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出生在德國符騰堡州小鎮馬赫的壹個貧困家庭。他的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面包師的女兒。席勒從小就對詩歌和戲劇有著濃厚的興趣。1768年進入拉丁學校,卻在1773年被強行選入自己創辦的軍校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詩人舒巴特曾稱這所軍校為“奴隸訓練中心”。
在讀軍校時,席勒認識了心理學老師阿爾伯特,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促使席勒堅定地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從1776開始,席勒在雜誌上發表了壹些抒情詩。而且,在軍校學習期間,席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1777年,席勒開始寫劇本《強盜》,1781年完成,次年1年在曼海姆上演,引起巨大反響。據壹些史料記載,當時的劇院就像瘋人院壹樣,人們湧入狹窄的觀眾席看劇。壹些評論家甚至認為席勒是德國的莎士比亞。
《強盜》之所以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是因為作品中蘊含的反專制思想深深迎合了當時德國青年的心理。此時,德國的“沖鋒運動”已經達到了高潮,而《強盜》的主人公卡爾就是壹個典型的沖鋒青年形象。他不滿專制與格局並存的社會現狀,卻無力改變。他追求自由,挑戰當時的社會。他是典型的叛逆者,但最後只能以悲劇收場。
《強盜》成功後,席勒進入了人生第壹個蓬勃的創作期。從1782到1787,席勒先後完成了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歡樂頌》(1785)、《唐·卡洛斯》(1787)。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青年創作的巔峰之作,與歌德的《少年維特》壹起,是洶湧澎湃運動最傑出的成就。這部劇揭露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和宮廷中的欺騙行為。《陰謀與愛情》是德國公民悲劇在結構和主題上的典範。席勒寫《強盜》時摒棄了通常的長篇大論,而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諷刺。公民階級人物路易絲與首相的對話:“我可以為妳演奏壹首慢板,但我不會買賣妓女...如果非要我提交申請,我會畢恭畢敬;但如果我對待壹個無禮的客人,我會把他踢出家門!”直接質疑德國社會的嚴格等級制度是烏托邦。
詩劇《唐·卡洛斯》以公元16世紀西班牙的皇宮故事為背景,用生動的情節表達了作者的理想:通過壹個開明的君主實現社會改良。該劇是席勒創作風格的壹個轉折點,表明他從激進的《狂飆突進》革命精神轉變為溫和的改革思想。從此,席勒的青春寫作告壹段落。
1786,席勒去了魏瑪;次年,在歌德的推薦下,他成為耶拿大學的歷史教授。從1787到1796,席勒很少進行文學創作,而是致力於歷史和美學的研究,沈浸在康德哲學中。法國大革命時期,席勒發表了他的美學論著《論人的審美教育》(1795),該書以曲折的方式表達了席勒對風起雲湧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反抗。他主張只有培養具有完美品格和崇高境界的人才,才能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這也是《唐·卡洛斯》中所提倡的開明君主制的延續。盡管如此,席勒從未放棄尋求德國統壹和德國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學研究與社會變革等問題密切相關。
1794年,席勒與歌德交朋友,很快成為好朋友。在歌德的鼓勵下,席勒於1796年恢復了文學創作,進入了他壹生中第二個蓬勃的創作期,直至去世。席勒這壹時期的著名劇作有《瓦倫斯坦三部曲》(1799)、《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年)、《奧爾良的姑娘》(1802)、《墨西拿的新娘》(65438)。席勒這壹時期的創作以歷史題材為特色,善於營造悲壯的風格,主題也貼近社會變革的宏大主題。
《威廉·泰爾》是席勒這壹時期的壹部重要劇作。該劇根據14世紀瑞士英雄獵人威廉·泰爾的傳說改編。這個題材最初是歌德在瑞士收藏的,他無私地送給了席勒。席勒沒去過瑞士,但他把這個傳說詮釋得非常生動。為了感謝席勒,瑞士人把圖伊傳說發生的林思湖邊壹塊壯觀的巨石命名為“席勒石”。威廉·泰爾以瑞士爭取獨立的鬥爭為背景,歌頌民族英雄以及爭取民族解放的壯舉,在歐洲引起巨大反響。
除了戲劇創作,席勒在此期間還與歌德合寫了許多詩歌,創辦了文學雜誌和魏瑪歌劇院。歌德的創作風格對席勒影響很大。1796年,兩人寫了幾千首詩,歌德的代表作《威廉·梅斯特》和《浮士德》也是在這壹時期形成的。
總的來說,席勒這壹時期的作品是古典主義的,他早期的浪漫主義激情幾乎消失了。席勒與歌德合作的這段時期,在德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古典主義”時代。
席勒是德國古典文學中繼歌德之後的第二座豐碑。他的代表作之壹是歷史劇《瓦蘭斯丹》。實際上,這部劇是三十年戰爭中德國民族悲劇的重演。席勒的貢獻在於,他把這個民族悲劇搬上了藝術舞臺。
1805年5月,席勒不幸去世,歌德痛苦萬分:“我失去了席勒和我的半條命。”歌德去世後,根據他的遺言,他被葬在席勒的遺體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