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老師的散文(1)?陳茂新老師去了?這個海嘯般的消息是我的朋友唐老師告訴我的。我永遠不會相信,壹個充滿知識和才華的激情詩人,已經離開了他所向往的世界。
我認識不少天津詩的前輩,但沒有壹個是密友,除了陳先生。我認識陳茂新先生,是因為十年前他和許多前輩壹起加入了我們這座城市的詩壇?太陽樹?詩歌朗誦,後來他和其他老師壹起參與了我的詩歌《太陽樹》和《太陽夢》的首發。而我們深層次的交流,源於壹次很偶然的對話。那是1991年的秋天,我的詩?壹個彈棉花的老人?妳在線嗎?金山杯?我在全國詩歌大賽中獲獎,組委會通知我在承德頒獎大會上領獎。聽說市作協的先生也參加了會議,我就貿然給陳先生打電話,問他能不能壹起去。不幸的是,陳先生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只是讓我回去後告訴他會議的情況。我是壹個認真負責的人。我從承德回到天津後,立即跑到市作協找到《天津文學》編輯部,把會議情況向陳老師傾訴。
陳老師靜靜地聽著,還得時不時和來訪的作者打交道。也許是因為當時不幸的生活壓力,也許是因為剛剛開始全心全意為學生的感情事業讓我心潮澎湃。反正我在心理上已經到了做夢的年紀,根本不在乎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介紹完承德會議,我像在大學給學生做報告壹樣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講述了壹個我和朋友、學生之間的感人故事。我想告訴陳老師,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感情值得珍惜和書寫。那壹次,我講了將近三個小時。作為壹個有30年編輯經驗的老編輯,陳先生被我感動了。他說,我做編輯30年了,沒見過妳這樣的作者。他給我總結了三句話:田放如火;田放的愛是博愛,像大海壹樣;中國只有壹個田放。陳老師對我的評價讓我感動,讓我意識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活在這個世界上,壹個人可以全心全意的愛別人,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被別人愛。真的是壹種說不出的幸福和快樂。陳老師當即表態,壹定要幫助我,讓我發展詩歌創作。不久,我的詩集《別情》和《我們走進深秋》在《天津文學》上發表。也就是從那以後,我的詩集《我的小格裏勒》、《壹個夢》也在《天津文學》上發表了。
後來,我認識的幾個在天津文壇有壹定影響的朋友經常提到先生對我的幫助,有的甚至告訴我,他們與陳先生是多年的摯友。所以我們同意邀請陳老師和我們坐在壹起,談談師生關系和友誼。當我們把這個想法告訴陳先生時,他高興地同意了。沒想到這種聚會竟然成了大家暢談經歷、交流經驗、增進友誼的精彩形式。大家覺得不僅開闊了眼界,工作之余還有壹種心理放松感。於是,大家約定每隔壹段時間聚壹聚,享受壹下難得的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再過幾年,不管誰是主持人,大家都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去赴約,享受人與人碰撞時的快樂。在我們組裏,陳先生年齡最大。他不喜歡唱歌,我也沒見過他跳舞,但是每次聚在壹起娛樂的時候,他都是默默的坐著,聽我們唱歌,看著年輕人瘋狂的玩耍。他臉上總是掛著安詳的微笑,仿佛在欣賞自己的藝術作品,說起來,我們這些人的成長,都與陳老師有關,否則,他也不會受到我們所有人的尊敬。
至於陳先生對我們黨有多看重,我是在陳先生病重去世後,從他的妻子和兒子那裏聽來的。
當我去拜訪陳先生時,他不能流利地說話。他的妻子董姐告訴我,陳先生回家後經常談起我們。尤其是陳老師去世後的第二天,我們幾個人約好去陳老師家拜訪他的家人。陳先生的兒子雷迪說的話讓我很難過。他說,我能說出妳們所有人的名字。我爸爸每次聚會回來都很開心,總會講壹些關於妳的事情。知道陳老師看重我們這些學生,不僅僅是他經常跟家裏提聚會,更讓我不舒服的是我得知他生病後和針灸師去他家的那壹幕。董姐告訴我,陳先生病後感情很脆弱,接到任何朋友的電話都會激動很久。當他知道我要帶大醫院的針灸師來看他的時候,他激動得淚流滿面,壹夜沒睡好。
我知道,陳老師壹方面對我介紹的醫生寄予厚望,另壹方面也為我是他危難中的學生而欣慰。可惜,那個治好了很多疑難雜癥,發表在天津日報上的?病人叫他神醫?報道該話題的醫生並沒有治好他。在此之前,陳先生已經在多家醫院治療過,始終無法確診是什麽病。在我醫生朋友的建議下,陳先生住進了醫院進行系統的檢查和治療。可以說,為了治好陳先生的病,所有關心陳先生的親朋好友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然而,我們無能為力。直到陳先生去世,醫院才對他的病情作出準確的診斷。
雖然我知道陳先生病得很重,但我始終相信現代醫學會在陳先生身上創造奇跡。我從未想過他會突然離開我們。要知道,再過幾天,陳先生就要永遠離開我們了。工作再忙,我也會抽時間去醫院看老師最後壹面。現在我才真正深刻地認識到,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壹旦錯過,就無法挽回。當我和幾個壹直牽掛著陳先生的朋友走出陳先生家的時候,大家都說壹定要珍惜在壹起的日子。
陳老師走了,帶著他未了的夢想,帶著他對親人、朋友、對世界的眷戀,帶著他苦心培養的我們學生深深的悲傷。他留給世人的,是他的激情詩篇、文學雜誌和他自己編輯的文學叢書。相信所有受益於陳老師的人,都不會忘記陳老師。如果有壹天,我們再相聚,我們的第壹杯酒壹定是敬陳老師,因為他永遠是我們團隊的壹員,永遠是我們大家尊敬的人。
紀念我的老師散文(二)2016年7月31日淩晨,珍妮打電話說張老師走了。這突如其來的哀號聲,響徹整個早晨,灰色的天空突然充滿了悲傷。我立馬大喊:不!
當我到達庶人學校珍妮的家時,我的老師張繼禹先生正靜靜地躺在客廳的壹個角落裏,身上蓋著壹條被單,臉上貼著壹張衛生紙。家裏人正忙著張老師的喪事。珍妮哽咽著說,張先生是淩晨壹點多離開我們的。彌留之際,他最牽掛的是孫子孫女,斷斷續續地不肯咽下最後壹口氣。所以,珍妮說:?妳放心,妳大孫子有媳婦,從比利時留學回來工作就落實了。他的小孫女在讀大學,不用擔心未來。?
珍妮是壹個強壯的老人。張先生走了,她可能更擔心自己以後的生活,這種生活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拄著拐杖的她強忍著內心的無助和悲痛,說如果這個時候自己不堅強,張老師會不放心,所以不敢哭。為了讓張老師安靜的離開我們,她只好放心的安慰張老師離開。
清晨的陽光還藏在東方的雲層裏。我在珍妮家揭開了蓋在張老師臉上的那張衛生紙。和往常壹樣,張老師的樣子安靜安詳,沈穩祥和,雙目緊閉,雙唇緊閉。他睡著的時候壹般都在去天堂的火車上。他害怕有人打擾他的安寧,讓他的孩子哭哭啼啼。
張老師剛走。
在張老師的遺體前,我先給羅打了電話,他在老家,壹時半會兒趕不上學校。後來我給呂良典打電話,讓呂良典趕緊去珍妮家跟張老師告別。羅和呂良典都是我的兄弟。他們是張老師退休後習水師範學校的學生。後來,張老師第二次到學校教書時,我有幸拜在他的師父門下。幸運的是,羅和呂良典都跟我是好朋友。每次在張老師家,他總是問起他們。
八點左右,很多張老師的學生、親戚、朋友陸續來了。那天上午,60多輛車滿載著對張老師的深切懷念,護送他到殯儀館。
匆匆的相遇,說不出壹輩子的師生情,我的老師就要踏上天堂回家的路了。
我記得那壹年,張先生是學校的教務主任。在轉角的老師中,我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壹年。每次張先生走進教室,他都大聲站起來。我們看到的是,張老師以英雄的姿態,充滿激情地走上講臺。他的金絲眼鏡至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偶爾摘下眼鏡放下教案,方言夾著普通話,撩撥著我們跟著他的故事走進知識的海洋。偶爾板著臉,拿著粉色的筆,嚴厲訓斥調皮的孩子。那時候老師就在花旁,教室裏不是充滿了幽默,而是充滿了溫暖的春風,他特別關心這些無知的孩子。下課鈴響了,老師拿起剩下的粉筆頭,慢慢走出教室。
記得十年前的壹個冬天,老師從壹些書上得知我的簡歷突然來到我的辦公室,給了我壹條藍白相間的領帶。領帶裏有壹張紙條,上面寫著:?昨天,我很天真,但現在我是壹個偉大的支柱。青出於藍,冰勝於水,師生情長。?那壹年,我三十歲,那天正好是我三十歲生日。王先生不知道我的生日,只是碰巧在書刊上瞥見了介紹。那天,張老師走後,我寫了《站立的旅程》。不是為了世界出名,而是為了世界。但是要看內外之分,要看榮辱之界?作為我的座右銘,壓在辦公室的玻璃板下,告誡我要時刻牢記老師的教誨。
經歷了壹夜的噩夢,天氣很冷。老師和學生告訴誰?老師只留下了壹個微笑和壹本厚厚的書。再壹次打開老師的《桑榆夢之歌》,只見扉頁上寫著:送給傅剛,終生難忘。銘文是傻瓜的計劃。這本收錄了我老師生平的詩詞楹聯選集,是我經常放在床頭的必讀書籍。這些年來,我老師創作的每壹部作品,無論是詩詞、歌詞、散章、對聯等。,會第壹時間給我,我會在紙上寫很謙虛的語言讓我改正。這些作品我大都在《習水日報》、《紅城文學》上編輯發行過,或者推薦在其他刊物上發表過。它們被編成壹本書後,我壹直舍不得放在書架上,只能放在床頭方便睡前閱讀。
那是在2012年,我多次遊說張老師在我小三家裏收集整理他的手稿,最後編成了壹本書。張老師心裏顧慮重重,我再三遊說,張老師才勉強答應。第二年,他把整理好的稿子交給大兒子張庚,大兒子打印好,發到我郵箱裏。
張老師的詩歌作品充滿了婉約的格調、家國情懷、園丁夢。作為張老師的弟子,作為作協主席,我沒有理由拒絕這麽優秀的作品。接下來,我自然就承擔了稿件的編輯設計工作。在通讀了張先生的全部手稿並刪節了壹些內容後,張先生再三要求我在編輯成熟後為這本詩集作序。說實話,這是我老師壹生的傑作。我怎敢用笨拙的語言踐踏它?2013年冬天,我壹再拒絕和推脫,希望張老師打消這個念頭。最後,我不得不在老師的指導下寫下了《有詩的畫布》。
張老師的桑榆《夢裏曲》我不能給作序,只能寫個評論。根據這篇文章,
我得到了老師的指示:我編輯了《桑榆夢裏曲》這本書,卻在猶豫中顫抖,憂慮讓我開懷大笑,慷慨解囊。拿著老師的手稿,壹篇壹篇地讀著,深深地感受到張老師把壹生都獻給了詩歌,感觸良多。壹是憂國憂民,縱情山水;二是宣傳家鄉,直抒胸臆;第三,珍惜生命,和朋友壹起唱歌。正是:瘋狂歌唱,用壹顆青春的心歌唱,桑榆對夢想的追求永無止境。
我很慶幸自己是在這樣壹個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座位下受教的。雖然只有壹年,但老師用他感動世界的靈魂教會了我,給我留下了寶貴的人生精神財富,讓我受益終生。這麽多年,老師把我當自己人,我心裏感受很深。縱然四壁無言,但我們的師生情足以說明它比海深,比泰山高。在我老師七十八歲生日之際,我寫了《永遠的情懷》這篇文章,在他生日那天,我把報紙拿到學校,親手把報紙上的文章送給了張老師。我知道張先生壹生衣食無憂,兒女孝順為先。幾年前的壹個春天,我在四川廣元出差,給他的老人帶了壹件衣服作為禮物。在他78歲生日之際,我只能用這種簡單的方式祝老師健康長壽。所以,我在我的詩《畫布》的結尾寫道:
我是本?昨天,無辜的二郎?十年前老師誇我?今天站直了。?它讓我害怕,我不敢住在那裏。淹沒我的感情,希望山海長存,與太陽同輝。學生沒有什麽可回報的,只有:敲我老師壹百年,拜張翁壹千年。
當這篇稿子進入最後的審批時刻,我拿著樣書來到張老師家的時候,珍妮壹個人在家接待了我。那天不知道老師又住進習水縣人民醫院,然後轉到重慶西南醫院治療。我痛得不知所措。珍妮告訴我,張老師入院前說,不要跟我說他的病情,讓我好好工作,委托我決定稿件。
我老師在重慶住院期間,因為工作忙,又有他的書稿,沒能去重慶探望,只想盡快把他的書印出來,給他老人家壹個驚喜。終於在2014年春天,《桑榆做夢》從成都快車返回習水,在老師生日前夕正式與讀者見面。
那是壹個雨天,我把張老師的《桑榆夢之歌》送到了學校。張先生已從重慶住院並回家休養。雖然身體日漸消瘦,但當他看到自己壹生的心血寫成了壹本書,心情豁然開朗,緊緊握住我的手說,付剛,妳是我退休後的精神支柱!?說真的,張老師,作為妳的壹個學生,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
《桑榆作夢曲》很快就成了送給張老師學生和老朋友最貴重的禮物,大家紛紛索要,這本書流傳到了江蘇、北京、黑龍江等地。每次有人讀《桑榆夢裏曲》,都給張老師寫祝賀和評語。表明詩人兼翻譯家快樂先生寫了《歌唱者總是面對光明》,其中寫道:
於先生的詩歌創作,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我的想法。詩歌顯然成了他最喜歡的表達方式、表達方式和傾訴方式:面對家鄉,面對歷史,面對自然,面對校園,面對日常生活,面對大大小小的人和事,包括很多國家和國際事件。這當然需要激情,持續的激情。而激情是生命力的最好體現。壹個人年輕時有激情和活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如果他壹生都保持激情和活力,那就相當難能可貴,可以視為奇跡。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的詩人和藝術家都是奇跡。讀於先生的詩,我不時被這種內心的激情和活力所感動和感染。
張老師經常跟我說,快樂先生,壹個完全陌生的人,是唯壹能讀懂他的人。所以,快樂先生在文章結尾寫道:
毫無疑問,詩歌已經成為於先生的壹種信仰。幸福的是那些壹直相信詩歌的人。在此,我想真誠地向虞姬先生致敬!
老師走了,留下壹本厚厚的書,縱橫?古今?談笑風生。適度歌唱,妙語連珠。見物思人,思如潮湧,真希望是老師寫在開篇序言的最後?我還是喜歡唱翁的身體,繼續在韻海中遨遊。壹樣的!今天,我再次翻開桑榆的《夢之頌》,讀壹讀老師的遺作,正如張開謙先生所說:
季兄繼承了歷代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傳統,總愛學水?如果妳在異地,妳的家鄉是什麽?愛情的詩歌風格是優雅和大膽的結合,這與Xi·達汗的演唱有關。不歸之河?,又有江南靚女竊竊私語?楊柳岸的風和殘月?。其體裁廣泛,有古韻悠長的五言、七言古詩,也有激蕩人心的長短句(詞);既有穩重的對聯,也有激情的詩句。也有許多為歌唱服務的曲藝作品,直接為習水的政治經濟建設服務。因為哥哥創作態度嚴謹,有很多精挑細選的句子,很棒?兩句話三年,壹首歌兩滴淚?每個人的風度。
如果下輩子有緣分,我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做張老師的弟子。
當張老師的遺體被送到殯儀館時,他的朋友、親戚和學生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都懷著沈重的心情記住了這位有著54年教學經驗的人民教師。悲天憫人,悲天憫人。
遵照老師的遺願,靈堂使用老師生前留下的自我挽聯:
?站在講臺上五十四年,終身無悔的老師;等他很老的時候,他會去西方,對老頑童百無聊賴。?
我的老師壹生樸實無華。他的自我挽聯是那麽的幹凈,是壹個終身無悔的老師,是壹個永不厭倦的老頑童。治喪委員會主任是王雄,他生前是教師退休單位的負責人。當王雄給我起草悼詞的任務時,我的心又壹次不知所措。
再看張老師靈堂,莫、張開謙、楊,教育界前輩,老師的老朋友,紛紛送詩悼念張老師,、葛公思、王茂家、何勇等幾位教育局局長前來吊唁。這篇悼詞像壹塊沈重的石頭壓在我的心上。這樣壹位受人尊敬的老人真是桃李滿天下。我可以用什麽詞來紀念這位老人?
所以,我戰戰兢兢地寫道:
戴孝山,大地充滿悲傷。此時此刻,我們懷著極其沈痛的心情,在這裏為傑出的人民老教師張繼禹同誌舉行悼念儀式,隆重悼念這位深受師生愛戴、社會公認的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所有前來吊唁的親友都對張老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我謹向他的家人表示親切的慰問,並請為您的損失感到遺憾!
張先生,1936年3月25日出生於赤水市長久鎮華陽村。1952年9月,他走上講臺,成為壹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先後在長沙、官渡、梁村、東皇等地從事教學教育工作,教過語文、政治、歷史、地理,任過教師、教育局長,教過小學、中學、師範、老年大學。1982年退伍後,參與創辦習水縣庶人學校,堅持在三尺講臺上奮鬥到70歲。卸下教育教學重擔後,張先生先後任習水縣詩詞學會副會長、老年藝術團主持人,為習水教育奉獻了54年。
在54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年復壹年像愛孩子壹樣愛學校,愛自己的生活,贏得了老師和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在54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日復壹日地被哄著、被灌輸著,成為人們仰望的標桿和榜樣。
8月1日晚9時,張老師遺體告別儀式簡樸而沈重。他的朋友,老師的朋友,詩人的朋友,歌手的朋友,家人,親戚,後輩,學生,都懷著深厚的感情告別了張先生。
這次告別。妳想在哪裏看到妳的臉?只有好好思考和訓練才能聞到。
這次告別。園子裏的幼苗受傷了,變成了雨水;秋風中桃李啼。
高山,我多麽渴望到達妳身邊,大海是沈默的。我對老師的死俯首稱臣,感覺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回想今年三月,春風正吹著桃李杏,我又在老師生日前夕去了他家。那天張老師親手為我泡的咖啡,竟然是最後壹杯和我說再見的咖啡。
老師不讓我自己做,命令我好好坐著。他倒了開水,加了我的伴侶和蜂蜜。他說他有糖尿病,他的孩子不允許他再喝咖啡。但是,到了之後,還得陪我喝壹杯。捧著老師親手為我泡的咖啡,心裏甜甜的。終於,老師的三女兒衛寧姐姐突然來了。三姐看到老師喝咖啡,眼裏閃過壹縷申斥。張老師趕緊說:傅剛來了。讓我和他喝壹杯!?這杯咖啡讓我感到無盡的愧疚。我知道我的老師患有糖尿病,但未能及時阻止。為了和我喝杯咖啡,我的老師用他無風的身體如此熱烈地愛我。三月的春風和三月的恨;壹條水清的河,壹條悲傷的河。今年三月,輪到老師八十歲和八十壹歲了。這杯咖啡是我老師最後的告別禮物。
回憶老師的壹生,除了教育,就是詩歌。他辛辛苦苦,用了五十四年的夏冬養育桑苗,用了半個世紀的秋冬在戴嶽寫出了下壹首經典詩篇。想起當年,中流砥柱姚杏壇;這壹天,星沈月落。
布谷鳥泣血,晴空打雷;百靈鳥呻吟著,壞消息突然占了先機。
張老師猝死。他壹生熱愛園丁的精神,他對詩與詩的夢想,永遠不會熄滅。願張老師壹路走好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