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元宵節的意義是

元宵節的意義是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元宵節、春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民間節日。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之為“曉”,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也被稱為農歷正月,元宵節或元宵節,它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全國各地過元宵節的習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賞燈、舞龍舞獅是幾個重要的民俗。元宵節的歷史與傳說: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節非常繁榮。無論在首都還是城鎮,到處都掛著燈籠,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和燈柱。城裏的火樹銀花非常熱鬧。宋代元宵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節持續五天,燈籠的樣式復雜多樣,逛燈籠市場是壹件非常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千樹花開東風夜,繁星如雨”,意思是宋代元宵節沒有燈籠,煙花如星雨。當時還出現了燈籠上的解謎,即把各種謎語寫在紙上,貼在燈籠上,猜對的人可以得到壹份小小的獎勵。這種寓教於樂的活動,深受人們喜愛,廣為流傳。明朝的元宵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農歷八月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晚上才熄燈十天,以示歌舞。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元宵節。清朝清朝,滿族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清朝的元宵節只有三天,但是燈光明亮,更加精致奇幻,還是很吸引人的。現在日期縮短為五天,延續至今。燈籠是人們在除夕夜祭神時用來搭起“天地堂”的。人們在院子裏搭起壹個小棚子,棚子裏的壹張小桌子上立著“天地十世真宰”的神寶座;神社前有香爐和供品,掛著壹盞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座位。據說當姜太公是神的時候,其他人都被封印了,但是他忘了封印自己,所以他沒有座位,只能和神坐在壹起。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被賦予了許多象征意義。在古代,為了驅除對黑暗的恐懼,燈籠被衍生出具有驅邪避邪、祈求光明的意義。在閩南話中,“登”的讀音與“丁”相近,所以燈籠也被用來祈求孩子加丁、求功名、避邪。有壹種“燈”。歲末年初,寺廟裏都會放上燈籠,讓佛祖的魔力讓這壹年平安順利。也有農民在田裏的長竹竿上掛壹盞燈,觀察火色來預測壹年的旱澇,以期有個豐年。“放天燈”的原因是人們過去在逃離土匪後,會燃放天燈作為相互和平的信號。由於避難和回家的日子是元宵節,從那時起,人們每年都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它,所以也被稱為“祝福燈”或“安全燈”。後來逐漸演變成壹種祈求上天的民間活動。天燈上寫滿了我心中的各種願望,希望天燈能上天,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希望和光明。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所有的人都送孩子上學。入學的第壹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燈籠帶到學校,請壹位有學問的老先生點亮,象征光明的未來。在過去,大多數私立學校在正月十五晚些時候開學,所以開學的燈籠成了“上元節”的裝飾品。元宵節燈籠有很多種,或者是仿照事物形象制作的形象燈籠,如龍燈、虎燈、兔燈等。、或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活動燈籠,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表現了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燈籠制作巧妙,顯示了工匠的智慧和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節變得越來越隆重,越來越有民族特色,時間也越來越長。唐朝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天三天。宋代在十六之後加了兩天,為五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到十天。由於亮燈周期不同,亮燈的第壹天稱為“試亮”,第十五天稱為“正亮”,最後壹天稱為“殘亮”和“停亮”。又稱“神燈”、“人燈”、“鬼燈”。十四夜是“神燈”,放在家裏的神社、祠堂前,祭拜明朝的祖先。十五晚上叫“人燈”,放在門窗、床上、案上等。躲避蠍子和昆蟲;十六夜是“鬼燈”,放在邱、元夜墓中,為遊魂除鬼域。祈願天意,護庶人,造鬼畜,賞元宵詩“壹曲如海,千燈如夜”。歷代文人贊美元宵燈盞的詩詞數不勝數,今天讀來仍有趣味。到了唐代,元宵節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市。首都“造燈輪二十尺高,衣冠金碧,金銀妝飾,燃燈五萬盞,簇成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寫過《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鎖。暗塵隨馬去,明月壹壹來。”描繪了燈紅酒綠,月色璀璨,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曾贊嘆“萼樓門滿雨露,長安城太平。龍捧火樹千燈,雞踏蓮花。”形容盡情享受元宵節的場景。李商隱用“月色燈下滿皇城,車馬珍寶溢通衢”的詩句來形容當時觀燈的宏大規模。值得壹提的是,最先被推薦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崔曄的詩《最後的元夜》。誰能坐在月亮上聞著燈光?雖然沒有對元宵節的正面描寫,但卻包含了壹個非常歡樂熱鬧的場景。宋代的元宵節更是盛大,燈會更是壯觀。蘇東坡有詩:“燈遍,歌遍。”範成大還在壹首詩中寫道,“五臺古為繁華之地,偏愛元宵節。“詩中的‘影燈’就是‘走馬燈’。大詩人辛棄疾曾寫過壹首詩,贊美元宵節的盛況,“東風夜千樹開,花如雨下。“寶馬雕花車滿路香。風笛聲起,玉壺點燈,魚龍舞通宵。”明朝更是奢侈,將元宵節由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寫詩贊美元宵節,將人們帶入迷人的元宵之夜。詩中說:“無燈無月,無燈無春。春來人間,人如玉,燈燃下月銀。滿街都是姑娘們在春天裏遊蕩,她們在唱歌,在和社會大神們較勁。不秀香而笑,怎能擺脫這大好時光?”除了各種各樣的燈籠,清代元宵節的熱鬧場景還包括舞火把,火球,火雨和玩'龍'火獅子。《阮元》中有壹首關於羊城燈會的詩:“海爪雲玲瓏剔透,德門明列彩屏。城火挺鋪天蓋地,羊德恢復多年仙氣。月滿春光可壹夜,人如花。意謂瀛洲有二客,書窗更彩。”清代詩人姚的《元宵頌》詩,“花間蜂蝶歡,寶馬車夜長。十二樓大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它更加生動、精彩、獨特。充滿詩意和浪漫的元宵節通常與愛情聯系在壹起。在歷代的詩詞中,有很多通過元宵來表達愛情的詩詞。北宋歐陽修寫道,“今年初壹夜,月燈不變;去年沒看到,哭了滿春的襯衫袖子。”表達了思念愛人的痛苦。元宵節也是壹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傳統社會,元宵節也為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識的機會。在傳統社會裏,年輕女孩是不允許自由外出的,但是她們可以在節假日壹起出去玩。元宵花燈只是壹個交友的機會,未婚男女也可以順便給自己找對象。在元宵節期間,這也是年輕男女和他們的愛人見面的時候。歐陽修(健康檢查員)說:“去年元宵節,花市亮如書卷;月上柳梢,人約黃昏後。”辛棄疾(玉案)寫道:“許多人千百度尋找,驀然回首,那人在昏黃的燈光下。”是描寫宵夜的場景,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相遇,壹見鐘情。《夜宵》第二回中樂昌官文與徐德言在元宵節做愛,《春燈謎》中於與英娘在元宵節做愛。所以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都重視的民間節日。在城市裏特別熱鬧,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節所承載的節日習俗功能已經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精神趣味。復雜的節日習俗被簡化為“吃元宵”的飲食習俗。