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詩人從1919到1949

中國詩人從1919到1949

中國新詩的發展只有80年——現代文學30年,當代文學50年。

現代文學的30年是新詩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A.10的第壹年:

1.嘗試新詩

胡適是“第壹位白話詩人”他的《嘗試集》(1920)是“新舊藝術時代的橋梁”。有些詩歌有了現代漢語的抒情形式,但大部分詩歌仍然擺脫不了古典詩歌的形式傳統。同時期的其他詩人還有俞平伯(冬夜)、康(草)、沈(三弦)、周作人(河)、劉半農(教我如何不去想她)。

新詩的手法是“線描”和隱喻象征。這樣的早期白話詩也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運用線描手法的客觀現實主義傾向,壹類是托物的現代主義傾向。後者在傳統詩詞中並不常見。

2.詩歌風格的新詩創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現代新詩的奠基石。它使詩歌的抒情本質和個性化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發揮,奇特而大膽的想象使詩歌的翅膀真正展翅翺翔。這本詩集充分體現了五四的自由精神和詩歌本身的藝術規律。

《湖畔詩人》(lake poets Poets):湖畔(1922)王靜之、馮雪峰、潘墨花、應秀仁的愛情詩集。

“小詩風”:冰心的星星,泉水,宗白華的陰天詩。

《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魯迅語)馮至的詩集《昨日之歌》在形式上是半格律體,處處體現著藝術的內斂,後來的聞壹多也差不多。

3.新詩的規範化——新月派

如果說《女神》以“極端自由、極端自主”的徹底破壞精神打破了傳統詩歌的規則,那麽新月派就是應需而生的。它以《北京晨報副刊》為陣地,聞壹多、徐誌摩、朱湘、林、饒孟侃、孫大雨、劉等主張“理性情緒控制”。《紅燭》和《死水》是他詩歌創作的集中體現。徐誌摩是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飛揚飄逸的詩意與對形式美的追求相結合,使徐誌摩始終把握每首詩獨特的“詩意”和“原詩”,尋找相應的詩意節奏。誌摩的詩歌在不斷的實驗和創造中尋求美的內容和形式的統壹。

4.早期象征主義詩歌

穆提出了純詩的概念,認為詩和散文有著完全不同的領域,“純粹表達的世界給了詩的領域,人的生命給了散文”,“詩的世界是潛意識的世界”,詩是“內心生活的反映”,“內心生活的真實象征”。其次,詩歌要有不同於散文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詩歌是要含蓄的,詩歌最忌諱解釋。描寫是散文世界裏的東西。”李金發的《小雨》、《食客》和《流年不利》以及《幸福之歌》是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B.第二個10年:

1.中國詩歌學會

它是壹個由左聯領導的群眾性詩歌團體,繼承了近十年來蔣光慈早期無產階級詩歌傳統,以殷夫為代表。特點:壹是反映革命鬥爭和時代重大事件;二是強調詩歌的思想性,詩歌的主體不是詩人本人而是壹個戰鬥的集體;第三,在藝術表現上註重寫實。這多少偏離了詩歌的本質,即個體生命感受的宣泄。

2.晚新月學校

抒情的重點轉向了“靈魂的顫抖”,表現了靈魂的顫抖和現代人精神的異化。徐誌摩的《老虎集》、《流浪集》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再別康橋》屬於這壹時期,但情緒仍是前壹時期的後遺癥。新詩派,如陳和方,大多是徐誌摩的學生。以“十四行詩”的形式出借和實驗。

3.現代主義詩人

施蟄在《現代》上發表的《關於我們雜誌的現代詩》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詩歌的宣言。重點要寫純粹的現代詩,在譜系上是從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繼承下來的;把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感受到的現代情感表達出來,用現代詞整理成現代詩。“詩壇領袖”是戴望舒和卞。其中,戴望舒憑借《雨巷》壹詩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美譽。

4.漢源三詩人

1936漢源集包括何其芳的《燕妮集》、李廣田的《集線》和卞的《多線集》。卞最引人註目的是受到徐誌摩和戴望舒的影響,他為新詩提供了壹些新的東西,即從主體情感到主體智慧的轉變。他是新詩史上具有自覺哲學意識的詩人,他的詩平淡中有驚喜,因為他善於對日常生活現象的哲學滲透和挖掘。

在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主義詩人中,另壹位智慧詩的作者是廢名。他是壹位東方現代詩人。融入他靈魂的是佛道精華,是詩禪傳統。

C.10第三年:

1.艾青

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他完成了歷史“綜合”的任務。他壹方面堅持發展“中國詩社”詩人忠於現實、戰鬥的傳統,另壹方面又克服了揚棄他們“幼稚吶喊”的弱點,同時又批判地吸收了現代派詩人對新詩藝術探索的壹些成果,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詩歌藝術。他吸收了郭沫若的激情和新月派對外在形式的追求,艾青使中國新詩開始追求壹種內在美。成為第三個十年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也是中國第壹批走向世界的新詩人之壹。

2.七月詩派的出現

抗戰初期,中國詩社、新月派、現代派詩人都唱過民族解放的戰歌。抗戰相持時期,經過詩歌的審美藝術特征與政治宣傳的論爭,人們對詩歌內容和形式的認識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把新詩藝術討論提高到理論高度的學術著作很多:艾青的《論詩》、朱自清的《新詩雜記》、李廣田的《詩的藝術》、朱光潛的《論詩》。詩歌創作中有壹種對失落的詩歌個性的自覺追求。臧克家寫了《大地之歌》,戴望舒寫了《災難的歲月》,表現了壹種風格的轉變,把“自我”融入了“自我”。這壹時期,影響最大的流派是七月詩派。在艾青的影響下,這個詩歌流派是以胡風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為主要陣地的壹批青年詩人。代表詩人有:、陸淵、、阿壟、、、方然、韓牛等。以倡導革命現實主義和自由詩為主要旗幟,在國統區影響很大。

3.從馮至等校園詩人到穆旦為代表的“中國新詩派”。

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朱自清、聞壹多、卞、李廣田等老壹輩詩人和穆旦(查)、、杜、袁可嘉、於明川、、趙銳誌等青年詩人組成。

是歷史的機緣將新詩的主要代表集中在這個卑微的世界裏。中國著名的、不知名的、成型的、未成型的詩人,在生活和藝術的道路上進入了壹種罕見的、罕見的“被淹沒”狀態,首先是生命的“沈淪”——這是壹種在經歷了戰爭的放逐,擁有了豐富的生命體驗之後的生命沈淪:他們直面現實,自然沈思,將中華大地上生命的沈重和災難,潛入內心深處,將基於民族的、更感性(非理性)的戰爭體驗,轉化為更形而上的生命體驗和思考。朱自清的《雜詩》和李廣田的《詩的藝術》是最重要的成果,它們都是與朱光潛的《詩論》和艾青的《詩論》同時出版的新詩理論的經典之作。為了給新詩的發展尋找更多的藝術資源,他們的藝術探索延伸到中國古代詩歌(文學與文化)的傳統,同時對西方文學經典進行了學習和研究。師生以更開闊的眼界與當代世界教師直接交流:馮至、卞翻譯介紹裏爾克的詩歌和小說,嚴步勛以當代英國詩人的身份開始談論當代詩歌。後期象征主義詩人奧登在這壹時期的中國之行,使40年代校園詩人的創作以現實、生命和自我之間的矛盾(分裂)為主要追求和特征,他們將這種對現實和靈魂的凝視提升為壹種普遍的、超驗的人類體驗和形而上的生命體驗,同時通過對現代詩歌思維和語言的探討和實驗,將其轉化為壹種審美形式。這種“智性提升與整合”和“文本實驗”的意識充分體現了校園詩歌的特點。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馮至的十四行詩成為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表達生命主題的”,是壹首生命沈思者的歌,使中國現代詩歌第壹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4.九夜學校

抗日戰爭結束後,穆旦、、杜、袁可嘉等回到北方。他們和南方的辛笛、杭友鶴、陳、唐琦、唐叔互相尋找,隔空呼應,互相印證* * *本性。他們從遠處攜手踏上了中國新詩的詩壇。雖然這些人從未見過面,但他們見過面。1981年,他們幾位老詩人收集出版了他們的詩集《九葉集》,後來“九葉派”成為國內外流行的稱謂。九葉詩派之所以流行,壹方面是因為40年代的詩歌在塵封中被挖掘出來,另壹方面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新時期重新煥發了創作青春。也就是說,九夜學派作為40年代的詩歌流派,在80年代依然活躍。在文學史上,以穆旦為首的九葉詩派被稱為“中國新詩派”。他們強調:第壹,詩歌思維方式的現代化。二是高度重視日常語言和說話節奏的應用。“只有多變、靈活、清新、生動的文字和節奏,才能恰當而有效地表達現代詩人感情的陌生和敏感,以及思想的迅速變化。“強調詩的思維和語言的基本轉換是中國新詩派的特點,這也體現了它的反叛性和異質性,這只是早期白話詩的壹個遙遠的回聲。這壹派詩人能夠在80年代復興並被重新認識,或許是因為它與當代詩歌具有審美價值的壹致性。換句話說,中國新詩派是中國現代新詩三十年發展的總結,是中國當代詩歌形成的準備。毫無疑問,中國新詩派的代表詩人穆旦(1918—1977)最能體現這種叛逆和異質性。穆旦在他的名著《圍城》中寫下了他的新發現:“壹個圓圈,多少年的勞動,我們的絕望會使它們完整。摧毀它,朋友!讓我們自己成為它的畸形,比平庸更糟糕——閃電和雨水,新的溫度和希望將會傾瀉:推倒壹切尊重!因為我們已經被壹群人包圍了,我們會翻身,會有新的土地覺醒。.....“早期白話詩人提出的建立現代新詩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歷史任務,由穆旦初步落實,自然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