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準確把握古詩詞中的思想感情

如何準確把握古詩詞中的思想感情

中國古典詩歌鑒賞“六法”

中國的古典詩歌,以其獨特卓越的品質和自然巧妙的形式,吸引著壹代又壹代中華兒女的目光,也以其領軍人物和才華橫溢的人俯視著世界文壇。

優美的意境讓她神往,含蓄讓她嫵媚;但是,含蓄和不解仿佛是孿生兄弟,意境和想象始終無法割舍。

如何掃清寫作障礙,品味她深刻的細節?如何親身感受她的深刻?本文嘗試用6.18字來回答以上問題。

壹、審判題目

古今文字的距離,讓現代人很難理解古典詩詞。面對這種不可理解的美,我們該如何觀察她的內心?首先,我們可以看著她的眼睛——標題——走進她的內心。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標題就是文章的眼睛,因為標題不僅能吸引讀者,還能揭示內容和主題。

但人們往往急於抓住美人的心,而忽略了她明亮的眼睛。大人教幼兒時,往往以“我床腳邊那麽亮的壹線”開頭,而忽略了“想壹個安靜的夜晚”這個標題;學生的分析往往側重於對這首詩的理解,而忽視標題是常見的。為什麽不仔細分析壹下題目?其實,古詩的標題往往控制著詩歌的內容,標題透露著詩歌的心聲。弄清楚題目的意思,妳就對詩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當然,除了第壹句像《詩經》那樣是標題的情況。

“審題”就是仔細看,這就要求讀者不僅要關註題目,還要對題目進行全面分析,並加入適當的推理想象。

現代漢語語法根據結構將簡單句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我們不妨把古典詩詞的標題分為兩類:有動詞的和沒有動詞的,沒有動詞的只占壹小部分。以公認的《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版)為例。沒有動詞的書名占總書數的22%。這個數據雖然來源於唐詩的局部分析,但卻是對古典詩詞精華的統計,所以應該具有代表性。

不帶動詞的標題往往是名詞性的,直接表示作者吟誦的對象:或人物,如漁夫(柳宗元)、書香(杜甫);或者時間,比如月夜(杜甫)、肖春(孟浩然);或者地方,比如五壹巷(劉禹錫)、石頭鎮(劉禹錫);還是自然風光,霜月(李商隱)和江雪(柳宗元)。詩歌是表達感情的載體,無論是什麽題目,詩人都會傾註自己的感情,所以這種無動詞的標題既是詩人描寫的對象,也是詩人感情的寄托。鑒賞者必須在理清題意的基礎上進壹步思考:面對這些吟誦的對象,作者會表達什麽樣的感受?相對來說,這類標題數量較少,也比較容易理解。

絕大多數書名都有動詞,有些書名只有壹個動詞,如《高登》(杜甫)和《永遠在我心裏》(王昌齡)。有的有多個動詞,如“過了皮氣橋我懷了張子房”(李白)、“文樂天授江州司馬”(元稹)。多個動詞,有些陳述同壹個主語,有些陳述不同的主語。這個問題會在“找動詞”中詳細闡述

除了區分題目中是否有動詞,還有壹點很重要,就是對題目的考慮要貫穿對詩的整體把握,即在理解具體的詩時也要考慮題目的因素。

本文試以孟郊的《畢業後》為例,看標題在理解詩歌主題中的作用。“過去,光誇還不夠,如今放蕩無止境。春風以馬蹄病為榮,壹天就能看遍長安花。“《中考後》這個題目已經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這首詩的內容就是經歷寒窗苦讀,最終奪得科舉桂冠後的情形。不用看詩,讀者就能想象到“去田舍郎,黃昏進皇殿”的無比喜悅。那麽詩中“下流”和“放蕩”這兩個關鍵詞的含義應該和現代漢語中的含義不同。”過去的骯臟”應該是畢業前的尷尬;如今的放蕩“應該是畢業後的驕傲。”骯臟”和“放蕩”不再是貶義詞。有了題目的提示,不難領會到成為第壹名後那種洋洋得意的喜悅之情滲透在全詩之中。

反之,不審題,對主旨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被曲解。試曰:“海燕西飛日斜,天門望武侯家。陽臺緊鎖無人到,又是東風初花。”——海燕夕陽西下,遙望北京禁門外的王侯府。“重樓閑無人煙”,孤獨的東風裏只有落花。這是壹首不太難懂的山水詩。但是看了標題,妳會發現它的主旨並沒有那麽簡單。“壹個陌生人想住在長安,但沒辦法,暫時在長區旅行,所以寫了壹首詩。如果我們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海燕西飛是壹個在長安找不到住處的窮人。在鳥兒歸巢的傍晚,他只能望著長安長期無人居住的高樓大廈,飛走了。這首諷刺詩既表達了失魂落魄的客人的心情,也反映了“唐朝皇室衰敗”的現實。只有明確了標題,才能準確理解其主題。

總之,“試題”既是壹種方法,也是壹種理念。當瀏覽者更加關註標題時,事情就簡單多了。

第二,找動詞

這是掃清古詩詞障礙的關鍵,也是古詩詞鑒賞六法中最重要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理解標題,也適用於理解詩歌。

妳為什麽要找動詞?

首先,詩歌作為壹種文體,具有觀察人類自身和自然的特點。這種觀察反映在對自身和自然的現狀、發展和變化的體驗中。動詞是表達人或事物的動作、心理活動或發展的詞語,所以動詞是最能表達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的體驗的詞語。

其次,古詩詞、古句的構成雖然與古文不同,但也有相通之處。這種相似性在於,壹般情況下,謂語不省略,動詞是充當謂語的主力。所以古詩詞壹般不會省略動詞。因此,抓住很少被省略的最具表現力的動詞,無疑是掃清文本理解障礙的關鍵。

古詩詞句子中的動詞——確切地說是陳述句——更為復雜。大致有以下四種情況:

(1)每個句子只有壹個動詞;

(2)每個句子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

(3)雖然每個句子中沒有動詞(有的是存在的),但形容詞也是陳述性的;

(4)每個句子都沒有動詞。

讀者要區分情況,區別對待。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要先把動詞(包括具有陳述功能的形容詞)壹個壹個找出來,再找出它們的陳述賓語,再找出動詞的支配賓語,最後從整體上綜合分析把握。

在這個過程中,壹首詩中出現多個動詞是最復雜的:多個動詞可能陳述同壹個主語,也可能陳述不同的主語;也有可能其中壹部分有宣示作用,另壹部分有裝飾作用。對於陳述同壹主語的人,要註意幾個動詞的連續性;對於陳述不同的主語,要搞清楚它們的主語是什麽,尤其是省略的主語,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語法角度來看,壹首詩中的動詞不壹定都在壹個層次上。把握第壹層次是關鍵,起裝飾作用的動詞要區別對待。讓我們通過例子來說明這種方法:

例1:“松樹林裏的月光,小溪裏的水晶石。”(《山居秋夜》王維)

這是壹個只有壹個動詞的句子。“趙”和“劉”的施事分別是“”和“清泉”,“”和“時上”既是修飾語又是受事。這樣,我們可以初步知道這是壹句描寫夜晚山景的對句,也可以感受到詩歌動靜結合的奇妙。

例二:“小樓聽春雨通宵,深巷賣杏花明。”(《臨安春雨》陸遊)

這也是壹個只有壹個動詞的句子,但和例1不同。聽賣既不是“小樓”,也不是“壹夜之間”,更不是“明朝”,更不是“深巷”。是誰呀?是那個被省略的“人”,是那個在小樓裏聽了壹夜的人,是那個在明朝深巷裏叫賣的人。聽春雨的人和在深巷子裏賣東西的人不是壹個人。應該是聽春雨的人想象著有人會在明朝的深巷子裏賣杏花。如果不加上省略的主語,就會有疑問。會不會是小樓聽,巷子深賣?

例3:“竹聲喚洗衣女歸,荷葉在漁舟前收。”(《山居秋夜》王維)

每句都有兩個以上的動詞——“吵”、“鬼”、“歡”、“動”、“下”、“釣”。誰在喊?竹林?不是,竹林裏人多嘈雜。誰會回來?浣女。什麽舉動?蓮花,蓮花,荷葉。在什麽下面?漁船順流而下。雖然“還”和“於”也是動詞,但它們不是這首詩的主要動詞。它們分別修飾“女人”和“船”,與“鬧”、“歸”、“動”、“俠”不在壹個層次上。

例四:“長安回望繡堆,山頂千門開。”(《郭華清宮》杜牧)

壹句話有多個動詞也是這種情況。與例3不同的是,這兩個句子之間的關系不是並列的,而是繼承的。回頭看,不僅可以看到金碧輝煌的宮殿,山頂上的許多門也相繼打開。不僅要搞清楚這些動詞的行為者是否相同——往往有很多不同的情況,還要搞清楚這些不同的動作和不同的行為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形成完整的認識。

《出埃及記》5:“宮女們就像滿春宮,但今天只有鷓鴣在飛。”(《越南訪古》李白)

這是壹首形容詞同樣具有陳述性的詩。在第壹句中,除了具象的“如”之外,沒有陳述動詞,但形容詞“人”也像動詞壹樣具有陳述性。“男”字生動地講述了昔日越宮美女們的場景。“滿”之美,不遜於“春風綠江南岸”之“綠”;而且“滿”字和下壹句“今日只有鷓鴣飛”中的“只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見形容詞也有陳述功能,甚至在情感上超過動詞。這說明在尋找動詞時,不能忽略具有陳述功能的形容詞。

例6:“在來自廣闊天空的尖銳大風中,猿在嗚咽,鳥在清澈的湖和白色的沙灘上飛回家。”(《登高》杜甫)

這是動詞和形容詞“* * *掌管國事”的壹個例子。動詞“哀鳴飛返”陳述猿鳥的狀態,形容詞“急、高、清、白”陳述“風、天、竹、沙”的狀態。綜合分析向我們展示了壹幅我們爬山時所見的美麗畫面。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找動詞”對詩歌理解的作用可謂提綱挈領。對題目的理解也是壹樣,這裏不需要贅述。

《出埃及記》7:“夜船上雪,鐵馬在秋風中。”(《書怒》陸遊)

《出埃及記》8:“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這兩種情況都是沒有動詞的名句,比較少見,需要換個角度考慮。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會在《小人物的思考》中談到這個問題。

第三,合理的句式

如果說“找動詞”可以幫助讀者快速掃清理解單詞的障礙,那麽“理性句型”則可以幫助讀者解決句型難的問題。

古詩詞和古文在動詞的使用上有相似之處,但在句式上有很大差異。古漢語中的特殊句式有自己的使用規律,而古漢語詩歌中沒有,這是由中國古詩詞的特點決定的。詩人為了達到押韻、對仗、節奏、平仄的要求,有時會打破正常的語言秩序,新的秩序不遵循古漢語特殊句式的規律,導致出現讓讀者費解的異體字句子。是理解詩歌的另壹個障礙,必須整理成正常的句式,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

她在河口守著壹艘空船,除了明月和冰冷的水,沒有人陪伴。(《琵琶行》白居易)

她在河口守著壹艘空船,船邊的月亮很亮,河水很冷。

這是比較簡單的壹個,如果沒有按照正常的語序排序,也不會太影響理解。下面的情況就不壹樣了。

《出埃及記》10:古往今來,英雄找不到孫仲謀。(《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辛棄疾)

古往今來,英雄孫仲謀的身影無處可尋。

《出埃及記》11:我在我的祖國流浪,我熱愛應笑我,我出生很早。(《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故國神遊,應笑我多情,早年生活法華。

例12:海燕西飛日斜,天門望武侯家。(“客有蔔筮,不善遊。”徐混)

海燕西飛日斜,望武侯故裏天門。

這是句中語序顛倒的類型。如果不把這些句子整理成正常的句型,就很難準確把握動詞的行動者,從而導致主語變成行動者,主客關系顛倒的後果,阻礙對詩歌的正確理解。

例13:四十三年,我還記得在希望裏,我在揚州路火了。(《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辛棄疾)

看著看著,我還記得,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

例14:我帶了壹百對情侶去旅遊,回憶往事。(《沁園春·長沙》毛澤東)

回憶過去的崢嶸歲月,我帶了壹百對情侶去旅行。

例15:朝文友昨夜霜初唱送別歌渡河。(《別了魏灣》李偉)

昨夜霜初渡河,我為遊子唱了壹首送別曲。

這是壹種倒裝句序,不還原的話更難理解甚至曲解。

如何判斷這些不正常的語序?根據邏輯關系,聯系上下文。主張抗金的辛棄疾登上顧北亭,緬懷過去,傷害現在。他稱贊孫權在這裏做出了貢獻。他不能自稱英雄,而應該贊美孫權是英雄。蘇軾的“遊子故國情應笑我”是有爭議的。壹方認為是“周瑜笑我”,壹方認為是“蘇軾笑自己”。筆者贊同後壹種說法。天門指的是故宮,武侯家族自然在故宮。聯系以上,應該是西飛望天門的海燕;“烽火揚州路”發生在四十三年前,他們應該是“追憶”的對象;“帶百對夫妻出遊”的“曾”說明這句話是下面“追憶似水年華”的內容之壹;“潮”和“昨天”的時間順序要很好理解。

古詩詞中異體字句占有壹定比例,需要掃清理解障礙。讀者應該意識到這種現象的存在。當句子難以理解時,他們應該嘗試整理句型,以便解決壹些難題。

第四,看背景

學歷史,有“知人論世”之說,理解古詩詞不是這樣的。白居易提出“文章要與時代相結合,詩詞要與事物相結合”。其實去掉“合”字也不錯,因為這是文學創作的規律。就像任何壹首詩都有它的社會基礎壹樣,任何壹首詩也有它的個體心理基礎。了解詩歌的社會基礎可以讓我們看得更廣,了解詩歌的心理基礎可以讓我們看得更深。

如果理解了王維的仕隱生活,就不難理解《山居秋夜》的禪意了。

如果理解了唐玄宗對楊貴妃“寵幸三千而聚於壹身”的誤解,理解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深重災難,就不難理解杜牧“紅塵中騎妾嬉笑”那種極具諷刺意味的味道。

如果妳知道李白和杜甫,那麽“越南訪古”的跌宕起伏是無常的,對“上山”的舊病和孤獨的理解也不會停留在字面上。

這對觀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掃清文字的障礙,還要填補背景的空白。

看看文的《張經武元》:“鐵馬雕於雲中,劉英壓於漢宮。函谷關關西戰鼓號角響,壹顆星星落到了渭河岸邊。中原的鹿是人幫不了的。如床寶帳無字,喬周自此老臣。”這首詩在遣詞造句上沒有任何困難,標題簡潔明了。但如果不了解三國時代的背景,尤其是三國後期,諸葛亮親自率軍攻魏,駐紮五丈原的時候,就很難理解這首詩。對於壹個熟悉三國故事的文學水平不高的人來說,更容易理解。因為“屯官右”、“夜妖星”、“臥龍”、“德祿”、“象床寶帳”、“喬舟”等生動的詞匯,已經在訴說著那段令人惋惜、令人嘆息的歷史。

背景知識不是壹朝壹夕獲得的,通常是積累的。壹杯水和壹桶水的關系,在理解古詩詞上同樣有道理。

總之,妳對相關背景了解得越多,妳對詩歌的理解就會越深刻、越準確。

五、想反派

這裏的“小人”絕不是“君子”的反義詞,讀作“小人”更合適,這裏用的是借代。

小人之思是欣賞者通過聯想和想象,將壹首詩的文字信息轉化為腦海中的形象信息的過程。這個意象的焦點是壹個人,他可以是詩人本人,壹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詩人或任何人。朱光潛先生在談到文學的境界時說:“文學藝術的困難在於境界的創造,人物性格的壹切事件,都只能由境界來揭示。境界是場景與事實交融的獨立自足的世界,其真實性在於其融合與完善。”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問題是,詩人把“創造環境”這個艱巨的任務做好了,而且做得很好。如何讓讀者充分體驗這個“場景與事實交融的獨立自足的世界”?——依靠聯想和想象。可以說,沒有聯想和想象,就沒有文學鑒賞。不同於繪畫用線條、明暗、色彩等直觀的方式,文學用文字和表情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是直接的。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語,是聯想和想象的起點。每壹個字都是壹個意象,壹首詩是意象的有機組合。這就需要讀者有壹個再造的過程,再造的工具就是聯想和想象。“欣賞中國古典詩詞,壹是提取語言載體直接宣示的信息,即根據文字的描述,事物的表象浮現在腦海中,運用再造的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第壹,要根據文字的暗示產生潛在的信息,並以此形成新的趣味很高的藝術境界。”(趙靜波《詩美與隱藏的信息》)這就需要欣賞者把潛在的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實物,調動聯想和想象,彌補詩歌留下的空白,形成壹幅優美流動的畫面,因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壹個最大特點就是詩中有畫。再者,“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只要基於詩的聯想、想象、推理是合理的,都是可以理解的。

讀《月色在其松林間》時,腦海中會產生壹幅“天已黑,但天上有明月,花已謝,但有松如蓋”(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畫面。這個畫面不是孤立的。這應該與“雨後空山,晚秋立”的時空背景和“洗衣女竹語歸,漁舟前荷葉收”的笑臉和聲音有關。歡女的容貌、服飾、笑語都可以根據觀者的意願來填充。

在讀“紅塵中騎公主而笑,無人知是荔枝”時,我們不僅要想到來去匆匆的千裏馬,更要想到“她若不過轉頭壹笑,有百符咒鑄”,能讓“王者不早發”的楊貴妃,甚至想到對著篝火微笑,毀了對西周的贊美。

當讀到“宮女如花滿春堂,今朝只有鷓鴣飛”時,我們應該想到的是跨越時空的昔日繁華與衰敗的歷史悲涼。

想小人和找動詞要同步進行。找動詞,掃清詞語障礙的時候,要把詞語轉化成畫面,全詩就是壹組流動的畫面。

第六,品味情懷

我腦海中的這組畫面不是凝固的漫畫,而是生動深情的影視鏡頭。“壹切藝術都是抒情的,都要表現出壹種精神上的感覺,如喜、怒、愛、惡、哀、悲等明顯的情緒,興奮、壓抑、寧靜等微妙的情緒,以及各種難以形容的飄忽不定的心境。”(朱光潛)詩歌的特點在於抒情,而這種情感“來自於在沈默中回憶的情感”(華茲華斯)。所以詩歌中的情感,是包含在關鍵詞裏,隱藏在蒙太奇裏的味道。味道是需要品嘗的,感情要仔細鑒別。

如何品味感情?

首先,無論唐詩宋詞,總的來說,都有把情景放在情緒之前或者把情緒放在事後的傾向。雖然場景和情感,事件和情感並沒有完全分開,但側重點還是很明顯的。這個事實已經告訴讀者如何品味感情。

其次,詩歌中有許多隱藏的感情特征。除了少數直接表達自己心意的句子外,詩歌中的感情往往滲透在修飾語中,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揣摩修飾語來發現詩人的情感傾向。以深山秋夜為例,“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新雨》中的“新”字,表現了詩人對雨的喜愛。《空山》的“空”,表達了詩人遠離塵囂的心聲。為什麽?因為山本不空——有歡姑娘晚歸,有漁舟流水,說這是空山是因為詩人的心靈“空”了。最後兩句,“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更直接地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的熱愛。他不僅自己住在山裏,還勸王孫留在這裏。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進壹步探討:為什麽詩人會有如此異於常人的感受?聯系“看背景”,我們會有更深的理解。

第三,讀者應該把自己放在場景中,甚至是場景中的壹個場景。“用全身去描繪風景很難,在風景中抒發感情更難”,劉禹錫的《石頭城》就是這樣壹個典範。如何品味這壹幕的愛情?妳不妨把自己置身於場景中,仿佛自己就是畫中的壹景。妳要自己“模仿事物”,感受事物的感受。“故國群山環抱,潮水寂寞打空城。”妳是拍打著山川依舊的空城的“潮汐”和“孤獨”。說是空城,真的是空城嗎?不,妳(潮)感覺它是空的,但是和它作為六朝古都比起來,它看起來是空的。優秀的古詩詞沒有壹個字是多余的,要用心去感受每壹個字的深情。“舊月淮水東,深夜,我來女墻”。看完這個,妳的身份不再是潮汐,而是月亮,而且是壹輪舊月,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妳欣賞過秦淮河邊六朝的長夜風光,也看過太多的醉醺醺、怨天尤人、太多的路邊野骨、悲歡離合。現在妳已經在春風沈醉的夜晚探索了這座城市的矮墻。妳想看什麽新的人類悲喜劇嗎?在這個無人區裏,妳是月亮,是地球,是潮汐,默默的思考著自己的想法。其實這就是詩人在想的。想什麽?聯系到劉禹錫的生活背景,原來他是在思考國運衰敗的問題。這種意境沒有“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輪月亮”那麽直白,但比它更有嚼勁,更有紀念意義。古詩詞的美,只有用特殊的眼鏡才能看出來。

理解和欣賞古詩詞是壹項復雜而高級的藝術活動。進入房間不壹定要掌握以上十八個字,但是這十八個字確實可以給我們閱讀古詩詞帶來很大的便利。

在理解壹首奇怪的古詩時,以上六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它們沒有絕對的順序,而是應該齊頭並進,這壹點尤為重要。為了便於解釋,本文只分成幾節。

如何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壹首詩的思想感情

詩歌欣賞最難的是什麽?壹首詩(詞)都看不懂。如何理解壹首詩(詞)?就是準確全面地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請看下面這首詩的擴展問題:

讀下面這首詩,拓展想象,寫出第四句,60字左右。

劍門路下小雨。

陸遊

衣服上的灰塵和酒漬讓妳到處消失。

這是詩人嗎?細雨中騎驢入劍門關。

壹個學生這樣擴展了它:

天空下著毛毛雨。陸遊壹邊唱著歌,壹邊喝著酒,悠閑地騎在驢背上,很快就過了劍門關。

雖然這位同學想象力不夠,但是從描述來看還是沒問題的,但是這樣的展開是拿不到滿分的。為什麽?因為這位同學用錯了詞,就是“休閑”。這說明他沒有理解這首詩,沒有準確把握它的情感。

如何準確把握壹首詩的思想感情?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想辦法弄清楚題目。

有些標題指出了詩歌的情感基調。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Xi”二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有些標題顯示了全詩的主旨。比如李白《行路難》中的“難”字,是壹語雙關,不僅是“難”,更是人生的難。

雖然有些標題不能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峨眉山月歌》的題目就點出了地點和風景。結合全詩,我們理解峨眉和壹個朋友有關,“山月”成了友誼的象征。再如《春夜洛杉磯聞笛》的題目,指出了季節、地點、事件,“聞笛”這個事件傳遞了這首詩想要表達的鄉愁。再如標題“客到”,點出事件,帶出迎賓詩要表達的情感。再比如《登嶽陽樓記》。看標題就知道是壹首關於物體的詩。從時間和空間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人生經歷的悲涼和家國之憂。

總之,詩名是詩的眼睛,它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有些是情感密碼。

因此,在揣摩題目時,可以把握詩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物、事件、線索、情感基調、作品類型等諸多信息,或感受詩人的留戀、懷念、吟誦、擔憂等情感,或了解詩人對人生、生活、社會的某些看法,也可以了解詩人寄托的壹些理想和抱負。

二是認識人,討論世界。

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思想抱負及其所處的時代有關。比如前面列舉的陸遊《劍門道中的雨》,學生之所以誤讀,是因為對世界的不了解。試想壹下,如果學生對作者和他所處的時代有以下認識,就不會鬧笑話了。

愛國詩人陸遊。生於遊牧民族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立誌恢復中原,得以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奔赴陜西前線,過上“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這首詩是陸遊由南鄭經劍門山調回成都時所作。從戰場到大都市,顯而易見的是去危險也安全,工作也輕松,但這並不是愛國者陸遊的理想。所以這首詩表達了陸遊的如下感受:

我沒有才能,我沒有辦法報效國家,我沒有可以抱怨的情懷,我的誌向也很難付出。我不得不在抑郁中自嘲,在痛苦中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