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長詩《向著太陽》的創作背景及賞析

長詩《向著太陽》的創作背景及賞析

《致太陽》長達400多行,是艾青上世紀30年代最長的壹首詩。它由九個獨立又相互呼應的章節組成。雖然這首詩中有許多不同的場景和人物,但它們並不是以敘事為主。作者仍以其簡單、坦率、個性化的抒情方式進行創作,自始至終以第壹人稱“我”(即作者本人)的情感作為全詩的主線和生命線。當時,武漢作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重鎮,正在大力開展保衛武漢的群眾活動。艾青立刻投入到現實世界中,這表現了民族覺醒和抗爭的決心。我心中的激情和創作欲望以及與現實結合的強度,顯然已經到了燃燒的程度。於是詩人長期被壓抑的感情像壹粒火壹樣爆發了:多年來在漫長曲折的人生道路中煎熬的疲憊、痛苦的回憶和執著的追求,連同詩人眼中的淚水和心中沸騰的熱血壹起爆發出來。作為當年《致太陽》的虔誠而年輕的讀者,重讀這首哺育了我心靈的詩,我依然激動不已,依然能深切體會到詩人當年寫下這首長詩時那種崇高而強烈的感情。這可能就是艾略特所說的,“歷史意識包含著壹種理解,不僅是理解過去,也是理解過去的存在。”幾十年來,中國詩壇出現了很多轟動壹時的詩歌,往往不到幾年就失去了“存在性”。這些短命詩大多屬於缺乏藝術誠意、功利性較強的作品。近十年來,這樣的短詩很多。《致太陽》之所以能成為經得起歷史嚴格刪改的詩篇,正是因為它能讓今天的讀者明白歷史的存在和深刻的人生啟示。

詩人引用了舊作《太陽》中的六行作為這首長詩的序曲,這壹點常常被讀者和文學評論家所忽略,但我認為它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正是這個1937春天的“太陽”,作者預言了即將到來的日出的迷人景象:“讓生命呼吸/讓高大的樹木為它起舞/讓河流用瘋狂的歌聲奔向它。”“當它來的時候,我聽到/冬天被蟄過的昆蟲和蛹正在轉入地下/人們在廣場上大聲交談...於是我的心被火之手撕開/陳腐的靈魂被河流拋棄/我確信人類再生。”《致太陽》是歌頌人類從苦難中重生的喜悅。也可以說,艾青寫的是他心中所預言的中國冉冉日出的感覺。引自太陽的六行詩,把這首長詩的時空感和整個情節推向了壹個深遠的境界。作者當時還不到30歲,敢於觸碰這個關於人類命運的空靈而永恒的主題,充分說明了他對創作的信心。這種自信源於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強烈感受力。無論是生活的體驗,還是藝術的修養,在當時,都已經在作者的生命中孕育成成熟的藝術創作潛力。寫這種涉及人類永恒命運的詩,往往容易變得空泛神秘。或者采取另壹種簡單的方式,用議論文的邏輯語言構造成壹個耀眼的光圈。但作者“向太陽”的心態並不是表面的迎合現實,而是內心情感的延續和流露。從第壹章《他出現了》開始,作者拋棄了舊的規則,使詩的情境直接貼近並切入讀者的感情世界,使讀者和作者的感情得以交流,熱情的詩像是對讀者充滿友誼的聲音:

“我起來了——/.../掙紮了很久/撐起上半身/睜開眼睛/尋找地平線/.../我的身體/酸痛的身體/深深的留了下來/昨晚長跑的疲勞/.../我打開了窗戶/第壹次用犯人的眼睛/看到了黎明/-這真正的黎明。”

這些發自胸腔的聲音簡單而有象征意義,沒有任何誇張和誇張。痛苦已成過去,壹種平淡的告白,使讀者從詩歌的凝練情境中感受到歷史厚重而強烈的抒情魅力。生活中殘留的酸痛,只意味著妳要掙紮很久才能站起來。這些任何人都能真正體會到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其實能引起讀者的諸多聯想和思考,從而使平淡的詩歌具有巨大的張力和重力。事實上,這種醒來時帶著淚水的喜悅,這種交織著昨夜的痛苦和迎接黎明的生命的喜悅,永遠不能被認為是屬於這位曾經是囚徒的自己對生命的回顧的詩人的。這應該被看作是壹個孩子的聲音,他正與千千祖國的兒女們壹起為拯救國家的危險和命運而鬥爭。這就是我對這首詩的感受。

在第二章《在街上》中,詩人聽到遠處人們的歌聲,來到街上。壹幅生機勃勃的生活景象出現在他面前。然而,這壹章中語氣清晰的那首詩,並沒有讓前壹首詩的沈重感全部消失。昨晚的噩夢不能忘記。這不禁讓人想起災難性的生活對詩人心靈的摧殘有多深!即使他已經走出了個人的噩夢,在黎明時分來到了街上,但他仍然感到昨晚創傷帶來的身體隱隱作痛。在日出之前,他的心情不可能突然變得完全明朗。因此,在第三章中,詩人再次回顧了自己艱難的人生歷程和祖國的悲壯歷史。詩人的心情是坦誠的。他灰暗的回憶表明,壹個被帝國主義屠戮、受盡屈辱多年的民族,要覺醒和抗爭,絕非易事。困難不僅僅是記憶中的困難,更是現實的精神負擔。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詩人為了忘卻而真誠的自我批評,被壹些評論者批評為個人的消極和憂郁。其實,詩人痛苦地回顧過去,是為了解放自己的心靈,讓自己可以大踏步地奔跑。第三章《昨天》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真正分量。歷史的痛苦,往往讓幾代人感受到它沈重的存在。我不認為像《致太陽》這樣的傑作,可以用某壹種理論來界定其內涵和得失。相反,這種詩往往能檢驗壹些理論的真實性及其價值。詩人壹直把他們的家園視為醫院:

“沒有壹天/我不以呆滯的目光看著這個國家悲慘的生活……/沒有壹天/我不以遲鈍的耳朵聽著這個國家無盡的痛苦呻吟”。

日出之前,他再次解剖了自己的靈魂。詩人要真正超越自己的過去,邁向新的創作高度,首先要戰勝自己。

“昨天/我把自己鎖在精神牢房裏/被高高的灰色墻壁包圍/沒有聲音/…”

當詩人寫出這樣壹首浸透了血淚的詩時,他的精神才能獲得新生。讓壹切都過去吧。這是第四章的最後壹行。只有寫下這壹行,詩人才能深吸壹口氣。當我讀著這首難得的《面朝日出》的詩時,我感到無比的舒服和慶幸,詩人的精神獲得了重生。從夜晚到黎明再到日出,在詩人的靈魂深處,他真實地經歷了從黑暗到光明的全過程。這些深入剖析靈魂的詩句,在中國新詩史上並不多見。

日出意味著壹個新時代的誕生。第四章是關於日出,這是壹首到處都是陽光的詩。日出喚起了詩人年輕時的青春之旅。帶著對世界最初的憧憬,他在無邊無際的藍色大海上看過很多美麗的日出。但他此刻看到的日出“比所有的日出都更美”。因為這是他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日出。這美麗的日出似乎是他見過的第壹次日出。嘹亮的歌聲,像海洋壹樣開放的詩篇,燃燒筆畫的向日葵……“太陽比壹切都美好”。在這壹章中,詩人的心靈完全暴露在現實世界和人類的理想境界中,使詩的內涵隨著陽光得到了深刻的拓展,為世界創造了壹個以永恒的太陽為理想的親和世界。

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詩人已經完全超越了他所有的痛苦記憶,向我們展示了壹幅曾經在陽光下扭動著痛苦的靈魂的大自然的美麗景象,並贊美受傷士兵的高大形象,“比拿破侖的銅像還要美麗”。贊美那個為戰爭吶喊,扛著捐款袋的女孩,還有那些轟轟烈烈的勞動者的聲音,還有那些在陽光廣場上表演的軍人。這些無影的身影和他們的行軍、戰鬥姿勢,在艾青的詩中是第壹次出現,似乎在艾青的創作世界裏,也升起了燦爛的太陽。在第八章和第九章中,詩人的心終於因為日出和多彩的生活場景而告別了過去痛苦和沈寂的生活:

“我不低頭/不把手插在褲兜裏/嘴裏吹著口哨/看著天上的浮雲/在人行道上徘徊”。

詩人感謝太陽回憶起他的童年。在最後兩行,詩人情不自禁地表達了他真誠的感激之情: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慷慨和愛/我甚至想在這個光明的場合死去……”

這最後壹行詩被批評為作者的壓抑和對詩的破壞。這壹行真誠的抱怨不能算抑郁癥。從艾青當時的喜悅和高昂的情緒來看,他願意為這期待已久的光明的到來獻出自己的生命。

重讀艾青那首氣勢磅礴的長詩《向著太陽》,讓我感觸頗深。過去有些評論者,雖然在藝術上肯定了它傳統意義上的完美和優雅,肯定了構圖的嚴謹,但也認為詩人的靈魂雖然被洶湧的現實生活喚醒,但仍無法拋棄個人的悲哀和痛苦,因而達不到純粹的新境界。我認為批評家所批評的弱點和問題是這首詩的命脈。詩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他是壹個與中國苦難命運聯系在壹起的現實主義者。在舊中國,壹個自稱革命者的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他的誠意是值得懷疑的。詩人的悲傷和痛苦恰恰說明了他與危難中的民族息息相關,而悲傷和痛苦在詩人心中暫時沒有消失的事實證明了詩人是真誠的,是壹個熱情的愛國者,是壹個為理想而奮鬥的真人。詩人意識到必須在現實鬥爭中不斷突破自我,他的情感世界和創作境界得到了新的拓展。《向著太陽》之所以能強烈而永久地打動人,是因為壹個為民族命運奮鬥多年的中國詩人,為了崇高的理想,受到了嚴重的精神傷害。為了迎接日出,他終於從痛苦中站起來,他走到街上,他加入了生命的行列,他放聲歌唱。剩下的創傷和精神壓抑並沒有讓他灰心絕望。他忍著疼痛投入戰鬥。他含淚贊美日出。這是浸泡在歷史中的真誠而現實的聲音。所以《向著太陽》這首詩能給人史詩般的感覺。這不是壹部觀念史,而是壹部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