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註重家風的影響。家風也稱家風,是壹個家庭在世代生活和繁衍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傳統習慣和道德觀。簡樸正派的家風對子女和家庭成員良好道德品行尤其是家庭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鞏固具有重要影響。陸遊在《示子孫》詩中教育後代耕讀並重時,談到了家風在這種規範中的作用。詩中寫道:“為窮人退休做官,二百年如壹日。富則謀近禍,汝曹不可墮家風。”據史料記載,上文提到的浙江浦東鄭氏家族,自北宋建言初年(1127)起,世代聚居,人口多達3000人,其中壹支延續至19世紀,橫跨宋元明三百余年。賈政以孝為名,重視浙東,被譽為“浙東第壹世家”,是明朝文健皇帝在壹本禦書《孝義世家》中所賜。這個大家庭之所以能夠“九世同堂”,全家和睦相處,恪守封建家庭倫理,不能說不依賴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樸素家風。正是這種家風的影響,使得家庭道德對家庭成員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制約。
第二,註重規範和準則的可操作性,輕松將其轉化為家庭成員的具體行動指南。因為家訓是“言傳身教”,讓家庭成員和子女學習和執行,所以傳統家訓既有理論上的說服力,又有實際操作上的指導作用。在宋代及以後的家訓中更是如此。比如趙鼎的《家訓實錄***31》,它的基本內容是關於嚴格持家的,條款非常具體。比如在家庭成員口糧分配上,規定“五歲以上,給三分之壹;十歲以上,給壹半;十五歲以上的都有。”還指出父母要公平,子女結婚資金要有壹個統壹的定數。這壹具體規定減少了矛盾,保證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袁彩的《袁樊氏》共分三卷,分別是《秦牧》、《管己》、《管家》,每壹卷都極其詳細。比如《秦牧》這本書,認真分析了父子、兄弟、夫妻、子侄、弟媳之間不和的原因和弊端,詳細描述了正確調節家庭成員關系的途徑和方法。
三是獎懲結合,情法並用。很多傳統的家訓在提到育兒的時候都強調這種方法。認為“立家之道”要剛柔並濟,和氣生財。《鄭氏法典》規定,要從40歲以上的家庭成員中挑選壹個正派有說服力的人作為“班長”,班長負責掌管“勸誡刑書”,記錄每個家庭成員的功過。同時做兩塊木牌,壹塊刻著“勸”字,記錄好事;壹塊刻著“國”字,記錄壞事。牌子掛在墻上,“三天收壹次,以示賞罰。”包拯家訓強調,後人的孫子如果貪汙枉法,死後不能葬在祖墳裏。《龐氏家訓》說“子孫違反家訓,會眾被抓到祠堂,告其祖宗,重罰,令其作省改。”自宋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家訓都列出了懲罰和體罰的規則,而且許多家訓還將家訓與家規、家法、族規結合起來。比如清代麻城(今湖北麻城)鮑家制定的“鮑家規”,要對違反家庭倫理的子女甚至父母進行懲罰或鞭笞。其中規定,不收養父母的,打100棍子;“女人魯莽,愛罵人,無緣無故罵人的四十歲”等等。由於宗法社會封建統治階級的支持,家規家法不僅具有道德說服力,還具有壹定的法律效力,這在壹定程度上使得家庭道德的教育和實施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效。
第四,註重榜樣的示範和激勵。榜樣的模範事跡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能使人產生“見思齊,不見其人”的道德情感,從而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行為與榜樣進行比較,轉化為趨善避惡、擇善而從的道德行為。傳統家訓的作者很註重這壹點。早在被歷代學者推崇為"家訓之祖"的嚴《家訓》中,嚴子推在闡述余勉學說的同時,列舉了許多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以加深他們對家庭倫理的理解和實踐。《司馬光家庭模型》在全面論述封建家庭倫理關系和道德規範的過程中,不遺余力地摘抄了許多儒家經典的治家修身的格言,收集了大量“為君子甚至為夫”的典型事跡,是“壹家之可為法”,供子女和家庭成員學習和效仿。元、的《內訓》、的《女媧錄》、康熙帝的《庭訓》也都很註重引用事例、聖賢格言、傳說來教導家人。
第五,家庭倫理教育具體方法和形式的多樣性。為了使家庭倫理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家訓》的作者們結合實際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方法和途徑。除了上面提到的獎懲結合,舉例示範,還有壹些:(1)召開家庭會議,“德業相勸,過失相治”。《龐氏家訓》規定,每月10日、25日黃昏(“遇嚴寒酷暑、狂風暴雨”,全家老幼不分尊卑,都要來聚會。會上,大家都談了自己這半個月來的經歷和體會。“或以善惡為戒時,或以勤懶為勸時,或以正為謀時,或以己為事時,各說各話。聽聽對方的耳朵,回頭看看事實,做壹點檢查。這就是說,道德和行業互相勸誡,過失互相符合。”這個家訓還規定,家庭聚會由大家輪流主持,不拘禮節,“為方便而聚,貴在聚。”任何無故不參加會議的人都是“自暴自棄的人”。這種家庭會議類似於今天的民主生活會制度。加強家庭成員的道德觀念,教育和激勵家庭成員抑惡揚善,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確實是壹個好辦法。(2)把“功過”填成“天天知是非,天天改”。在《荀子言》中,黃原介紹了自己通過填寫“功過”來加強道德修養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將“功過”分成50條,每條標上應得或扣除的分數,如“采納無可奈何”、“準五十功”;“遇到病,救不了”“允許五過”等等。“每晚功過,今日案必記清”,累積至壹月壹日,可見善多惡少。(3)刻壹塊石頭做碑文,不時查看。比如呂坤的《孝經》,把他為家人制定的要做家人的簡明道德準則刻在“石頭”上,要求他們“日夜念誦”。左在給兒子的信中,要求兒子把讀書做人的指示貼在墻上,“壹天讀壹遍”,並檢查自己的反映。除此之外,還有背誦先人教誨、抄寫家訓語錄、背誦家訓歌曲和諺語的方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