩中還提到“西州在哪裏?“兩槳過橋”說明西州離江南很近,大概在江南。如果最後的《夢見西洲》還是像以前壹樣以壹個女人為原型,那就顯得不合理了。所以詩的後四句應該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講的是男人的故事:南風把我的思念吹到了西州,吹到了我心愛的姑娘的夢裏。所以《喜州曲》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敘述的,只是前面的主人公不寫自己的想法,而是看著女方送來的“梅”去想象女方對他的想法。最後四句變成男人的自述。第二種說法“梅”與“歡”同義,有待考證。首先,“梅”和“歡”在讀音和字形上都不相似,不存在替換或錯誤的可能。其次,南朝樂府民歌中很多詩詞直接用“歡”字來表達“歡郎”。為什麽《西州歌》只用“梅”來表達“歡”的方式不同?說“梅”和“歡”是同義詞,未免牽強。第三種方式,“梅”就是梅花。很多研究者支持這種說法,認為“梅”是壹語雙關,既指梅花,也指丈夫。筆者贊同雙關,但將第壹梅解讀為梅花更為恰當。“梅”與“媒”諧音。古代有青年男女聚在壹起拋梅子選擇戀人的習俗。《詩經·國風·梅》:“_梅,其實就是七。求我做學問,幸甚。”《西州曲》裏的男女主角,大概是通過“拋梅花”認識的。《喜州曲》壹般認為是南朝民歌,經過文人加工。在以前文人寫的詩中,有很多借用或引用《詩經》的現象。《憶梅去西州》中的“梅”字,也不無吸取《美優》中梅之義的可能。“_美優”中的“梅”是指成熟的李子,而《喜州曲》中的“梅”則表達了這個意思。到了梅子成熟的季節,女主角以為梅子成熟了,紛紛落地,就像她逝去的青春壹樣,但她和愛人還是分開了,無法相見,於是她來到了曾經和愛人相遇的西州。此時,李子樹上的李子已經全部脫落。這也解釋了第二句中的“梅”是梅枝的意思。“梅”解釋為“梅”與“梅花”的區別,這就涉及到對《西州曲》是否為“相思四季”詩的理解,因為壹般認為梅花季節為冬季,梅花季節已到了春夏之交。作者的觀點是,這首詩沒有描寫四季的變化,而是定格在秋天的季節,這也是為什麽解釋為“梅花”比“梅花”更貼切的原因,兩者互證。如今,江南的李子在初夏成熟。根據竺可楨對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化的研究,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第二個寒冷期。所以在南朝,李子成熟的季節要往後推,李子成熟的季節落在秋天。而且“南塘秋采蓮”這句話已經明確指出詩歌故事的季節是秋天。總結:西州曲第壹個“梅”是梅子,第二個“梅”是梅枝;整個故事是從壹個男人的角度敘述的。前28句,主角是女的,男的不寫自己的想法,而是想象女的想他,後4句變成男的自述;女居江南,男居江北,南塘、西洲位於江南附近。全詩以秋天為背景,敘事抒情。來源:神州商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