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的寫作背景
《背影》是朱自清在1925寫的壹篇散文名篇,描述了他在1917在北大讀書時的經歷。寫作的原因作者在《背影》的結尾已經解釋過了,因為他的父親給他寫了壹封信。信中父親提到最近身體不好,我怕他大限將至,令作者感觸頗深,所以寫了出來。
1925是民國軍閥政權時代。當時世界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國際國內形勢錯綜復雜。老百姓和知識分子就處在這樣壹個大動蕩、大混亂的背景下,他們的生活朝不保夕,他們的命運前途的前景是暗淡的。朱自清是壹個外圓內方的人。他表面溫柔,待人和善,但內心有自己的正直和堅持。
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壹個“熱愛和平與自由的個人主義者”。同年5438年6月+10月,朱自清寫下了這篇樸實感人的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八年前在浦口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了父親愛子的真摯情感,表達了在生活貧困、精神壓抑的情況下對父親的深深懷念。
徐誌摩《告別劍橋》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徐誌摩在他第三次歐洲之旅後回家的路上寫的。時間是1928 165438+10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壹個夏天,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家裏住了壹晚後,在事先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壹個人悄悄來到劍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可惜他的英國朋友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劍橋在默默等著他。過去生活的場景再次呈現在他眼前。因為他當時很著急,又急著去見另壹個英國朋友,所以沒有把這個情緒活動記錄下來。
直到他在回家的路上乘船離開馬賽,面對洶湧的大海和廣闊的天空,他才展開紙張,寫下這次重返劍橋的個人感受。
余光中《鄉愁》的寫作背景
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遷居滬渝。22歲時,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省,考入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
盡管余光中主修外語,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和翻譯方面著述頗豐,其中詩歌成就最為突出。人們評價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手法多變,融傳統與現代筆法、中國與西方於壹體。因此,他被認為是臺灣現代主義的“十大詩人”之壹。
1971年,二十多年沒回大陸的余光中想家了,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寫了壹首詩。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沈吟良久。這就是後來海外遊子唱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