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幼兒園古詩《清明》三則教案

幼兒園古詩《清明》三則教案

蒂希

壹、設計意圖

壹年壹度的清明節將如期而至。清明節是中國眾多傳統節日中的壹個重要節日。每壹個節日的背後,都有相應的解讀和表達體系,深入細致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清明節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節掃墓不僅是人與祖先的情感聯系,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基礎。具有獨特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古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和關註。作為壹線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結合,讓孩子感受中國古詩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民族文化傳統,讓孩子的氣質得到培養,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和傳承。

二、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述的場景。

2.激發背誦古詩的興趣,初步學會按照古詩節奏背誦。

3.了解人們在清明節掃墓的傳統習俗。

三、活動準備

用壹首古詩的情節畫壹張圖,VCD教材。

四、活動過程

(壹)故事介紹,觀察和講述,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

1,老師根據古詩講“清明”的故事。

2.展示圖片,提問。剛才故事裏的這幅圖妳看到了什麽?(古代的壹個孩子,壹個老人……)他們在幹什麽?(問路,說話……)天氣怎麽了?(雨)

(2)看VCD片,觀看體驗,感受古詩詞意境。

1,老師解釋:小朋友,妳知道現在是什麽季節嗎?(春天)

春天,有壹天會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會怎麽做?(小朋友隨口答)

2.老師總結:清明節是春天人們掃墓的日子。

在古代,壹位詩人杜牧在這壹天寫了壹首詩。讓我們來看看!

3.老師放VCD,讓孩子們看。

4.問: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發現了故事裏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麽事。

(請和孩子討論。)

5.介紹老人給孩子當行人,孩子當牧童。剛剛讀的詩,講的是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故事。

(3)老師背誦、解讀詩歌,幫助孩子理解。

1,老師有表情,有節奏的背誦,請小朋友欣賞。

2、背誦第二遍,請小朋友聽並對照圖片內容。

3.老師讓孩子們回答他們是否在這首詩裏聽到了什麽。

4.解讀詩詞,理解“雨後的雨”“想斷魂”“對不起”“遠方的手指”等個別詞語,幫助孩子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會背誦和抒發感情,讓孩子感受古詩詞的意境。

1,老師背了第三遍,讓孩子慢慢跟著背。

2.孩子們分組學習,感受古詩詞的意境。

3.老師邀請了幾個小朋友表演,老師進行引導和提醒,註意表達適當的感情,依次邀請了幾組小朋友。

4.讓孩子集體背誦1-2遍,彌補古詩詞意境的感受。

動詞 (verb的縮寫)活動結束

1,評估

2.摘要

不及物動詞活動的擴展

1.清明節到了,讓孩子把學過的古詩背給父母和其他家人聽。

2.在圖書館區增加古詩詞書籍,引導孩子在地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詞的意境。

偏激

活動目標:

1.讓他們初步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場景;

2.激發孩子背誦古詩詞的興趣,讓孩子學會按照古詩詞的節奏背誦。

活動準備:課件

活動流程:

首先,開始部分

清明節又要到了。每年清明節幼兒園都會組織小朋友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悼念我們素未謀面的英雄前輩。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沒有他們的寶貴貢獻,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不可能的。通過這個幼兒園教案,讓孩子知道清明節的意義,記住清明節的具體時間。

二、基礎部分

(1)展示圖片,引導觀察,講故事。

1.剛才我們看了圖片,知道了故事裏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麽。請孩子們討論。

現在老師想讓孩子們看另壹張圖。妳在圖片中看到了什麽?他們在做什麽?天上發生了什麽?

(二)孩子看圖,激發興趣。

1.老師的解釋:孩子們,妳們知道現在是什麽季節嗎?(春天)對,是春天。鳥兒飛回來了,花兒也開了。春天,有壹天會被稱為清明節。清明節人們會做什麽?(小朋友隨口答)

2.老師總結:清明節是春天人們掃墓的日子。在古代,壹位名叫杜牧的詩人在這壹天寫了壹首詩。讓我們看壹看,好嗎?

3.老師播放課件,讓孩子看。

老師告訴孩子們,老人是行人,孩子是放羊娃。我剛才讀的詩是壹個關於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故事。

教師背誦並幫助兒童理解

1.老師帶著表情和節奏背誦,並要求孩子們欣賞。

2.老師背誦第二遍,讓孩子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老師讓孩子們回答他們是否在這首詩裏聽到了什麽。老師背了第三遍,讓孩子們慢慢跟著背。

4.老師叫幾個小朋友上來給下面的小朋友表演,妳們可以邊看邊對照圖片。老師會在旁邊提醒,可以輪流邀請幾組小朋友。

5.讓孩子壹起背1-2遍。

第三,結尾部分。

讓孩子在家把學過的古詩背給父母聽。或者幼兒之間的交流。

提索

活動目標:

1.讓他們初步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場景;

2.激發孩子背誦古詩詞的興趣,讓孩子學會按照古詩詞的節奏背誦。

3.培養孩子的鑒賞能力。

4.鼓勵孩子大膽猜、說、動。

活動準備:用古詩詞的情節畫壹幅畫,VCD教材。

活動流程:

(1)展示圖片,引導觀察,講故事。

1.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發現了故事裏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麽。請孩子們討論。

2.現在老師想讓孩子們看壹張圖。妳在圖片中看到了什麽?(壹個小孩,壹個老人……)他們在做什麽?(問路,說話……)天怎麽了?

(二)。孩子看VCD教材,激發興趣。

1.老師的解釋:孩子們,妳們知道現在是什麽季節嗎?(春天)是的,春天來了,鳥兒飛回來了,花兒也開了。春天,有壹天會被稱為清明節。妳認為人們在清明節會做什麽?(小朋友隨口答)

2.老師總結:清明節是春天人們掃墓的日子。在古代,壹位名叫杜牧的詩人在這壹天寫了壹首詩。讓我們看壹看,好嗎?

3.老師播放VCD,並讓孩子們觀看。

老師告訴孩子們,老人是行人,孩子是放羊娃。剛剛讀的詩,講的是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故事。

教師背誦並幫助兒童理解

1.老師帶著表情和節奏背誦,並要求孩子們欣賞。

2.老師背誦第二遍,讓孩子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老師讓孩子們回答他們是否在這首詩裏聽到了什麽。老師背了第三遍,讓孩子們慢慢跟著背。

4.老師叫幾個小朋友上來給下面的小朋友表演,妳們可以邊看邊對照圖片。老師會在旁邊提醒,可以輪流邀請幾組小朋友。

5.讓孩子壹起背1-2遍。

(4)結尾部分。讓孩子在家把學過的古詩背給父母聽。或者幼兒之間的交流。

教師參考資料:

清明(杜牧)

清明節期間,下了很多雨。

路上行人想死。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

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