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的詩中,有五首是獻給諸葛亮的,十五首是關於諸葛亮的。陸遊有六首詩獻給諸葛亮,十四首詩與諸葛亮有關。這個數字相對於他們幾千首詩來說,確實微不足道,但如果把這個數字與其他詩人的相關作品數量相比,就不難看出他們對諸葛亮的偏愛。不同時代的兩位大詩人為同壹位歷史人物寫了很多詩。如果單純解讀為偶然,難免流於表面。如果我們稍微分析壹下他們所處的時代和個人經歷,就不難知道答案了。
就時代而言,杜甫和陸遊都生活在壹個混亂的時代,這使得他們對諸葛亮這位安邦忠臣和好朋友有著特殊的感情。另壹方面,杜甫和陸遊都出身於士大夫家庭,傳統的教育使他們有著忠君、救民於水火的崇高政治理想。然而事與願違,他們終其壹生都未能大顯身手,只好白白地背負重擔,他們的詩也就此夭折。諸葛亮是儒家思想的典範,是君臣雙方的最佳範式。所以這兩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到了四川,自然感慨無限。可以說,正是危機和混亂時期相似的時代背景,相似的命運多舛,才使得這兩位相隔近五個世紀的偉大詩人有著強烈的情感聲音。張煌在《蜀先生翁芳詩後》中說得很有道理:“翁是壹個過江南的詩人,他當時正處於困境之中。他的忠君愛國,憤懣不平,恢復宇宙的誌向,往往來源於他的詩。過去,老杜被稱為詩史。他遭受天寶之亂,在蜀中生活了幾年。他所做的壹切無非是在發泄忠誠。翁也在蜀中住了幾年,然後回到杭州。它的起源是近似的,刻意的,與世界壹致的。”陸遊在許多詩中贊美杜甫的偉大胸懷。“看運河胸,穿越宇宙,可惜了。”.....令天開太宗業,馬謖遇非公乎?後世,但作為壹個詩人,卻讓我覺得有些空虛。"(《讀杜甫的詩》)這是對杜甫的壹種感悟,也是對自己的壹種感悟。就詩歌而言,杜甫和陸遊對諸葛亮充滿崇敬之情,在詩歌中多方面贊美他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質。
杜甫入蜀後,去了成都武侯祠、祠堂、夔州八陣圖、白帝城武侯祠、祠堂,寫了很多贊美諸葛亮的詩。諸葛的威名蓋世,而他的意誌,在三國的戰爭中,只是壹根羽毛對著壹片火紅的天空。他是易、魯等人的兄弟,在歷史上將超越所有最偉大的政治家。”(《史碑五首》)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和名望,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杜甫經常把諸葛亮和他所崇拜的同時代的英雄們相提並論。關、、李光弼都為唐朝的統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在詩中把他們與孔明相提並論,表達了對他們的敬仰之情。《我輩白羽扇,散龍匣》(《故司徒李光弼》),“諸葛蜀人愛,文翁開導”(《贈射吳公》)表達對其功績的贊美,也有贊美諸葛亮的。就連諸葛廟的古柏也讓他久久難忘,反復吟唱。“武侯祠不可忘,內有松柏。”作者晚年去夔州,看到武侯祠雕像殘缺不全,便將壹首詩交給當時的官員修復。詩人對諸葛亮的感情可謂深厚。
陸遊從小就重拾誌氣,被諸葛亮的奇才和胸懷深深打動。他很大程度上稱贊了諸葛亮的才華:“年少時談舌生風,與葛啟才(《魚站五招上感》)和“少年不量己,惟欲管葛”(《警》)。詩人入蜀後,拜謁諸葛廟,千百年後,思其為人,更深有感觸:“忠武報國”(《訪漢昭烈惠玲及諸葛公廟》),“外強於河,名為風樂室”(《感舊》)。他甚至認為自己是千古奇才,遠超在軍事上卓有建樹的管仲:“千秋之業,遠不止壹個管樂蓋。”。當他的理想落空時,想起古人的風範,他更是感慨萬千:“照鏡子,我慚愧”(《白日做夢》),“我慚愧我的臉壹千年”(《感老》)。
除此之外,他們詩歌中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對諸葛亮功業不彰和自己徒勞無功的無奈哀嘆。杜甫,陸遊,當時國家處於分裂的局面。他深刻體會到國家的苦難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極度渴望國家的統壹與和平。但他們壹輩子,只能看著國家在分裂的戰爭中衰落,人民流離失所。我空有報國之誌,卻只能壹生沈浮,誌向難伸,詩人如何不悲?悲傷的人沒有手臂。眼看著能大展宏圖的諸葛亮最終會失敗,這讓詩人感到悲哀:“以春草染臺階,鳥語葉下歡”(《書香》),“塵作表率,草棘立軍山”(《感老》)。杜甫的那句“還沒來得及征服就已經死了,英雄從此在衣襟上哭泣”(《書香》)真是血性,千百年來無數英雄的悲劇。更讓詩人憤慨的是,他沒有時間濟世報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人民受苦,比諸葛還要悲壯。無奈報國的詩人,只能用詩來表達,“讓智者有望者無怨古才難用”(《庫珀遊記》),“難用高而常迂”(《漢獻帝惠玲》)
杜甫和陸遊的諸葛亮詩在內容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畢竟是相隔五個世紀的不同詩人。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經歷不同,他們的才華和胸懷也不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詩歌必然不同。仔細通讀他們的詩,會發現杜甫的詩對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情有獨鐘,而陸遊卻很少關註。在他的詩中,“壹個模特”出現了很多次。為什麽?答案只能在他們的人生經歷中找到。
杜甫是壹個“偷雞摸狗”的人。十幾歲的時候,他雄心勃勃。他認為取名利就像是從口袋裏掏出東西:“他說自己挺出眾的,要金鹿(《魏作成二十二韻》),被楊倫評為“為士”,但這是杜甫當時精神的真實寫照。遺憾的是,即使他有解決問題的熱情和天賦,他也註定要失敗。《唐人才子傳》和《新唐書》都說杜甫“狂妄自大”,《舊唐書》也說他“浮躁、奢靡、慷慨”。雖然不可信,但也是空穴來風,杜甫性格過於直爽,不招人喜歡,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他詩意氣質的表現,也是他仕途坎坷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否則他也不會在長安待了十年,到處賦詩卻壹無所獲。後來他來到蘇宗身邊,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雖然他充滿了忠誠,但不為時勢所允許,這對詩人是壹個很大的打擊。杜甫孤獨的憤怒無處發泄,寄於詩歌,是對劉備與諸葛關系的高度敬佩和贊美。“君臣當* * *,聖賢當也”(《諸葛廟》),“先主武侯同?“宮”(《古柏行》),“武侯祠常在,君臣共祭”(《史碑五首》)等詩,都是杜甫情感的抒發。
陸遊雖然也無能,但他的處境和杜甫不同。宋代是壹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文人的地位相對繁榮。陸遊沒有“爭食”杜理科賦(《荊南秋韻三十首》),統治者也欣賞他的詩,孝宗還專門召見過他。所以他的怨恨和感情比杜甫少。另壹方面,由於童年的所見所聞和家庭的影響,他抵制興國的愛國思想異常堅定。長大後,在前線的經歷讓他目睹了抗金將士的戰鬥熱情,也讓他明白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統治下悲慘的生存狀態和“忍死望復”(《關山月》)的迫切心情,這讓他更加渴望收復失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陸遊因為處在外國鐵蹄下國家四分五裂的特殊時代,所以他的心始終系在北方收復失地上。早年他在詩中寫道“上馬攻狂胡,下馬草寫書”(《見風俗大散有感》)。蜀中的抗金生活,“夜船飛雪,鐵馬散秋風”(《書怒》),給了他壹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到了晚年還念念不忘。“遺民”、“陳虎”、“王師”等詞在他詩歌中的出現也反映了詩人收復北方的強烈願望。直到去世,詩人還能淡泊生死,卻苦於“不見九州”,難以合眼。諸葛亮壹生都在努力統壹北方。榜樣中的忠誠感動了後世無數忠誠的先烈。其中“賞三軍,定中原於北”的決心尤其觸動了我們的詩人陸遊,他引之為睿智之文。所以,他在詩中反復強調“師者典範”這篇文章:“師者典範,可以告訴我們從古到今的壹切,我們可以在子夜看得更仔細”(《病書》),“師者典範,示其真實世界,千年如壹師”(《病書》),“師者典範,不可刪也”
另外,陸遊的詩中,他喜歡關戈,說“關戈是認同自己的天才”、“關戈只是壹點”(《老人》)等句子很多,這在杜甫的詩中是很少見的。關雎管仲,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輔佐,打敗六國,奪得霸主地位,並在中原地區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狗戎的入侵,被孔子譽為“少了管仲,我丟了性命”(《論語》)。因為宋受到北方敵國金的欺淩,陸遊很佩服管仲打敗北方異族的功績。想到自己北擊胡,收復故土的野心,不禁想起這位保護中原經濟、文化、人民安寧的前輩。另壹方面,唐朝“安史之亂”的發起者和主力雖然也是北方少數民族,但都是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軍閥,這次動亂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叛亂。而且安史之亂很快就被打敗了,所以杜甫對民族矛盾的感受沒有陸遊那麽深刻。
諸葛亮是封建時代文人的典範。他的成就和品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很容易從他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尤其是那些身處亂世、受困於世的人,更容易在他身上找到寄托,更容易把胸中的積木倒在古鏡裏。杜甫和陸遊是詩歌發展高峰期的兩個典型代表,但由於他們的經歷和心態不同,他們的諸葛亮詩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