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棋梓
孔融
(153-208)
孔融,家族成員,孔子第二十世孫,魯曲阜人。他年輕的時候把壹個大梨給了哥哥,自己拿了壹個小梨,所以他是神仙。這就是“孔融給梨”的故事。早年參加討伐董卓,後為曹操效力,但因勸阻曹操進攻劉備而被處死。
作為建安長子,他文才豐富。現存的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歌。散文,如《推薦壹張平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辭藻華麗,富於情侶味;《與曹操談禁酒令》幽默。他的第二首詩《雜詩》,深入淺出地描繪了喪親之痛,悲涼動人。
其實孔融是有家族史的。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魯曲阜人,後為曹操所用。
陳琳
(?- 217)
陳琳(?——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建安七子之壹,擅耍章法,為大臣。《長城洞飲馬》是他的詩歌代表作。以秦築長城的故事為借口,揭露重徭役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燦
(177-217)
王燦子鐘鉉,楊珊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建安七子之壹,成就最高。他的《七傷詩》和《樓頌》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傷詩》之壹(《西京之亂不算什麽》)描寫了為躲避荊州之亂,餓死婦女在前往長安途中拋棄孩子的情景,深刻揭示了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可怕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災難,令人目瞪口呆。《樓頌》是我在荊州麥城城頭的時候寫的。它主要表達了思鄉之情和未能滿足我的才華的悲傷。它充滿了感人的力量,是壹首著名的抒情詩。
徐幹
(171-217)
徐幹,北海(今山東省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壹。主要作品是中倫,曹丕稱贊這本書文字優雅,足以流傳後世。”(《與吳質書》)和他的愛情詩《思房》,也寫得激情澎湃。
阮瑀
(?-212)
字於,號陳六圩(今河南開封),建安七子之壹。章表書記很優秀,代表作是《為曹公和孫權寫作》。《驅離北國》這首詩,描寫的是孤兒被繼母虐待的痛苦,更為生動。
楊穎
(?-217)
楊穎(?-217年),字德廉,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人,建安七子之壹。擅長作詩,隨筆數十首,代表作《五面司令立張太和詩》語氣哀婉。
劉真
(?-217)
劉真出生於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建安七子之壹。今有詩十五首,其中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善於對比和比較。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中國明代的選學家毛坤將他們的作品編為《唐宋八大家鈔》而得名,並因這部選集的廣泛流傳而聲名大噪。
韓宗元歐陽蘇修荀
蘇者王安石者
所謂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他們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的文章不僅震驚了唐宋文壇,也為後世散文樹立了典範。
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以革除六朝以來雅雕之弊、專寫浮華之作、建立全新文風的號召,成為文壇上的壹股潮流。宋代歐洲作家曾、王、蘇等繼承了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開拓了散文創作的領域。因此,可以說“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李白以他的詩而聞名。
初唐四傑是指、羅、楊炯和陸。都是中晚唐時期很有才華的詩人。四才子成名早,青年時代就獲得了“四大傑出詩人”的美譽。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敢於改革齊梁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他的詩多為浪漫派,帶有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痕跡。尚書令上官儀也繼承了隋晨的遺風,作品風靡壹時,文人爭相效仿,世稱“上官體”。
當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還在詩壇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四大家”挺身而出。王波首先站出來反對初唐詩壇的這種不正之風,隨後其他三位也紛紛站出來響應,加入到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中來。
他們試圖突破齊梁遺風和“官風”的牢籠,將詩歌從狹小的宮廷轉移到廣闊的市井,從狹窄的亭子轉移到廣闊的山川邊陲,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詩歌在當時的思想意義,展現了新的氣息的詩風,推動了初唐詩歌朝著健康的道路發展。總的來說,四傑對唐詩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它表現在作品的主題和內容上,既有描寫歷史和事物的詩歌,也有山水詩,如王波的《王騰歌》。或抒發離別之情,如王波的《送杜少甫蜀傳》,這是千古傳誦的名篇;還有羅的《余義水送人》。有歌頌招人駐防邊遠地區的,有描寫招夫思婦的,有對不幸女性表示同情的。四人都是才氣高,地位低,這使他們更貼近社會現實,所以詩歌往往被用來揭露壹些社會現象。
四位傑出的詩人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改變了齊梁留下的不良詩風,取得了壹定的成效。
其次,初唐四傑為五言詩奠定了基礎,使七言詩走向成熟。五言律出現在“四大家”之前,初唐詩人王績(王波是王績的侄孫)也有所努力,但作品不多。直到“四大宗師”,五律才得到充分發展,並逐漸固定在作品中。“四大家”創作了大量高質量的詩歌,為沈全祺和宋後來的格律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興盛,七言古詩直到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大家(沒有七言詩的楊炯)以大量的佳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因此,初唐四傑在詩歌形式發展方面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四人之中,各有側重。王、楊擅長五律,魯、羅擅長七古。他們在文學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非常推崇“曹節”。
曹操和魏武帝擅長古典詩詞,他們有抱負,有遠見。
曹丕魏文帝建安文人
曹植和陳的代表作《洛神賦》和《白馬》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居住在揚州的壹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的總稱。他們也被稱為揚州畫派。揚州八怪有八個人。他們是金農、、李、李珊、黃慎、鄭燮、高翔和王。揚州八怪大多是中下知識階層。他們有的是被罷官的州縣官員,有的是沒有取得功名的文士,有的是窮困潦倒,靠畫畫為生的畫家。他們或在揚州長大,或為外省來到這裏生活,各自都有坎坷的經歷。他們紛紛聚集揚州,在揚州繁榮的書畫市場上出售自己的書畫作品。
“揚州八怪”是壹群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都知道官場的腐敗和富商的敲詐。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差異,結合自身經歷,對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他們常常對受苦的人深表同情,並代表他們發出憤怒的聲音。但由於他們受的是封建文化的教育,而當時清朝正處於鼎盛時期,他們的感受和不滿無法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其中,官員努力建號,讓百姓安居樂業,以維護封建秩序。無心官場,就潔身自好,不合習俗,標榜自己有遠大理想。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賴,所以往往處於思想矛盾的極度痛苦之中,在犬儒主義之外不得不妥協求生。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鄭燮留下了很多評論,可謂揚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善作品中的矛盾是最痛苦、最激烈的,他成了攻擊的主要對象。
“揚州八怪”在藝術觀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個性表現。他們崇尚原創風格和“獨立”。他們公開宣稱自己的作品是為了賣錢謀生,撕破了文人畫家曾經把繪畫創作視為“高雅事物”的面紗。在作品的題材上,他們壹方面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以梅、蘭、竹、菊、松、石為主要描寫對象,以表現畫家的清高、孤傲和庸俗。另壹方面,他們還運用象征、比興、比喻等手法寫詩賦詩,賦予其作品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獨特的思想表現形式。如李的《風竹圖》,以不畏強風的壯竹象征倔強不屈的性格;黃慎的《討圖》和羅聘的《賣牛歌》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社會的細致觀察,直接或間接地表現了社會的不公。在畫風上,揚州八怪主要繼承了前人繪畫中水墨寫意的技法,並在水墨上進壹步發揮專長,以高度凝練的方式塑造物象,不拘泥於枝葉之形。在筆墨中,他們天馬行空,馳騁自如,直抒胸臆。因為他們的作品與當時流行的含蓄淡雅的花鳥畫風格相悖,所以經常受到評論家的嚴厲批評,被稱為“怪”。
“揚州八怪”藝術雖然只流行於當時的揚州及其周邊地區,但它對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揚州八怪”的大部分興趣都融合在詩詞書畫之中,絕不會粉飾太平。他們用詩和畫來反映人民的疾苦,發泄內心的憤怒和苦悶,表達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鄭板橋的《兇班》、《夫子路》、《逃離荒野》就是如此。
在那個封建制度極其殘酷,文字獄興盛的年代,他們敢於與眾不同,標新立異。難怪某省長搖頭稱之為“奇怪,奇怪”。
鄧拓曾寫道“宋吹揚州怪名,蘭竹影伴書聲”,可以算是對他們“怪”的特點的概括。
金農(1487-1764),本名壽門,本名東信,杭州人,人稱八怪之首。他博覽群書,多才多藝,50歲後開始畫畫,壹生清貧。擅長花鳥、山水、人物,尤以水墨、梅花見長。他的畫造型古樸簡約,布局典雅,構思新穎。作品有《迷因圖》《月亮花圖》等。他創作了壹種隸書,自稱“漆書”,另有情趣。
黃慎(1687—1768),福建寧化人。小時候家裏窮,學懷素書法受益匪淺。他以草書作畫,自創風格,擅長寫意,人物畫造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為主,也有不少反映下層民眾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蘇武牧歌》等。
李姍(1686—1762),宗揚人,號,江蘇興化人。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十六歲時就成名了。曾任山東滕州知府。他受徐渭、石濤的影響很大,畫風粗放,不拘壹格,潑墨淋漓,色彩淡雅,以至於“水墨交融成趣”。作品有《秋葵圖》、《松柏青玉圖》等。
李(1695—1755),江蘇南通人。曾任縣令、知府約20年。與金農、鄭燮為友,善畫松、竹、梅、蘭。晚年,他畫梅子作為比喻。他在題詩中寫道:“此梅花普普通通,無筆可閱。畫師隨時不了解風俗,怒不可遏。”作品有《魚遊圖》、《瀟湘風竹圖》等。
高翔(1688—1753),揚州人,西塘人。高翔過著艱苦的生活,為人孤傲。他欽佩石濤壹生。他擅長畫山水、花鳥,喜歡畫枝頭稀疏的梅花。作品有《彈指亭》。
王(1685—1759),安徽休寧人。小時候家裏很窮。我住在揚州,以賣畫為生。我窮並快樂著,學藝術,擅長畫梅子。他與金農、高翔、並稱為“畫梅四大家”,其作品有《梅梅圖》等。
羅聘(1733—1799),本名荀福,祖籍安徽歙縣,遷居揚州。他是金農的弟子。他是“八怪”中最年輕的,但學識水平很高,文筆不凡。他做了壹輩子官,以賣畫為生,壹生落魄。作品有《鬼趣圖》《醉鐘馗圖》。
鄭燮(1693—1765),江蘇興化人。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秀才,他是乾隆的秀才。曾任山東省範縣、魏縣知縣。他因為開倉庫救助災民得罪了老板,憤然辭職,住在揚州賣畫為生。他思想特別活躍,頗有創見,詩畫造詣很高,善畫竹、蘭、石。他還創造了集真跡、草書、隸書、篆書於壹體的六部半書法風格。人們稱之為“石頭鋪成的街道”。他是壹個具有強烈人民性的畫家。他在魏縣任縣令時,為知府畫了壹幅竹子圖。碑文寫道:“齋雅臥聽瀟瀟竹,疑是民疾苦之聲。曹州縣的壹些小官總是在意他們的感受。”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朱允明(1460-1526)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山治。因為他的右手多生了壹根手指,所以他生了自己的手指。江蘇常州(蘇州)人,出生於壹個七代官宦的奎儒世家。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才)。
(1470 ~ 1559)初名壁,字明,後字鐘,止雲,謚號衡山居士,號文衡山。常州(今蘇州)人。吳派創始人之壹。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才)。與沈周、唐伯虎、仇英並稱“明四家”。54歲的時候,54歲的時候,龔升試著做官,他被授予國子監待詔,所以他把它叫做待詔。
唐寅(1470 ~ 1523),字伯虎,字,別號“江南第壹風流書生”,祖籍蘇州。明代著名的畫家和作家。繪畫與沈、、齊名,史稱“明四家”。詩文賦與文徵明、朱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又稱吳門四才),居江南四才之首。
徐禎卿(1479-1511年)被稱為長谷和郭昶。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作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才)。因“江左家家富玉,揚州花木如煙”的絕句而為人們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