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八年級語文馬話的內容

八年級語文馬話的內容

原文

韓愈

世上有伯樂,才有千裏馬。千裏馬多,伯樂不多。所以雖有名馬,也只是被奴才羞辱,不叫千裏死於低谷。

壹馬可以行千裏,壹石可以通吃。吃馬人不知道自己能跋涉千裏,還能吃。這是壹匹馬。雖然它有千裏之行的能力,但只是因為食物和體力不足才顯得漂亮,不可能和壹匹普通的馬壹起等。為什麽不要求它遠行千裏?

不循其道,則不能物盡其用,而唱之則不能明其意。落實了就要面對,說:“天下沒有馬!”喔!真的是無辜的嗎?我真的不懂馬!

作者簡介

韓愈(768 ~ 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還字。河南省楊賀(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於昌黎縣,世稱韓昌黎。吏部侍郎,又稱韓國吏部。謚號“文”,又名韓文公。就文學成就而言,他與柳宗元齊名,被稱為“劉漢”。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史聖稱之為“八代文學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壹。

自稱郡王昌黎,世稱漢昌黎。年輕,孤獨而貧窮,勤奮好學,德宗貞元做了八年秀才。曾任監察禦史,因免關,被貶陽山縣令。後來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調任刑部侍郎,因上述諫辭被貶為潮州刺史。我在吏部任侍郎,死為文官,所以被稱為高麗吏部,高麗文官。古文運動領袖唐與柳宗元合稱。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韓愈才華橫溢,野心勃勃,但在當時並沒有得到重用。雖然事業有成,卻難以施展,失意。本文以物說理,以物言誌,用千裏馬的經歷諷刺不知用世之人,感嘆自己沒有才華。

給…作註解

(1)伯樂:春秋時期,人,姓孫,名楊,善養馬。

2.只被奴隸羞辱:只被新郎羞辱。受辱

3、平行:成雙成對。食槽:動物的食物容器,並且穩定。低谷:穩定

4.不叫千裏:不叫千裏馬。With,ba,介詞。說,贊,贊。

5.壹馬可以行萬裏路:壹馬(其中)可以行萬裏路。,助詞。這句“馬”和“千裏之外”是雙重指涉關系的壹部分。

6、壹種食物:吃壹次。或者:有時候。做壹石:吃壹石食物。All,all,在這裏用作動詞,意思是“吃光”石頭,十桶換石頭。

⑦、食:同“食”,食。

⑧:指千裏馬,代詞。能行萬裏路:能走萬裏路。(定語後置,不翻譯。)

⑨,是的:所以,指示代詞。

主治,能力:能力。

⑾、天賦美:天賦和長處無法展示。看,用“現在”,顯示。

(13)和:將。欲望:想要,想要。服務員:很好。不可用:不可能。得到,可以,意味著客觀條件允許。

安:為什麽,哪裏,疑問代詞。

[14],策略:控制。它指的是千裏馬,壹個代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⒂.物盡其用:充分發揮其才能。物質,和“天賦”壹樣,指的是行萬裏路的能力。

[14],明:馬叫,其:無譯(轉)。傳達它的意思:與它的心靈連接。

⒄,政策:拿著鞭子。政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親:去(它)。親:去千裏馬前面。

⒅,其:別,表達修辭語氣。

恐怕可以翻譯成“我怕”,表示壹種推測的語氣。

參考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值錢的馬,也只能被仆人羞辱,和普通的馬壹起死在馬廄裏,得不到千裏馬的稱號。

壹匹日行千裏的馬,有時候壹頓飯能吃壹石五谷,餵馬的人也不知道按照它日行千裏的能力該怎麽餵。(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能力壹日千裏,也是食不果腹,力不從心,其天賦和美好的品質和能力都不會表現出來。如果不可能和普通的馬平起平坐,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推它,方式不對,餵它,都不足以讓它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的叫聲,不明白它的意思。(相反)拿著鞭子站在它面前,它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真的沒有千裏馬嗎?其實他們真的不知道千裏馬!

關於“馬”的成語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天馬行空,牛馬,馬,馬,馬,牛角,銅柵欄,鐵馬

五百馬腳舞刀跳馬五花殺馬文君司馬萬馬奔騰

五馬被萬馬肢解,問牛才知道烏頭白馬生烏頭角,白馬生烏頭角。

問羊識馬,洗兵牧馬,選兵養馬。

掛軍馬,香車,寶馬鮮車,健康馬,鮮車,怒馬,掛車馬

下馬,馮夫人,下馬,看花,埋馬,下馬,信馬,勒住馬。

牽牛牽馬,牽牛牽馬,散馬。狗的馬力爛了,可以從懸崖勒馬。

新衣好馬,新衣怒馬,渴望以馬服鹿為馬

長江飲馬是第壹步。依靠馬匹對馬平川來說是壹種享受。

千言萬語在馬上,七篇論文在馬上,飲馬,拋錢,躍馬,彎弓,野馬,無韁。

頭上有毛的馬,有鞍的馬,有鞭的馬,玉堂,有靈的金馬。

壹言既出,駟馬難追。趙巖是壹匹招募和購買的好馬。

馬鹿招兵買馬,指鹿為馬,走馬上任。

馬風去他的崗位看花。

走馬上任,竹馬之友,竹馬之友,線索

馬旭時嘉馬旭石舍牛馬振牝牛馬振牝牛頭不對馬嘴。

牛頭不對馬嘴。牛頭不對馬嘴。牛頭不對馬嘴。牛頭不對馬嘴。

壹匹馬應該第壹個馳騁,看花,奉承別人。

壹匹馬騎著壹千匹馬,但不是壹個乞丐。壹個馬醫秋天又高又胖。

千馬萬狗戀主,馬輕馬肥,馬輕佻。

秋馬對馬的肉感唐老板,騎著馬,找麻雀,馬,龍,在唐城求馬。

向唐朝求馬的賞賜,求狗的誠意,求狗馬的決心。

狗和馬之間的愛情,騎著馬去找青梅竹馬。

狗馬年,養狗馬敲牛宰馬。

藍馬立刻用拳頭站在城墻上,胳膊上的馬動了壹下馬的力量,馬高興得讓人絆倒。

人野亂,人喊,人困,馬弱,馬奔,馬嘯。

軍馬盡管我忙亂軍馬盡管我忙亂軍馬出生在郊區,軍旅生涯軟而快。

壹個強壯的人讓壹匹強壯的馬把他的馬翻過來。馬嘶到處都是馬和馬

壹匹白馬配壹輛平車,甘願讓出壹截,敢下馬稱帝。龍馬莊說不追司馬。

四馬留蹄,死馬當活馬醫,高車高馬,高門建。

殺了馬,毀了車,吃了馬,留著肝,等著馬,卻很難抓到馬。

司馬清是好馬,熟人丟馬,塞翁三馬掛馬在同壹槽

在馬舒郡,車散馬退,馬賞。

司馬昭的心臟,每個人都知道司馬昭的心臟先射。

狗認路,老馬認路,老馬認路。

金馬金馬玉堂只準君子壹言,千裏馬鞭君子壹言,駟馬難追。

什麽馬敲馬,用快馬諫?壹匹馬造就了壹支軍隊和馬匹。

做壹匹馬,做壹個士兵,做壹匹馬,訓練壹個士兵,做壹匹馬,做壹匹馬,做壹個士兵,做壹匹馬。

驢唇不對馬嘴。驢唇不對馬嘴。

龍馬之靈,老馬愛棧,老馬知道。

在驢年,龍神馬壯不討好驢。

懸崖勒馬,遠觀馬力。我看了很久的人心,看不懂馬鞍,看不懂馬和牛。

馬不停蹄的塵土還不如壹匹馬的後期病。

馬到成功,馬到成功,馬到春風,馬到南山

馬翻了個身跑了,馬裹著屍體,馬工動作快。

馬的屍體,馬角,黑白馬角,烏頭,線索

馬孔,冀北,赤龍,車,水,馬鹿,變態馬鹿,易塑造,壹般般。

做馬臉,做馬臉,做馬毛刺猬,做馬毛刺猬,招兵。

買馬招兵。在馬回來之前,把水潑在它身上。

卒馬入華山,馬如流水,瞎子騎瞎馬,瞎子騎瞎馬。

瞎馬似龍,馬似魚,水車龍快得天下。

馬上,房子馬上就完工了,馬上就能看到花了。

跟著馬走想讓東馬吞車,馬翻馬。

馬中關五馬捉老鼠,馬腳龍沙馬壯人壯泥車瓦馬

牛,高馬,大牛,馬,翻領,老公,老婆,夫妻,夫妻,鉛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鞍,甲不離鞍。

鞍馬痛鞍馬痛鞍馬後面的鞭子沒有馬肚子長。

兵藏軍械庫,馬入華山。兵慌車馬不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馬、寶馬車和士兵們都很強壯。馬壯避過金馬

我不吃馬肝,不知道馬肝的失馬。

車危,馬累,馬累,馬累,馬死。

車馬飛馳,車馬欲灌門。

車,馬,營門,吹牛,阿諛,流量,填車馬線索

車轍印車在馬前,東風吹耳,東風吹耳。

鬥雞馬虎,馬虎,馬虎,馬虎,馬虎,馬虎,馬虎,馬虎。

牽馬折足,遙望北方。馬壹峰壹個人。壹個人。

丹樹白馬夾克馬二孩壹馬風吹馬耳風車雨馬

風車馬雲既不是驢也不是馬。不收馬後炮,就放華陽走

風、馬、牛、肥馬、輕毛,還有風、馬、馬、車、牛馬。

讓牛去牽馬,風和馬不壹樣。

糊車,造馬,造馬,弓馬,調馬衣,放馬,放牛,放兵。

犬馬纏樂,馬高馬重,毀車殺馬。

跨刀跨馬,跨馬跨馬,跨馬跨馬。

馬的汗叫牛叫馬,猴年叫牛叫馬跳。

害群之馬不敢數馬,卻想到鞍。

全速前進——帶頭前進

條款的解釋

全文分為三段:

第壹段,從千裏馬對伯樂的依賴開始,說明千裏馬的才華被埋沒是必然的。

文章開頭奇峰驟起,以“世間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這句話來指出論點的前提,也包含了壹個對偶,即“沒有伯樂,就沒有千裏馬”,實際上表明了千裏馬對伯樂的依賴。但這裏的“伯樂”是壹個通用的概念,指的是特別擅長騎馬的人。於是提出了“千裏馬多,伯樂不多”的論斷,突出了“常有”與“不常”的尖銳矛盾,說明埋葬千裏馬幾乎是必然的。然後順勢而為,在談到千裏馬的命運時,用“受盡家奴之辱,死於低谷之間”來描繪千裏馬被埋葬的具體情況,發人深省。這壹段,從全篇來看,旨在提出問題;之所以強調懂馬的人只是快樂的意思,是為了揭露不懂馬的“食馬者”。

第二段揭示了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吃馬人”的“對馬的無知”。

千裏馬被埋沒,在普通人眼裏,大概是因為它的才華和美貌。所以這壹段開頭,問題的關鍵點就是“馬能行千裏,壹次吃壹塊石頭,吃馬人不知道自己能行千裏,還能吃。”說“壹次吃盡小米壹石”是誇張,強調千裏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不知道它能不能吃上千裏”的意思是“食馬人”只根據馬的食量來餵馬,說明這種人很無知。那麽,第壹,“雖是馬,雖能行萬裏路”為腰勢;然後用壹組排比句揭示這種“天賦異稟”是“食不果腹,力不從心”的惡果;最後,他用了“欲如馬,不可得,千裏尋之”的修辭句,強烈譴責了“食馬人”的無知。這是對“世上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這壹真理的反面證明。

第三段,總結全文中心,諷刺“吃馬人”的無知。

首先,通過揭露矛盾來刻畫“食馬人”的形象:“謀略不在其道,食之不能物盡其用,言之不能意”。這三句話緊扣上文,全面概括了這種“不識馬”的人的表現;“跟著政策走,面對它”,寫出他們“識馬”的得意表情。“誌”指的是千裏馬,他們居然在千裏馬面前宣稱“天下無馬”。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兩者的對比生動地揭示了這類人的愚蠢和荒謬。然後用“唉”引出作者的感受:《真無馬惡》繼承了上面的“天下無馬”,是作者對“食馬者”的反駁,也是對讀者的壹個提問,為下壹句做準備;然後用“我真的不懂馬”來回答,完成全文。

本文篇幅雖短,但中心十分突出。“不知馬”這句話貫穿了整篇文章。本文使用了11個“不”字。起初說“伯樂不俗”,“千裏不叫”,暗含“不知馬”之意。中間明確指出“吃馬人不知能吃千裏”,然後用“吃不飽,力氣不夠,不想和正規的馬在壹起”來解釋“不知”造成的惡果;最後以“不取”和“不能”來聲討“食馬者”的無知,由此衍生出結論句“他真的不懂馬”,使觀點清晰。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間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

(2)千裏馬的悲慘經歷是只被奴隸羞辱,死在溝裏。

(3)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吃馬人不知道它能行萬裏路,還能吃東西。

(4)千裏馬被埋的直接原因是:食物和力量的匱乏使她變得美麗,與長馬得不到。

(5)食馬人的“對馬的無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謀略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物盡其用,言之不能理。

(6)強烈譴責“食馬人”無知的說法是:如果妳想與馬壹千裏之遙呢?

(7)“吃馬人”嘆為“知馬人”的說法是:堅持政策,直面政策,說“天下無馬!”

(8)全文主句是:世上有伯樂,事後有千裏馬。

(9)壹個著名的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以想到馬碩的壹句話:千裏馬常有,伯樂無。

(10)說明千裏馬和伯樂關系的說法是:世上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

(11)最能顯示統治者的平庸和無知的說法是:堅持政策,直面政策,說“天下無匹馬!”

(12)引出全文的那句話是:世上有伯樂,再有千裏馬。

(13)表現壹個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裏馬的不公平待遇的那句話是:政策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物盡其用,言之不能理。

(14)表現作者對千裏馬下葬感嘆的那句話是:真的無辜嗎?我真的不了解馬。

(15)最能表現千裏馬外在特征的壹句話是:千裏之外有馬,壹石激起千層浪。

(16)千裏馬有別於普通馬的特點這句話是:壹次吃壹塊石頭。

(17)用反問句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句子是:真的無辜嗎?我真的不了解馬。

(18)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中。有時候為了刻意追求完美,往往會忽略身邊的美好,讓我們感到遺憾和難過。這種經歷類似於馬碩的千裏馬,對應的句子是:我們只是被奴隸羞辱,死在低谷。

(19)伯樂對千裏馬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那句話是:世上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

寫作背景

《馬碩》成書於貞元十壹年至十六年(795-800)。當時韓愈初入仕途,很讓人失望。他曾三次給總理寫信求助,“但誌向不明確”;“腳三而門,與人(守門人)如何說話”。盡管如此,他還是宣稱自己“憂國憂民”,不會躲在山裏。後來又依附在我宣武使董瑾、武寧使張劍鋒的門簾下,郁郁寡歡,於是有了“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與馬碩同時期的,還有《龍說》(雜說壹)的作品。文章以龍喻聖賢,以雲喻聖賢,而“龍嘶氣成雲”進而“氣乘於宇宙,洋窮於宇宙”的傳說,說明了聖賢離不開聖賢的任用,聖賢離不開聖賢的輔佐,可視為馬碩的姊妹篇。

相關故事

伯樂和千裏馬的故事

韓冥會去見淳沈駿,等到三月,再去見他。說起典當,淳沈駿很是開心。.....汗明說,“妳聽說馬的事了嗎?壹個人牙齒太好(能開好幾年)坐(開)鹽車去太行。趾沈(同“伸”)膝斷,尾詹(同“沈”)(同“皮”)崩,汁濺地上,白汗交流,中阪延遲(動作遲緩),負極無法裝上。伯樂下了車哭了,脫下衣服(苧麻織的衣服)蓋上。那馬便(用“俯”)而噴之,仰起而聲,聲至天際,若出金,何以為之?他視伯樂為知己。..... "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欣賞馬碩(吳小如)

韓愈是唐代散文大師,也是對宋代作家影響較大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詩為詩”(用散文寫詩)談得很多,卻很少註意到他更突出的特點“以詩為文”。所謂“以詩為文”,是指寫出具有詩意、韻味等特征的散文,也就是說將散文詩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從西方傳入的“散文詩”這種新文體)。我們說散文是詩意的,或者說散文是詩意的,並不局限於寫自然風光、抒情小品、人物典型刻畫、事件藝術描寫;相反,妳也可以利用詩歌的情調和魅力來寫推理或評論。韓愈散文的壹個特點就在這裏。

據說伯樂姓,是春秋時期秦國人。他善於看馬,善於辨別什麽是千裏馬。這本來是《戰國策·楚策》中壹個叫韓冥的人對春黃歇說的壹個故事中的人物。這個故事可能是壹個古老的傳說,也可能是韓冥用藝術虛構的寓言。伯樂的典故被韓愈多次引用(見其《薦人書·送文河陽序》),可見由於韓愈自身命運的跌宕起伏,他對伯樂識別千裏馬的故事很有感情。但平心而論,他的《馬碩》是最好的壹部,讀者喜歡讀它,因為它寫得像壹首詩。

詩歌的主要特點之壹是訴諸形象思維,其創作手法往往以隱喻為基礎。當然,壹首好詩總是比散文更含蓄曲折,回味無窮。從常識的角度來看,壹篇說理的短文,基本都是以邏輯思維為主。韓愈的《馬碩》絕對是壹篇說理的散文,但它像寓言,卻不是寓言。用比喻來推理,並不能直接暴露所持論點,更不能把個人觀點強加給讀者。整篇文章幾乎都是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裏馬的經歷,只呈現活生生的事實卻省略了講真話的筆墨,可以說是詩的寫法。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或缺的虛詞(助詞、感嘆詞、連詞),體現了抒情詩的情趣和意境。雖然我們把它當做壹篇散文來讀,但它就像壹首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技巧,始於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從來沒有人承認司馬遷是詩人),後經韓愈、柳宗元進壹步發展。歐陽修和蘇軾(尤其是歐陽修)在宋代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古典散文時應該註意的新課題。

文章第壹句話就是大前提:“世間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但這個命題本身是不合邏輯的。因為有決斷意識,伯樂善待馬匹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或自然界)的大量千裏馬中獲取,然後逐步總結。所以過去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唯心主義。我們不否認,根據唯物主義原理,他的判決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歌的語言,它是壹句發人深省的警句,壹句飽含感情的名言。因為世界上擁有伯樂知識和技能的人太少了。於是作者馬上從下面正面點出主旨,沒有余地傾訴千裏馬的無限委屈。正是因為“伯樂難得”,很多千裏馬不僅找不到壹個平均水平的牧民,反而“只被奴才羞辱”,飽受無知小人的辛酸。更讓人心疼的是,這些寶馬居然是成對成群死去的。他們遭受的不幸和痛苦的結局是無法形容的。當然,結果更不盡如人意。沒有人把這些有價值的神稱為千裏馬,他們的死自然沒有意義。“不叫千裏”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是沒有人同情他們,更不用說對他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惋惜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已經做得相當透徹了;其實不知道有多少辛酸和痛苦,但看似無拘無束,內涵卻很豐富。其實是含蓄的(說他文筆婉約,可能讀者接受不了,但作者真的沒寫完)。這真是壹首抒情詩。

作者重點描寫了“吃馬人”和千裏馬的矛盾,並加以比較,既寫出了千裏馬的苦悶,也寫出了那些不知真才實學者的無知和飛揚跋扈。在沒有人為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千裏馬是無用的;或者雖然想展示自己的長處,卻無處使,甚至到了使不出的地步。這樣看來,它甚至比不上壹匹普通的馬。它是如何實現其日行千裏的特殊功能的?所以它的待遇自然比不上“正規馬”,被羞辱死了也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註意。不僅如此,即使是這樣的千裏馬,也無法與“常馬”相比,因為不能盡忠職守,會受到極大的責難和懲罰,還經常被無辜地痛打(“政策不在我行我素”,打它是不合理的),當然待遇更差(“食不能物盡其用”)。表面上看,“吃馬人”不是伯樂,不懂馬語;但是骨子裏有壹種意思,沒有天賦的人向那些無知霸道的統治者抱怨也沒用。

在這壹點上,作者似乎仍然覺得自己還不夠渴,於是他繼續從“人”的方面作了進壹步的描寫,帶有“唱而不悟其意”的意思。這不僅使文章更加生動深刻,而且也表現了作者更加憤怒的感情。作者沒有立即譴責這個有眼無珠、不識馬的“人”。而是讓他裝作不懂這匹千裏馬的樣子,壹副慈悲為懷的樣子嘆了口氣:“天下沒有馬!”換句話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上還是自以為是的。他不是不想選拔人才。他不是沒有尋求和使用人才的心。可惜人才太少,沒地方找。“世界上哪裏會有真正的人才?”明明是“人”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情況的形成推到了客觀條件的不盡人意和不盡人意上。目前有壹匹千裏馬被羞辱得體無完膚,卻又哀嘆天下無馬,以為只是人不如“常馬”。這不僅是壹個絕妙的諷刺,也是壹個極其嚴厲激烈的理論。至此,文章已寫得水到渠成,作者只是站出來點出題目,以下面三句“唉”結尾,尖銳地提出“無馬”與“無馬”的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無馬”是後天的人為犯罪),形成高潮,令人無比壓抑和沮喪。古人說千裏長江在磅礴,這種凝練聚精會神的方法是韓愈筆下的成果。我們當然不能不被作者跌宕起伏、悲涼的感情所淹沒,但也不能不贊嘆他簡潔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