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內容分析
《金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的詩詞之壹。是泰戈爾創作的壹首優美的詩,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從“如果我變成壹朵金花”的幻覺進入文字,這就生出了想象——壹個神奇的孩子和媽媽“捉迷藏”,用孩子特有的方式表現出對媽媽的感情,形成了壹幅孩子玩耍的畫面,表現了家庭的愛和人性的美好與神聖。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壹、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閱讀技巧,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2)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感人情意。
b、過程和方法目標
(1)同學們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詩歌來理解詩歌的感情和主題。
c,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父母,體驗人間至愛的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3.教學重點
反復閱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學困難
深刻品味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第二,講教法和學法
1,教學說明
本課采用“審美閱讀感知”和“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進行感受和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愉悅。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
2、學習方法指導
這門課程的特點和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結合自身的經歷,學會朗讀,從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第三,說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可能知道泰戈爾,但不太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他們雖然讀過壹些文學作品,但對外國詩歌接觸不多,需要這方面的文學素養。因為這首詩反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學生的內心感受,他們不僅有交流和交談的欲望,也有參與活動的熱情。
第四,談談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程
1.課件播放歌曲《燭光下的母親》。
2.老師問:這是壹首感人的歌,唱的是“燭光下的媽媽,妳的黑發上結了霜,妳的腰不再挺拔。”是的,我媽把壹生都獻給了孩子,妳有沒有想過報答妳媽?
3.學生可以自由回答。
4.老師總結:生活中,我們總是沐浴在母愛中,不忘回報。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詩人泰戈爾是如何回報母愛的。(展示課件:題目、作者)
【設計意圖:導語的設計親切自然,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在課開始時將學生引入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2)作者簡介
1.老師問:學生們對詩人泰戈爾了解多少?請大家看看自己的資料,互相交流。
2.學生們互相交流。
3.課件展示:泰戈爾生平簡介。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查找泰戈爾的生平資料,讓學生鍛煉自己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其實就是讓學生借助課文學會動手動腦,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個時候被激發了出來。]
(三)閱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可以自由地讀詩。
2.展示課件,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生詞。
3.學生壹起讀詩,要求發音準確,流暢。
4.老師明確提出質疑:同學們讀得很好,但要想讀懂詩歌的真正魅力,還是需要認真討論課文。壹首詩就像壹幅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幅怎樣的圖景?請認真聽老師讀詩,邊聽邊思考這個問題。
5.老師示範朗讀。
6.學生可以自由回答。
老師帶領學生總結後,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我”把自己想象成壹朵金花,和媽媽玩耍的畫面。)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內容,體會詩歌的感受。]
(四)合作交流,讀詩。
反復閱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采用了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1.老師問: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幅孩子們和他們的母親玩耍的圖畫。作者想表達什麽樣的情感?請大家互相討論交流。
2.學生分組討論,與全班交流。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同學們可能會從詩歌的閱讀技巧方面來回答,比如節奏、重音、語速、語氣等等。這時候我會引導學生歸納,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也要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讓學生從詩中歸納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老師說得很清楚:學生們把這首詩裏的人物分析得很透徹。接下來,我想請壹位學生結合我們對詩中人物的討論來示範閱讀。讀完後,請其他學生對讀這首詩的節奏、重音、速度和音調進行評論。
3.點名示範閱讀,其他同學看完後評論。
老師說得很清楚:學生的評語很到位。接下來,老師想請同學們聽壹聽這首詩的音樂朗誦,並請他們結合自己的理解仔細品味,然後參觀閱讀。
4.展示課件:《金花》隨音樂朗誦,供學生欣賞。
5.學生自由朗讀,老師引導:請用自己的生活經歷,用調皮孩子的語氣朗讀。
6.學生分組朗讀。
【設計意圖:學詩重在閱讀。這壹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行模型閱讀、品味閱讀、傾聽閱讀、自由閱讀、分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揣摩詩歌,既體驗作者的情感,又感受語言的美,讓學生的情感和詩人的情感壹樣。]
(5)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
很難深入品味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深刻理解主題。
1.過渡:學生們剛才讀得很好。老師還有幾個問題要和學生們討論。
2.展示課件,和師生壹起探索。
(1)我為什麽這麽開心?
(2)“我”為什麽要變成壹朵金花,壹次次瞞著媽媽?
(3)為什麽作者把“我”想象成壹朵金花?
老師提示:金花是印度的聖樹,有金色的殘花,象征著聖潔和美麗。這時,學生們不難得出結論,作者把“我”想象成壹朵金花,說明我對母親的愛是聖潔而美好的。)
黑板上的文字:神聖而美麗
老師清楚地表明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有透徹的理解。現在老師又想和學生合作,壹起大聲朗讀這首詩。
3.師生配合,滿懷深情地再讀壹遍全文。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這壹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相互探索,及時引導和指導,讓學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難點,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6)擴展和延伸
1.出示課件,提問:同學們,母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像涓涓細流無時無刻不滋潤著我們。泰戈爾的孩子願意變成壹朵金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如果妳也有壹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妳想變成什麽來表達對媽媽的愛?
2.學生可以自由回答。
3.老師說得很清楚,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老師相信,如果妳的父母在場,他們會被妳的行為深深感動,深深自豪。現在,請大家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經歷壹起讀課文。
4.學生壹起讀課文。
【設計意圖: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多彩。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為學生搭建壹個開放的、整體的、不斷建構的教學平臺,給學生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不要固化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壹環節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打開了學生無限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內心的告白,再次激發了學生對母親深深的愛和回歸。]
(七)總結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和孩子之間深深的愛。正是因為有了母親無私的愛,我才能喚起自己奇妙的想象力,把自己變成壹朵金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從而體現出我對母親最聖潔最美好的愛。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珍惜和品味母愛,並知道如何回報它和所有關心過我們的人。
(連接並完成在黑板上的書寫)
【設計意圖:這壹環節的設計既與板書相協調,又能揭示文章的主旨。這時,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更深的理解。]
(8)黑板設計:(展示課件)金花
我嗎?玩
媽媽聖潔美麗。
設計意圖:本次板書設計既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簡潔明了,又對全文進行了概括和總結,讓學生對文章內容和主題壹目了然。]
(9)布置作業(展示課件)
1.背誦課文,準備閱讀比賽。
2.母愛壹直伴隨著我們成長。根據妳的經驗,妳認為母愛是什麽?請用這句話:“母愛是……”。
例子:母愛就是沒完沒了的嘮叨。
【設計意圖:閱讀和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閱讀促進寫作,讀寫結合既是閱讀訓練的深化,也是寫作訓練的壹種方式。兩者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