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理解“興、關、群、元”

如何理解“興、關、群、元”

中國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關於詩歌的審美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綜合論述,以及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其實質是理解和總結詩歌(包括音樂和舞蹈)的社會功能。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子曰莫雪夫之詩何如?詩歌可以欣賞,可以觀察,可以分組。可以投訴。”

所謂“興”,有兩層意思:壹是“興以詩為基,立以禮”,二是“談修養先學詩”。這就是講詩的教育功能。二是“類比”和“感誌”。這是詩歌的審美功能和表現形式,是區分詩歌與非詩歌的標誌。王夫之在《唐詩選》中說:“詩言誌,歌言誌。如果不是誌氣,那就是詩,文字就是歌。或者妳能,或者妳不能。它的紅衣主教在這裏。”所謂“察”,就是“察風俗之盛衰”、“察得失”。詩歌是反映現實的壹面鏡子。通過詩歌可以觀察到社會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好壞,這是詩歌對社會政治的認知作用。所謂“群”,就是“群中取長補短”、“和而不流”,通過學習詩歌,人們可以溝通感情,統壹思想,提高認識和修養,這就是講詩團結群的社會功能。所謂“怨”,即“怨刺政治。”這就是評書可以用來批判統治者的缺失,諷刺壞政治的政治功能。

孔子的賞景怨說體現了他對詩歌的審美功能和社會教育功能的深刻認識。總的來說,它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孔子的認識也有其時代局限性。他所說的“興”包含了詩歌以禮為規範的意思;他所謂的“觀點”主要是針對統治者的;他所說的“群”,主要是指統治階級內部的相互交往;他所說的“怨”也必須是“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則孔子的最終目的是為父為君,強調詩歌與倫理政治的密切關系,主張詩歌必須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這無疑束縛和阻礙了中國古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和發展。

孔子的賞景怨眾論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夫之在《瀨齋詩》中指出了興、觀、群、怨的關系。是對孔子“賞景怨”理論的發展和補充。王夫之還高度評價了孔子的盛世觀、群怨論,肯定了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