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春望》和《早春顯臣張十八》描寫的景色有什麽區別?表達情緒有什麽區別?

《春望》和《早春顯臣張十八》描寫的景色有什麽區別?表達情緒有什麽區別?

春景

長安失陷,國破,唯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森林茂密。

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

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

惆悵纏繞,撓頭思索,越撓白發,幾乎插不上壹根發簪。

憂亂傷患是安史之亂後杜甫詩歌創作的重要主題。這首詩馬上傷春,用沈痛的筆調表達了胸中無限的悲憤。把民族仇恨和家族仇恨結合起來表達,字字血淚俱下。看了讓人心碎。在杜甫同時期的眾多同題材詩歌中,這首是最深情、最深刻、最優雅的現實主義絕唱之壹。好詩是詩人高尚感情的結晶。讀這篇名篇,我們最驚人的感受是,詩人悲憫世界的博大胸懷,與祖國的命運、時局的變化、人民的疾苦是如此息息相關。他從不像草叢中的小蟲壹樣為自己的悲哀嘆息,而是符合時代悲憤的主旋律。短短40個字,他奏響了壹曲悲傷悲壯的哀歌。前人稱杜甫的詩為“詩史”,是因為他“善於呈現時事”,寫了很多敘事性的作品。如果從廣義上理解“詩史”的含義,著眼於它是否表現了時代的矛盾和情感,那麽像《春望》這樣的抒情作品,也是最傑出的“詩史”。

詩寫於肅宗至德第二年三月(757),杜甫在長安落入賊營。其中心可以用轉聯的“感時”“恨別”四個字來概括。詩歌因其寓意而受到重視。然而,此時杜甫去蘇宗共赴國難的心願未能實現。他反而被抓賊了,內心極度悲傷,充滿了憂慮,透過春天的意象迸發出來。但由於情感內涵豐富,語句高度凝練,不唱不哭,融於眼前的情景,所以即使開頭說了“國破家亡”的話,後面又有直指時事的話,但全篇仍有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的詩美。

全詩的表達層面可以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四句,寫春光,看物傷。前兩句話,看似直白,實則蘊含著山河依舊、國事不再正、草木叢生、人煙稀少的強烈暗示。對聯句是古今傳唱的警句。這兩句省略了壹個動詞,分別是“花中淚”和“鳥驚”,意思是“花中淚”和“鳥驚”才完整。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應該是讓人心情愉悅的,比如在平和快樂的時候。但目前由於國破,春花徒然增添了人們的悲傷,春鳥更加動人。在這裏,詩人胸中憂國和思鄉兩種情懷的呼應和交織得到了高度概括和生動書寫。《時間感》繼承了《國破》《恨別》開辟了《家書》,在條條框框上更是別出心裁。關於這四句話的豐富內涵,前壹集《苕溪漁隱從化》引用了尤措詩的雲:“古人為詩,比文字更有價值,使人思而得之。因此,說話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杜子美是現代最著名的詩人,如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山川和河流持續,春天重新綠色的樹木和草,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他們的悲傷。山山水水都在,明朝沒留下什麽,明朝沒人,花鳥,平時可以娛樂的東西,看到就哭,聞到就知道了。”分析頗有道理,可供借鑒。詩的最後四句,關於對春天的渴望,集中在兩點:思鄉和因傷而急躁。雖然強調的是鄉愁,但我不會忘記時事,再壹次把國事和家事緊密聯系起來吟誦。“烽火”要以“國破”和“時代感”為基礎,傷亂憂國之心要壹致。“連行軍”是指戰爭還在繼續,沒有混亂的壹天,似乎整個春天都在悲傷中過去了。“家信壹條,抵得上千斤黃金”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用誇張的比喻控訴了人們因戰爭而造成的家庭分離、家庭孤立的悲劇。因為它準確生動地傳達了戰亂環境中的人性,所以贏得了千百年來讀者的贊譽。在對聯的最後,他形容自己又白又矮,生動地突出了詩人強烈的憂患意識。老杜之所以是老杜,是因為他總是在國運危急之秋表現出哲學家的憂患意識。

韓愈《早春》呈張水部十八員。

大道上方的天空中有許多絲,它像黃油壹樣細膩濕潤,遠眺的草地依稀相連,但在近看卻顯得稀疏。

這是壹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於綠柳的晚春。

做出贊賞的評論

張:張繼,時任水利部部長張外郎。體制外的官員。

長慶三年(823),韓愈贈水利部尚書張繼的壹首詩。

這個系列的第二首詩,作者說:“莫道觀忙著當老大,就是沒人年輕。”年輕人追逐著春天,拍打著蝴蝶,玩耍著花朵,用他們的童心和稚氣的眼睛直接感受著大自然奇妙的機趣。而老板對春天的追求則是另壹番景象。公務繁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驗了世間的風風雨雨之後,我悠閑地踏上了春天的旅程,盡情享受。此時此刻,童心固然重要,重要的是在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其豐富的意蘊。妳不相信嗎?請看韓愈晚年的兩句詩——“天上的雨清脆,遠處的草色近。”帝都長安的街道下著毛毛雨,雨下得那麽輕,那麽軟,那麽潤,像黃油壹樣。不,它還具有培養酥油所沒有的壹切的非凡特性。在細雨的滋養下,妳看草的顏色。從遠處看,它朦朧,極清,極新,它在等妳靠近。反而覺得失去了綠色,卻看到了剛剛鉆出地面的嬌嫩的草芽。

在這首詩中,作者只是給“草色”增加了意義。首先,為它安排壹個典型的環境。《天街》和《小玉》已經指出他們出生在帝都,當時正值早春,渲染出濃郁的春天氣息。然後,作者描述了自己遠道而來的不同感受。本來早春有很多種風景可以吸收進詩歌裏。潺潺的溪水,婉轉的鶯聲,飛舞的雙燕,都可以象征春天重返人間,但作者生動地刻畫了壹片草地,這可能是他作為壹個詩人日漸蒼老、思想高尚的獨特心態的反映。細雨中的草色,若有所指,先傳達了春天的氣息。它不想和各種花爭三月的絢爛春光,也不想和禦柳爭貴夫人的寵愛。它是孤獨的,無聲地向人們展示著大自然的生機萌發和復蘇。它...難道妳沒有壹種高貴脫俗的氣質和稟賦嗎?從普通的草色中,作者看到了它能夠與人交流的不同尋常的靈性,從而感到無比的快樂。他在心裏寫下了壹首贊歌——“最受益的是壹個春天,勝過煙柳。”黃樹燦在評論《草色》壹句時說:“畫像很辛苦。就像畫家有意無意地設色壹樣。”的確,作者就像壹個技藝高超的水墨畫家,只畫草色不染,筆法清晰地再現了淡淡的碧痕,遠看是真實的,近看卻不是。所以寫初春的草色,可謂形神兼備。韓愈之前的王維寫了“漢水泛濫”,第二聯說:“此水貫天地,山色既有又無。”後來歐陽修含蓄地把壹首詩收入詞中,開頭說;"平山籬笆倚晴空,山色既有又無."山上的景色似乎是遠處開闊地帶的壹個特色。它的背景是外面的世界和晴空,很遠,所以有迷失的感覺。韓愈這首詩的背景是“天空如酥般淅淅瀝瀝”,所以作者描寫的筆法很自然地轉向了壹種草色,更何況詩的主題是揭示早春萬物萌動的清新感覺!可見作者這樣寫風景,不是無意,而是有意。他為之創造“有意無意”的藝術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詩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