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文惠春論文作品

文惠春論文作品

格律詩的最高境界是以情打動人。

目前,格律詩的作者很多。他們在創作格律詩時,要麽過分追求典雅、新奇、大氣,要麽故作高深、晦澀難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造成無病呻吟、詞不達意或做作虛偽。讀者看了他的作品,不知所措或不知所措,卻不知格律詩的最高境界是以情打動人,以真情讓讀者感受* * *和陶冶情操。

中國目前雖然有很多詩社,但也有大量創作格律詩的作者,每年創作出版的格律詩數量足以超過唐詩宋詞總和的數倍。然而,由於人們對格律詩藝術的認識不夠深入,缺乏對古典文學知識的系統學習,現代文壇多年來對白話自由詩的實踐,以及西方現代派文藝的沖擊,格律詩的生存空間已經到了邊緣的程度。此外,格律詩讀者的缺乏也導致了格律詩變得“高不可攀”的被動局面。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欣賞格律詩的方法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欣賞格律詩的形式也從過去的人們唱著唱著變成了今天的讀者默默閱讀瀏覽。因此,作為壹首被讀者默默誦讀和欣賞的格律詩,就要求格律詩的意境和語言表達必須翻新,獨具特色,才能以真情打動人,吸引讀者的眼球。的確,如今的格律詩作品只是靜靜地躺在書本或網頁裏。他們沒有表情,沒有聲音,沒有色彩,孤獨,寂寞,無助。他們只有發揮格律詩本身的藝術魅力,才能達到打動讀者心靈的目的。

我有壹個詩人朋友,已經忘了當年之交,不止壹次給我講過他創作格律詩的親身經歷。他說:他創作的所有格律詩都是真情的表達。有時候因為寫了壹個真實感人的事件,不自覺地被劇情感動到流淚,但不知何故就是不能引起讀者的食欲,讓讀者的心顫動。其實格律詩的創作既要有作者的親身體驗,也要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時引起讀者的認同和歌唱,這才是真情實感。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降?。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這首詩只有20個字,卻被人們傳頌了千百年。根本原因是用情感打動人。眾所周知,這首詩是詩人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居住在湖北安陸時所作。壹個生活在異國他鄉的詩人,白天忙於應酬,無暇去想那些離別之情。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面對眼前霜降的秋夜,我怎麽能不思念家鄉呢?然而,觸景生情,思鄉心切,使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確,這個傍晚,月色如霜,除了天上掛著壹輪皎潔的圓月,地上掛滿了結霜的月光,四周靜悄悄的。無聲勝有聲,有壹種不可抗拒的情感在詩人的胸膛裏湧動,使他再也無法平靜下來。其實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在於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從而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生動地勾勒出壹幅“月夜思鄉圖”,將詩人在異國他鄉的孤獨與淒涼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怎能不讓讀者動容?

詩人創作格律詩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示格律詩藝術風格的魅力。當然,格律詩的藝術風格可以通過詩人的文化修養和獨特氣質來塑造。而詩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看不見的,聽不見的,比如同壹件事,出現在不同的時代和氛圍中,由不同的詩人揭示出來,其形式也大相徑庭。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春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草木皆兵。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我撫摸我的白發。它已經變得太薄了,再也裝不下發夾了。”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要欣賞這首詩,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背景。據史書記載,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史之亂攻陷大唐都城長安。同年七月,杜甫在靈武聽到了唐肅宗即位的消息,於是把家安在了漳州羌村,只身前往蘇宗,不料在途中被叛軍俘虜,帶到了長安。叛軍看到杜甫地位卑微,沒有囚禁他。次年三月,杜甫面對國家的毀滅和人民的流離失所,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詩《春望》。有評論家評價這首詩“意滿而不直,景既而不自由,情濃而不浮,物豐而不雜,格律嚴謹而不刻板”。詩的前四句描寫春城大亂後的破敗景象,充滿感嘆;最後四句因為詩人思念親人,杳無音信,充滿了悲傷。全詩平靜、真摯、自然。尤其是“經過三個月的戰火,壹條家信抵得上壹噸黃金。”寫詩人因為戰亂不斷,消息隔絕,渴望收到他的長信,令人扼腕嘆息。而這種迫切的心情恰恰是人們心中的同壹個想法。所以在人們心中造成* * *是很自然的。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經典詩詞充滿了強烈、深刻、真摯的感情。杜甫的“三官”、“三別”(“三官”是指“石昊官”、“新安官”、“潼關官”,“三別”是指“新婚”、“辭舊”、“無家”)的詩,是以詩人的情緒和情感為基礎的。詩人壹針見血地“嘲笑”和“諷刺”官僚統治階級;對社會不公的“質疑”和“譴責”,讓人仿佛還能聽到詩人當時憤怒的吶喊!此外,《古詩十九首》素有“言短情長”之稱。是以情感觸動讀者的佳作;兩漢的樂府,素有“皆感哀樂,因事而起”之說。換句話說,所有的創作主體都是有感情的,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思想性;陶淵明的《歸園》,素有“悠然自得”之稱。詩人在簡單描繪的同時,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操融入到田園風光中。李白的《早制白帝城》被譽為“快活開朗”。詩人用鄉村的壯闊和沿河航行的平穩輕盈表達了寬恕後的快樂心情。孟郊的《遊子頌》被譽為“感恩母愛”,是歌頌母愛的千古絕唱。詩人用清晰的語言和清新質樸的筆觸,勾勒出壹位慈愛的母親為遊子縫制衣服的場景,表達了遊子深深的思鄉、鄉愁之情。崔護的《京城南村》是壹首感情真摯的抒情詩。這首詩發源於“門”,止於“門”。詩人巧妙地以“人面”和“桃花”為主線,通過“去年”和“今天”在同壹個地點、同壹個場景的對比,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引發故事的敘述和情感的表達;此外,賀鑄的《雁過長門》是詩人對亡妻刻骨銘心的懷念。詩人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對亡妻的懷念,悲痛的情感表達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辛棄疾的“永裕樂靜口顧北亭懷古”是詩人對國家統壹大業的強烈願望和深切憤慨。詩人調任鎮江知府後,再也不能領兵打仗,馳騁沙場,收復失地。但詩人心中的愛國情懷依舊,登上顧北閣,瞻前顧後,緬懷過去,於是寫出了這首傳唱千古的佳作。全詩氣勢磅礴,悲涼悲涼,重義深情,放射出詩人愛國主義的光輝;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詩人將寫景與懷古結合起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壯麗的山河,壯闊的功業,喚起蘇軾冷靜剛健的思想感情。上城描寫了險峻的赤壁,渲染了古戰場的氣氛和氣勢。夏昆塑造了周瑜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歷史英雄的崇拜。最後用“壹個月還壹瓶長江”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全詞意境廣闊,感情奔放,語言生動,情在景中,情景交融;陸遊的《釵鳳紅酥手》壹詞,是陸遊寫的愛情悲劇。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與原配妻子唐婉離婚後重逢的情景,表達了對愛情的深深眷戀和向往,也表達了詩人難以言說的悲傷和怨恨...所有這些著名的古典詩詞都充滿了對國家、民族、社會、親人、朋友、生活、愛情和未來的真摯感情,詩人帶著強烈的思想感情而來。清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語言學家劉熙載在《詩品大綱》中說:“詩可以不寫若幹年,不可不實。“這正是我在說的。

中國是壹個詩的國度。中國既是壹個大國,也是壹個詩的王國。中國歷代詩人創作的經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學瑰寶和文學精華。然而,在當今的詩壇,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這是因為我國大多數專家、學者、詩人盲目推崇西方現代主義,挖空心思創造驚世駭俗的句子,炮制難以理解的意象,他們的詩裏既沒有痛苦,也沒有歡樂。因此,這種不正之風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創作格律詩的群體,以至於他們在創作格律詩時,只註重“崇洋媚外”或“圈子效應”,作品毫無真情實感,內容沈穩,語言虛妄生硬,形容詞、動詞堆砌泛濫,缺乏藝術感染力。特別是在提煉單詞、句子、思路上,我是隨性的,快樂的。

“激情成就佳句,憤慨成就詩人。”只有寫出真情、深情、癡情的格律詩,才能打動人心,打動讀者;這樣才能深入人心,樹立榜樣。

註:本文發表於2013年3月5日《長白山詩詞》第2期(總第108期)。

論格律詩的意境建構

我從事格律詩創作多年,對於格律詩的“意境”如何營造的問題,很難掌握。古人有句話叫“煉句不如煉詞,煉詞不如煉意”。詩歌看重意境,可見“意”在詩歌中的重要性。所以也可以證明古代詩人對“意境”的重視。那麽,什麽是意境呢?意境是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物中所表現的意境和境界。它是格律詩中的那種意象系統,以情景與現實交融為特征,作為整體出現的文學意象的高級形態,活躍於生命節奏的魅力與詩意,以及誘發和發展的審美想象空間。

在此,筆者想借用壹個與論文題目無關的故事來證明,作者在創作格律詩時,壹定要註意意境營造的重要性。宋徽宗·趙霽是壹位才子,精通鋼琴、象棋、書法和繪畫,是壹位藝術皇帝。說到管理國家事務,他不是壹個好皇帝;論文學藝術成就,他是文壇領袖。他壹生熱愛書畫,對詩畫的獨到見解令他印象深刻。有壹次,他想選拔壹位有造詣的畫家入宮陪侍,於是想出了壹個“深山藏古寺”的繪畫題目,來考驗天下所有的畫家。聖旨,畫家們奉聖旨去參加考試。令宋徽宗驚訝的是,復原的試卷上竟然有壹些逼真的答案:有的在半山腰畫了壹座古廟,有的在叢林深處畫了,有的只畫了古廟的壹角或者古廟的壹堵破墻...就在宋徽宗失望的時候,壹幅畫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用紅筆把它命名為“冠軍”。那麽這幅畫好在哪?其實這幅畫的高明之處在於畫家對意境的巧妙構思。他敢於打破常規,避開古寺作畫,專註於壹個“隱”來構圖,創造意境。請欣賞這幅畫:只見山間清泉流下,跳珠濺玉。泉邊有個老態龍鐘的和尚,把泉水壹個個倒進桶裏。其實這幅畫的意境在於挑水老僧。只有他才能把“山中藏古寺”這個話題含蓄地表達得淋漓盡致。想象壹下,壹個上了年紀的和尚下山取水。古寺壹定在深山裏,圖上看不到,上面寫著“藏”字。畫家選擇老和尚挑水下山的角度,就是為了讓畫面含蓄,激發讀者的聯想。像這幅意境深遠的畫,不拿冠軍才怪。言歸正傳,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老藤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壹部描寫漂泊遊子的佳作,因其意境高遠而傳唱千古。這首詩全文只有二十八個字,卻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十壹種意象。看似雜亂無章,實則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和巧妙安排,孤立的場景經過藝術手段的加工和提煉,使之有機地連接在壹起,構成壹幅畫面。面對這種情況,很難過。怎麽能不讓人難過,怎麽能不讓人心痛,怎麽能不讓人心痛?可以說是情景交融,意境悠遠。

中國格律詩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之所以能歷久彌新,是因為中國歷代各界人士對它的喜愛和推崇。除了被格律詩本身的藝術魅力所吸引,最令人著迷的是它的“意境”能讓人陶醉,愛不釋手。明代藏書家、刻書家朱承覺在《余堂詩話》中記載:“詩之美,在於意境的完美,除了聲音,就是真味。”當然,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創造格律詩意境的最具代表性的頂級大師有李白的奔放,杜甫的沈郁頓挫,白居易的簡單灑脫,王維的清新悠遠,李商隱的纏綿悲涼,高岑的雄偉悲壯,蘇軾和辛棄疾的豪邁壯闊,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約秀麗等等。

的確,意境是詩人在創作格律詩的過程中所表達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景物相結合的產物,並使之達到渾然壹體的藝術境界。格律詩的創作離不開意象和意境,因為意象指的是審美的廣度,意境指的是審美的深度。所以,在格律詩的創作過程中,詩人選擇的意象只是作詩的第壹步,也是創作格律詩的基礎,而達到格律詩藝術境界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意象的組合,創造意義與語境的和諧。經常聽到詩歌界的專家、學者、詩人講自己創作格律詩的親身經歷,或說“觸景生情”,或說“詩言誌,誌存高遠”,或說“激情成就佳句,悲憤成就詩人”。這些都服務於詩中的“意境”,借以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可見,格律詩的意境是作者心境和感情的自然融合,是主客觀相統壹的產物,是情與物的結合。比如李白《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故人辭西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眺藍天,我卻能看見長江在天空中流淌。”詩人李白眼中的“黃鶴樓、煙火、孤帆、揚子江”都是意象。當詩人把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成了壹幅生動的畫面,把感情和環境融為壹體,把場景和現實融為壹體。在這壹點上,有人會說,詩人李白勾勒的《去揚州途中告別孟浩然》的畫面似乎很直觀,而從表面上看,詩人李白對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並不可見。如果讀者細細品味,會覺得詩人李白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是:孤帆消失,只剩下那些久離江海,失去感情的人,在離別中是多麽孤獨淒涼。因此,它表達了詩人李白送別朋友的深情。再如賀鑄《玉案》的結論“壹川煙草,城中風,黃梅雨”。詩人賀鑄巧妙地將“草、柳絮、雨”三個意象組合成壹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有多少閑情?”其實是表達詩人賀鑄的政治失意。通過這些“閑愁”,在他的詩中非常優雅地表達出來。可以說構思新穎,能激起讀者的無限想象。

俗話說“時間超越詩歌”。其實這就是格律詩意境營造出來的奇特效果。《詩人陸遊詩選全集·劍南詩稿》(卷七十八)載:示子,詩曰:“詩初學,欲以花作畫,中年始悟少,漸有大誌。奇怪的事情偶爾會發生,比如壹塊石頭洗壹條洶湧的瀨魚。數著杜麗的城墻,我常常痛恨不理解它們。白元倚門而立,文麗珍弄巧成拙。是筆端鼎,未造三昧。詩詞是六藝之壹,為什麽要用錢呢?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詩人陸遊想表達的是:不要在修辭、技巧、形式上下功夫,而應該廣泛涉獵生活,開闊眼界,註重詩歌的內涵和意境,將“物境”、“境”、“詩境”融為壹體,升華到最佳境界。這才是“功夫在詩外”的真正含義。

關於詩歌的意境,早在唐代就有人將其分為“三界”和“三格”。三種境界,即:物質境界,低人壹等;情境,中等;意境超群。三格,即:用事,為下格;用煤氣,煤氣是介質;意圖優越。所謂格律詩的“三境界”:第壹是物質境界。也就是現實,從屬的情況。詩人只是在描寫風景,語言紮實,沒有形象,沒有空靈。第二是情況。也就是感覺屬於中間情況。詩人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強烈的情感體驗和綜合意象中。也就是說,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體驗,轉化為個人的感受,經過醞釀後寫出來。第三是意境。也就是境界高人壹等。詩人把物質環境和情境融進自己的意識和情感,升華到最佳狀態。

總之,意境是詩人的個性和生命。詩人在創作格律詩的過程中,必須發掘“物質環境”的精神實質,體驗“情境”的真情實感,創造“意境”的忘我境界。也就是說,在創作格律詩時,要註重意境的營造,把對景物的所見、所想、所感升華到忘我的最高境界。這樣創作出來的格律詩,壹定是壹首完美的詩。

註:本文於2013年5月9日被納入“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